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神经病学重要知识点综合
第二章神经结构病受损后出现的症状,按表现分四组,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额叶的主要功能,主要的功能区有: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代表区在此的排列由上向下呈”倒人状”②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受损瘫痪不明显,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椎体外系症状③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④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⑤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⑥额叶前部: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顶叶功能分区:①皮质感觉区,中央后回接受对侧肢体的深浅感觉信息呈倒人状②运用中枢,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③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古茨曼综合征:计算不能,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有时伴失读.黄斑回避:一侧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三偏”综合征:完全性内囊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基底核受损各项表现:①新纹状体病变,出现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主要产生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和偏身投掷运动等②旧纹状体及黑质病变,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及静止性震颤.帕里诺综合征表现:①瞳孔对光反射消失②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向上凝视麻痹③神经性耳聋④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多为双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①眩晕呕吐恶心及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延髓内侧综合征:①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②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③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消失.福维尔综合征: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②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③对侧中枢性偏瘫.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见于基底动脉桥分支双侧闭塞,患者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构音及吞咽运动障碍,四肢全瘫,不能转颈耸肩,可有双侧病理反应,常被误认为昏迷.脊髓半切综合症: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Horner征表现:瞳孔小,眼裂小,同侧面部出汗少.脑N的出脑部位及核所在部位:Ⅰ嗅Ⅱ视Ⅲ动Ⅳ滑出中脑ⅤⅥⅦⅧ位中脑ⅨⅩⅪⅫ居延髓嗅觉传导通路是唯一不在下丘脑换神经元,而将神经冲动直接传到皮质的感觉通路视神经损害:光反射消失,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视交叉损害:双眼光反射消失视束损害:一侧视束损害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动眼神经起自中脑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肢肌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滑车神经起自中脑支配上斜肌展神经起自脑桥支配外直肌动眼神经核性与核下性麻痹的鉴别:动眼神经麻痹病变部位:脑干外.解剖特点:纤维集中而左右侧远离.瘫痪特点:瘫痪完全多为单侧.瞳孔散大及光反射异常:最早出现.其他体征:少见常见病因:动脉瘤核下性麻痹病变部位:脑干内.解剖特点:核分散而集中于中线两侧.瘫痪特点:瘫痪不完全多波及.双侧瞳孔散大及光反射异常:出现较晚.其他体征:多见.常见病因:血管瘤炎症肿瘤核间性眼肌麻痹①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部位:上行纤维②后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部位:下行纤维③一个半综合征: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神经纤维角膜反射通路:引起闭眼反应: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传入N)→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传出N)→眼轮匝肌(出现闭眼反应)副交感神经纤维司泪腺,舌下腺及颌下腺的分泌中枢性面瘫:病灶对侧下半部面瘫周围性面瘫:病灶同侧半面部瘫感觉神经①特殊内脏感觉纤维,舌后1/3味蕾,传导味觉②一般内脏感觉纤维③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球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彼此临近,有共同的起始核,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称延髓麻痹(真性延髓麻痹),也称~真假性球麻痹鉴别:真性:病变部位舌咽,迷走神经(一侧或两侧)下颌反射:消失咽反射:消失强哭强笑:无舌肌萎缩:可有双锥体束征:无常见疾病: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肿瘤等.假性:病变部位:双侧皮质脑干束下颌反射:亢进咽反射:存在强哭强笑:有舌肌萎缩:无双锥体束征:常有常见疾病:双侧脑血管病,炎症舌下神经核上性病变:一侧病变时,伸舌偏向病灶对侧称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一侧锥体束受损,不引起以上肌肉的瘫痪,中枢性脑神经受损仅出现对侧舌肌和面肌下部瘫痪震颤麻痹:病变时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旧纹状体)小舞蹈症:病变时出现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新纹状体)痛觉,温度感觉传导通路:脊髓半切时,对侧浅感觉障碍,切的侧深感觉障碍髓内占位性病变(恶性多)从上向下加重C-T-L-S(胝)髓外占位性病变从下向上加重S-L-T-C深反射:腱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C5-6)肱三头肌反射(C6-7)桡骨膜反射(C5-8)膝腱反射(L2-4)跟腱反射(S1-2)浅反射:腹壁反射(T7-12)提睾反射(L1-2)跖反射(S1-2)肛门反射(S4-5)角膜反射和咽反射病理反射Babinski征,Chaddock征,Oppenheim征,Gordon征,Schaeffer征,Gonda征,吸吮反射,Hoffmann征,Rossolimo征,掌额反射.意识障碍的分级及临表:分级: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表现: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和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和谵妄.失语的分类及临床特点:分类: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经皮质性失语综合征,完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皮质下失语;表现: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六个基本方面能力残缺或丧失.痫性发作与晕厥的鉴别:临床特点痫性发作晕厥先兆症状无或短可较长与体位的关系无关通常在站立时发生发作时间白天夜间均可发生,睡眠时多白天较多皮肤颜色青紫或正常苍白肢体抽搐常见无或少见伴尿失禁或舌咬伤常见无或少见发作后头痛或意识模糊常见无或少见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可有无心血管系统异常无常有发作间期脑电图异常多正常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鉴别:临床特征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病变部位颅外段颅内段常见疾病迷路炎,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肿眩晕程度及持续时间症状重,持续时间短症状轻,持续时间长眼球震颤幅度小,多水平幅度大,眼震方向不一致平衡障碍倾倒方向与眼震慢相一致,与头位有关倾倒方向不定,与头位无一定关系前庭功能试验无反应或反应减弱反应正常听觉损伤伴耳鸣,听力减退不明显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少有或不明显脑功能损害无脑神经损害,瘫痪和抽搐前庭周围性眼震与前庭中枢性眼震的鉴别:特点前庭周围性眼震前庭中枢性眼震病变部位内耳脑干或小脑眼震的形式水平眼震可水平,垂直,旋转持续时间较短较长与眩晕的关系一致不一致闭目难立征与头位有一定关系与头位无一定关系听力障碍常有不明显前庭功能障碍明显不明显或正常中枢神经症状与体征无脑干和小脑受损体征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临床检查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瘫痪分布整个肢体为主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降低,呈弛缓性瘫痪浅反射消失消失腱反射增强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肌萎缩无或有轻度废用性萎缩明显皮肤营养障碍多数无障碍常有肌束颤动或肌纤维颤动无可有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小脑共济失调的临表:姿势和步态异常,随意运动协调障碍,言语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肌张力减低.第七章头痛的诊断思路有:在头痛的诊断过程中,应首先区分是原发性或是继发性.应建立在排除继发性头痛的基础上.全面详尽的体格检查影像学或腰穿脑脊液等辅助检查偏头痛的主要临床特点及其治疗:特点:偏头痛多起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1:3,常有遗传背景.治疗:减轻或终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非药物治疗主要是加强宣传,帮助患者确立科学,正常的防治观念和目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找并避免各种偏头痛诱因.药物性治疗分为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1发作期治疗临床治疗偏头痛通常应在症状起始时立即服药2预防性治疗(1)频繁发作(2)急性期治疗无效,或因副作用和禁忌征无法进行急性期治疗者(3)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特殊变异型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临床表现:典型病例多在20岁左右发病,发病高峰40~49岁,终身患病率约为46%,两性均可患病,女性稍多见,男女比例约为5:4.头痛部位不定,可为双侧,单侧,全头部,颈项部,双侧枕部,双侧颞部等.通常呈持续性钝痛,呈头周紧箍感,压迫感或沉重感.许多患者可伴有头昏,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状,也可出现恶心,畏光或畏声等症状.体检可发现疼痛部位肌肉触痛或压痛点,颈肩部肌肉有僵硬感,捏压时肌肉感觉舒适.头痛期间日常生活与工作常不受影响.传统上认为紧张型疼痛与偏头痛患者可表现为偏侧搏动样头痛,发作时可伴呕吐.治疗:1药物治疗本病的许多治疗药物与偏头痛用药相同.急性发作期用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麦角胺或双氢角胺等亦有效.对于频发性和慢性紧张型头痛,应采用预防性治疗,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多塞平,或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或氟西汀等,或肌肉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巴氯芬等.伴失眠者可给予苯二氮䓬类药如地西泮10~20mg/d口服.2非药物疗法包括松弛治疗,物理治疗,生物反馈和针灸治疗等也可改善部分病例的临床症状.简述低颅压头痛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临表:本病见于各种年龄,自发性者多见于体弱女性,继发性者无明显性别差异.头痛以双侧枕部或额部多见,也可为颞部或全头痛,但很少为单侧头痛,呈轻至中度钝痛或搏动样疼痛.头痛特点是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头痛多在变换体位后15~30分钟内出现.可伴有后颈部疼痛或僵硬,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耳鸣,眩晕等.脑组织下坠压迫脑神经也可引起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面部麻木或疼痛(三叉神经受压),面瘫或面肌痉挛(面神经受压).部分病例可并发硬膜下出血,极少数病例可出现意识障碍,帕金森样症状,痴呆等.治疗:1病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感染,纠正脱水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对手术或创伤后存在脑脊液瘘者可行瘘口修补术等.2药物治疗:咖啡因可阻断腺苷受体,使颅内血管收缩,增加CSF压力和缓解头痛.可用苯甲酸咖啡因500mg,皮下或肌内注射,或加入500~1000ml乳化林格液缓解静脉滴注.3硬膜外血贴疗法:是用自体血15~20ml缓慢注入腰或胸段硬膜外间隙,血液从注射点向上下扩展数个椎间隙,可压迫硬膜囊和阻塞脑脊液漏出口,迅速缓解头痛,适用于腰穿后头痛和自发性低颅压头痛.4对症治疗:包括卧槽休息(平卧或头低脚高位),大量饮水(5000ml/d),静脉补液(生理盐水3500~4000ml/d;5%葡萄糖液2800~3000ml/d),穿紧身裤和束缚带,给予适量镇痛剂等.病毒感染性疾病辅助检查:1脑电图检查常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漫波,以单侧或双侧颞,额区异常更明显,甚至可出现颞区的尖波与棘波2脑脊液常规检查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重症者可明显增高;有核细胞数增多为(50~100)x10^6/L,可高达1000x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可有红细胞数增多,除外腰椎穿刺损伤则提示出血性坏死性脑炎,蛋白质呈轻,中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压力增加或正常增加增加增加细胞数50-1001000-1000050-500100-500分类淋巴中性淋巴淋巴
本文标题:神经病学重要知识点综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7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