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P17【活动】图2.3反映了荒漠化的两个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P20【活动】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答: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8,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答: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3、略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2.10),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答:该图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P23【思考】1、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答: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这是由于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一旦植被破坏,荒漠化的速度将非常快,这首先是由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的;其次是由植被的生长习性决定的,植被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而干旱区降水稀少,水资源不足,土壤贫瘠,缺少植物生长的优越条件,植物生长困难;再次是植被砍伐后,荒漠化效应会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劣,水分更加缺乏,气候更加干燥,植被恢复更加困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P26【活动】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答:有道理。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砍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小→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沿海国家心系木材公司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两极冰川融化森林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大气CO2含量增加答: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3、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森林减少,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首先保护好现存的森林,其次是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P27【思考】1、雨林对水循环的影响,简单的说就是加快水循环的过程,增加水循环的水量(雨林为当地降水提供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除海陆间循环活跃外,内陆循环也很活跃。2、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会引起气候变得干旱,甚至出现旱涝无度的局面;还会造成气温升高,酿成全球变暖的恶果。气候变得干旱的原因:雨林被毁,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减弱,空气干燥,从而降水变少,气候变得干旱,甚至出现旱涝无度的局面。气温升高的原因:雨林被毁,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P29【思考】1、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是为什么?答:(1)在茂密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相同的贫瘠的土壤。(2)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答:雨林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热带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被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入崩溃。原因:热带雨林作为生产力很高的生物群落,由于其生物循环旺盛,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有机质的迅速分解和强烈的淋洗使雨林下的土壤很贫瘠),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P29【活动】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分析说明迁移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1、读图2.17,说说迁移农业的过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大约需要多少年?答:垦荒者首先选择适于耕作的小块土地,然后砍倒树木,烧毁开荒。连续耕作1-3年后,因为作物生长的消耗和雨林地区的淋洗,土壤中的养分尽失,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垦荒者只好弃耕土地,迁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树开垦。被弃耕的土地,经过15-20年的时间慢慢恢复植被,但可能仍逃脱不了再次被焚烧的噩运。从迁移农业的过程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连续耕作时间加上森林再生时间)。2、①从A-B,土壤肥力在不断提高。原因是随着雨林植被的日渐繁茂,枯枝落叶不断增加,分解后补充到土壤中的养分不断增多。②从B-C,土壤肥力在不断降低。原因是雨林被砍伐焚烧开荒以后,土壤中的养分被作物逐渐消耗,加上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后,养分淋洗、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③从C-D,土壤肥力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弃耕的土地正在植被的恢复之中,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小。④D以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的肥力有所回升,但恢复不到原先的水平。3、结合图2.19,评价迁移农业的休耕期长短对热带雨林产生的不同影响。如果人口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捉业的频率和规模越来越大,又会对热带雨林产生怎样的影响?答:通过两组图表的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以15年为界限),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相对土地面积减少,耕作的频率将随之加大,这必将加速了雨林的衰亡和土地肥力的衰退。当休耕期15年时,森林再生是不完全的,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土地性状的彻底改变,出现森林越来越少甚至完全丧失的局面。若休耕期15年,森林能够完全再生形成次级森林,但与原始森林有相当大的差异,要想使次级森林成为原始森林的状况,还需要80-100年的时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雨林可供迁移的空间减少,迁移农业的频率越来越大,必然会出现休耕期越来越短的现象,森林植被的恢复变得非常困难,热带雨林将走向毁灭。P32【思考】评价修建雨林公路的利与弊。你认为雨林公路该不该修?答:从“利”的方面看,雨林公路的修建,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有利于所经过的地区资源的开发、物资的流通,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是整个巴西经济的发展。从“弊”的方面看,公路的修建给脆弱的雨林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这种创伤不仅仅是修建公路对雨林的毁坏,而是公路的辐射作用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的出现必然伴随着毁林垦耕的现象发生,新建城镇居民点,必然要向周围的环境要耕地;造纸厂、炼铝厂的建立,必然会造成大面积雨林的毁坏;运输方便后,伐木公司采伐森林的速度也将加快;从而加速雨林的毁灭,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那么这条雨林公路该不该修呢?该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也认为发展是第一位的,为了发展经济修公路没有错,但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P33【活动】本“活动”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应在讨论交流中达成一致,在此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角色一:原住民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到城市去不可取。一方面,城市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适合;另一方面,如果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必然会造成人满为患,随之出现的是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将继续生活在贫困之中。应该继续留在自己的家园,保护和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接受森林外的文明,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发展经济、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创造空气清新、绿树环绕的生活环境,达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角色二:政府官员破坏森林会成为环境的罪人,保护森林会成为世界的功臣,依靠毁坏雨林发展经济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保护森林是第一位的。在保护森林的同时,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获取资金、偿还债务、解决贫困:一是采取以保护为主的开发方式,利用雨林的整体优势发展雨林旅游业、雨林养殖业等;二是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既然亚马孙雨林属于全人类,保护也是全世界共同的义务和责任。角色三:商业伐木公司老板作为商业伐木公司的老板不应唯利是图,应当注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在采伐森林的同时,要及时在热带雨林种植树木,促进雨林的更新,这是对全人类极为有意义的一件事。P35【思考】和大多数人一样,对雨林的前途持保护的态度。因为热带雨林具有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的前途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态度、当地政府及国家的政策和当地民众的观念的影响,因为是开发还是保护完全受人的操纵。消除分歧的方法:对于国际社会而言,除了要通过“宣言”“议定书”之类的东西对当地政府及国家施压之外,还要伸出援助之手,切实帮助解决当地政府及国家的困难,例如贫困问题、债务问题等。作为当地政府及国家,要切实认识到雨林保护的重要性,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作为当地的公民,要形成保护意识,凡是不利于雨林保护的事不做。这样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保护人类共有的财富——亚马孙雨林,雨林的前景是光明的。反之,在哪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会给雨林造成不可挽回原损失,雨林的前景将是不容乐观的。P36【活动】1、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1)发达国家早期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发展了经济、积累了财富,当环境出现问题时,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增加它们发展的压力;(2)发达国家的高消费正在消耗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目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与它们的高消费有重大关联;(3)发达国家比较富裕,有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解除贫困,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2、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是必要的。只要解决了巴西等国的贫困和债务问题,雨林也就得到了保护。而发达国家有义务、有能力帮助巴西等国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3、设立国际基金,使亚马孙地区政府和民众能从管理和保护中获利,不必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而去毁坏雨林,这对保护亚马孙雨林是完全可靠的。综上三个议题,保护雨林的核心问题是消除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贫困,他们开发雨林、毁坏雨林,全是由发展的需求决定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资料1那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答: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是:(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夏雨集中,且多暴雨;(4)土质黏重,且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资料2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区相比,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答: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具有的优势是:①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②耕地面积广大;③土壤肥沃;④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2、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哪一种自然条件?为什么?答:在三江平原开垦需要重点改造的是水分条件。因为三江平原沼泽广布,过多的水分影响土壤的肥力,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资料31、湿地具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三江平原湿地变良田后,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答: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1)湿地的蓄水和补水功能。湿地被称为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2)调节径流和蓄洪抗旱(3)湿地具有颗粒物沉降、污染物降解、营养物转化等过滤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4)湿地是全球巨大的碳库,具有排放及固定温室气体的功能,因此湿地是物质的“源”、“汇”、“转换器”。湿地能够调节气候,是全球尺度上的气候“稳定器”。(5)由于湿地具有的巨大食物链及其支撑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众多的
本文标题:第二章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6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