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5分钟学会繁体字《新華字典》中收錄了一萬二千多個漢字。那麼這一萬二千字中有多少是簡化字呢?按一九八六年新版《簡化字總表》中三個字表共計二千二百三十五個。也就是說,繁體楷書(不包括異體字)總共被簡化了二千二百三十五個。繼續看,在這些簡化字中有一千七百五十三個,即第三個表中的簡化字是由一、二表中類推而來的。比方說,“言”在《簡化字總表》第二表中被簡化爲“讠”,由“讠”的簡化類推而來的“语”“说”“话”等等都在列在第三表中,依此類推,由於一二表中的“鳥”和“馬”被簡化爲“鸟”和“马”,那麼所有以“鳥”和“馬”作爲偏旁的漢字都跟着簡化,都列在第三表中。所以第三表中的繁體字我們不必花時間去學。我們大家要學的就剩下一、二表中的四百九十六個繁體字以及偏旁。但是,還沒完,根據我的觀察,一、二兩表中仍有一些可以省略不學的地方。比如壯(簡化爲‘壮’)和狀(簡化爲‘状’),惱(簡化爲‘恼’)和腦(簡化爲‘脑’)等等,記往了一個另一個也記住了。還有像“東”“門”“見”“貝”這些字恐怕是連小學生都認識。你把這些字再排除,就只剩下大約四百五十個了。亞(亚)這個字的說法很多。第一種說法:許慎《說文解字》:“象人局背之形。賈侍中說,以爲次弟也。凡亞之屬皆從亞。”意思是“亞”本義是形容又駝背,又雞胸的人,賈侍中(賈逵,許慎的老師)說,由此引申爲“次一等”的意思。比如“亞軍”。《段注》(即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著)認爲“此亞之本義。亞與惡音義皆同。”就是說“亞”含有差和不好的意思。所以有不少學者對“亞洲”“亞裏士多德”“亞特蘭蒂斯”等“亞”字開頭的音譯詞甚覺不妥,何況這些詞本來都是“A”開頭,發“阿”音。第二種說法:有學者認爲,許慎的說法是引申義。“亞”的本義就是“壺”,《說文》中所說的那種人就是因爲得像壺一樣,“前凸后翹”,又駝背,又雞胸。所以用“亞”借代來表示長的畸形的人。第三種說法:有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亞”認爲“亞”的本義是表示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平面圖。如四合院,陵墓,皇宮。大家可以去觀察一下我們的傳統建築,尤其是四合院,四座房子分別置於東西南北四方,中間是“十”字形的庭院。“亞”就表示這個意思。當然,我們一般用的最多的意思就是許慎的說法,表示“次一等”。但無論怎樣解釋,無論三者哪一種對,都離不開繁體字“亞”這個字的字形。簡化的“亚”是仿照漢代草書改造而成,由於形體改變過大,就無法體現出上述任何一種意思。壺(壶)與“亞”相同。象形字。有不少人認爲“亞”表示水壺,和這個“壺”的形體也有很大關係。下半部分是形容水壺圓鼓鼓的外形,上半部分表示水壺的蓋子。簡化後的“壶”是模仿漢代草書改造的,與“亚”一樣,表意不明。都是把這個事物最明顯的特徵搞沒了。龜(龟)我們如果把這個繁體的龜放大然後向左倒轉九十度,可以清楚的看出龜的尾,甲克,四肢。簡化後意思就不明顯。黽(黾)本義是形容蛙類的動物,頭部與龜,鼈很像。上半部分表示蛙的兩隻大眼睛。青蛙在鳴叫時,腹部會鼓的很大,所以這個“黽”字的腹部很大。簡化以後,特徵全無。蠅(蝇)《說文解字》:“蠅,營營青蠅,蟲之大腹者。從黽,從虫(蟲)。”意思就是說蒼蠅和蛙一樣也是大肚子,而且也有一對大眼睛。因此以“黽”作爲聲旁。魚(鱼)《說文解字》:“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下面的四點表示魚尾。而且像燕子尾,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然燕不省下面四點,魚又何苦省之。魚兒無尾,如何游之?不過說到這個問題,我必須提醒大家,“灬”這個字讀作“火”。它絕對不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四點水”,它絕不表示水。大家用搜狗拼音輸入的時候,這個偏旁就讀“火”。我們現在的簡化字不光是簡省筆畫,相比這些,我更不能容忍的是我們把很多偏旁部首瞎念,瞎讀,瞎解釋。比如還有把“阝”(讀‘父’)瞎解釋爲“耳朵”;把“彳”(讀‘赤’)瞎解釋爲“雙人”;把“冫”(讀‘冰’)瞎解釋爲“兩點水”等等等等。可笑的是,標榜“爲人民服務”的所謂權威字典《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居然帶頭愚弄大眾,人家給它提意見,它竟然以“身份低賤”爲由拒絕采納。還有臉把“歡迎廣大讀者指正”之類的話放在首頁。不說這些,大家可以翻翻字典,看看以“阝”“彳”“冫”爲部首的字,比如“郭”“附”“部”這些字和“耳朵”有關係嗎?“行”“徐”“很”這些字和“雙人”有關係嗎?“冰”“凍”“冷”這些字和“兩點水”有關係嗎?完全不沾邊的事兒。所以這樣教學生,除了誤導大眾,除了讓學生無法理解漢字,除了命令學生死記死學漢字,恐怕再也找不出什麼有利於大家學習漢字的積極意義了。而且最現實的是,如果你想用拼音輸入這些偏旁,按照現在這種錯誤讀法,絕對打不出來。所以我必須向大家澄清事實真相,還漢字一個清白。以後我們會陸續解釋這些偏旁的真相。那麼我們繼續剛才的話題,“灬”這個字讀作“火”。意思就是火,它是火的一種變形的寫法。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灬”在很多時候也表示動物的四蹄,甚至動物的尾巴。因爲我們說過,中國漢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的,象形也就意味着同一種符號可能表達出很多不同的意思,因爲這些事物看起來樣子比較接近。在金文小篆中,“魚”和“燕”的下半部就和“火”幾乎一樣。由於博客字體限制,無法生動闡釋,歡迎收看視頻博客《繁體字通俗演義》有詳細講述。馬(马)《說文解字》:“馬,怒也,武也。像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繁體的“馬”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馬的鬃毛和四蹄,“灬”在這裏就表示馬的四條腿。鬃毛和四蹄可以看作是馬科動物的象征。簡化字是模仿草書改造,既砍了馬腿,又剪了馬鬃,簡直是殘忍啊。龍(龙)象形字。像“龍”的形體。龍頭,龍角,龍身,龍尾可以清楚呈現,體現了“龍”的偉大。許多人都特別喜歡這個“龍”字,甚至作爲紋身。簡化的“龙”一點體現不出龍的偉大,完全就是一老泥鰍。中國的圖騰“龍”怎能被簡化的如此磕磣?鳥(鸟)象形字。我門可以從這個“鳥”字中看出鳥兒的爪(大多數鳥的足都是四個趾,所以是四點),鳥的翅。這說明古人觀察事物的確非常仔細。無論怎樣也不該將中間的一橫(代表鳥的翅)也省了,沒了翅膀,還能叫鳥嗎?簡化字是仿照草書改造的。烏(乌)爲什麼“烏”和“鳥”僅一筆之差,很多人自小到大一直不明白。其實道理也很簡單。“烏”的本義就是烏鴉,由於它身體和眼睛都是黑的,從遠處看就好像烏鴉是一種沒有眼睛的鳥,故“鳥”字去了一橫就是“烏”。所謂“烏黑”這種顏色,就是由烏鴉而得名。可既然“烏”也是一種鳥,那中間象徵鳥翅的那一橫就不能簡化掉。鳳(凤)形聲字。從鳥,凡聲。按道理來說,“鳳”僅僅是一個形聲字,但畢竟我們剛才講了烏鴉,又一直再說鳥類,所以我們就順便說一下“鳳”。楷書中的“鳳”本爲形聲字,不過楷書的“鳳”在遵循之前諸多字體的基礎上,演化成這樣一個形狀,就非常巧妙了。大家一定都知道“百鳥2朝鳳”這個成語,也聽說過“鳳爲百鳥之王”。所以請看這個“鳳”字,裏面是“鳥”的頭上加一橫,恰好是“百”和“鳥”的合體。其意不言而喻,以後如果大家想寫這個字就非常容易了。簡化爲“凤”,安能解釋?它連形聲字都不是了,它改成了“又”,“又”我們以後會講到,它表示人的手。這個簡化字就非常荒唐了。首先它無法表示這是一種鳥;其次,如果漢字都這樣被簡化,我把裏面改成一橫豈不是更簡單?風(风)現代專家認爲,“風”與“鳳”,原來是同一個字“鳳”。可能是因爲“鳳”體型巨大,飛起來百鳥跟從,產生“風”。而“風”裏面是“虫”(蟲)。古人認爲“風動蟲生”。《說文解字》:“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因此,後來“風”專用做“刮風”,而“鳳”專指“鳳凰”。飛(飞)象形字。像鳥飛行的樣子。兩個簡化的“飞”表示鳥的翅膀。簡化後的“飞”只能表示鳥的一隻翅膀。以偏概全,不可。萬(万)許慎《說文解字》認爲“萬”是一種蟲的名字,但並沒有說是什麼蟲。現代文字專家認爲“萬”可能是蝎子,我們從這個字也可以看出蝎子的頭,兩對螯,和尾部的鉤子。但爲什麼“萬”字表示數量詞“一萬”“兩萬”呢?有學者認爲,古人認爲蝎子是極毒之蟲,所以由這個意思引申出一種極大,極多的意思。所謂“萬般無奈”“萬不得已”“萬一”都含有“極其”的意思。簡化以後還能看出它是蝎子嗎?傘(伞)象形字,像傘展開的形狀。這個字的簡化字我個人認爲也說的過去。也表示現了傘的基本形態。可惜這樣比較合理的簡化字真是屈指可數。象形字我們就講到這兒。按順序,我們應該講指示字。不過,指示字被簡化的數量很少,所以我們不單獨將其獨立成章,而是穿插在一些與其相關的漢字中來講。下一回我們來看會意字。大量的會意字被簡化的面目全非,而且莫名其妙,甚至有時候讓人哭笑不得。一,人體器官以“人”“心”“辵”“扌”等爲偏旁的繁體漢字“人”這個字比較簡單,我們就不細講。我們接下來要說“儿”。首先聲明,這個“儿”和我們現在簡化字“儿”完全兩碼事。繁體字中的“儿”僅僅是一個部首,絕不單獨使用,它讀作“人”。意思就是人。是“人”一種變形的寫法。以“儿”爲偏旁的繁體字漢字有“兒”(儿)“兄”“先”“見”(见)等等。也就是說,只要你在繁體漢字中看到以“儿”爲偏旁的漢字,基本上都和人有關係。當然,古人之所以要把作爲部首的“人”寫成“儿”,是出於藝術的考慮,因爲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字下面直接配上“人”,會顯得頭重腳輕,搖搖欲墜,非常難看。所以要把“人”寫成“儿”,這樣一來,就感覺比較穩固,看起來也很舒服。因此說,古人造字用“精雕細琢”恐怕都不能恰當形容。我們現代相當大一部分人說什麼“簡化字”是“時代的需要”。對,簡化字確實是上個世紀中國“時代的需要”,但絕不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時代需要”。首先電腦打字早已使簡化字的優勢完全喪失,誰都明白未來人們用手寫字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我這些文章用繁體字來寫絕不比簡化字慢;其次,繁體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這一點許多人都明白,我也將會以後加以分析。而我們中國現在又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將來也必須依靠傳統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的全面復興。所以無論從實際還是文化甚至政治這些角度來分析,簡化漢字焉有不滅亡之理?可惜太多的人仍然把眼光僅僅局限在“繁體字”筆畫多,用手寫費時間這個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層面上。因此回歸繁體字是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是真進步;抱守簡化字是保守愚昧,鼠目寸光,是真倒退。我們繼續來解釋一下繁體字當中的“兒”兒(儿)這個字的關鍵在上半部分的“臼”。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兒,孺子也。從人,象小兒頭囟未合。”意思是說剛出生的嬰兒,很多器官都沒有完全發育好,它們的頭部的頂門還沒有完全長好,沒有合攏。所以這個“臼”就表示這樣一個意思。其實我後來看了一些醫學書籍,也確實如此。按照許慎的解釋,就說明古人觀察事物還是相當仔細的。可是簡化的“儿”我們已經詳細講過了,就表示人,跟小孩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把小孩子的腦袋都砍掉了,真是爲了簡化,連人性都可以不要。但是,排除這些道理。大家如果被簡化字“儿”所迷惑,誤以爲“儿”就表示兒童,那你就不可能明白爲什麽“兄”“先”“見”這些字要以“儿”爲部首。只有大家把兒(小孩子)和儿(人)區分開,才能解釋“兄”“先”“見”這些字,否則只能死記。兄:由“人”和“口”會意。表示一個人向神靈禱告求福。其實就和“祝”是同一個意思。中國是禮儀之邦,以敬祭爲長。而且在傳統禮儀當中,年幼的人要經常向年長的人禱告求福,要“祝”長者。所以,“兄”就引申爲“長者”的意思,就是後來說的“兄長”。先:由“人”和“止”會意。“止”我們以後也會細講,表示人的腿腳。“先”就是說一個人走的快,走在前面。見(见):我們以前反復講過,繁體的“見”就是一個人用眼睛觀察事物,非常好記。所以大家看,繁體字不僅有道理,而且有規律。可正是因爲我們把“兒”簡化爲“儿”,導致“兒”(儿)“兄”“先”“見”(见)這些字斷絕了聯繫而且無法解釋。所以說,簡化字真的比繁體字好學嗎?下面這幾個字直接含有“人”字。夾(夹)會意字,《說文解字》:“夾,持也。從大,挾二人。”本意是左右相挾持。由一個“大”字被兩個“人”挾持會意。而“大”就是指人張開兩手,兩腿。這個夾字就更形象了,人的兩手臂被兩人挾持住。簡化的“夹”是模仿照草書改造的,字義不明晰。當然,“夾”不僅僅表示人被挾持
本文标题:繁体字教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28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