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3讲-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3讲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考点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A、B吉林、C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2)地位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和生产基地。黑龙江辽宁商品粮基地畜牧业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3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植被(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4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①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②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突出特点①大规模生产。②地区生产。三江平原机械化专业化(3)东北地区商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5农业发展方向(1)存在的问题、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退化。人口激增生态环境(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温馨提示】东北地区黑土地水土流失:①自然原因:夏秋季暴雨冲刷,春季风蚀;地形起伏大;土壤孔隙大;平原地区植被覆盖率低。②人为原因:毁草毁林;土地不合理利用;缺乏生态保护意识。③危害:使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土壤板结,可耕性越来越差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退化。(3)农业发展遵循原则①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②坚持经济效益、的统一。利用保护生态效益(4)农业发展方向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2.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第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知识拓展:1.我国一些新兴的特色农业2.美国农业的发展(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的影响(2)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3)美国过去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能源消耗太多——机械化生产消耗大量的能源。②环境污染严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严重污染了农田生态环境和农产品。③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过度开发不仅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还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黑风暴”、沙尘天气等。(4)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考向一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考题引领]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解题关键】本题可以借鉴教材“区域农业发展”中的要点回答,但要注意结合图文材料灵活运用所学地理原理。【解析】第(1)题,自然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一看生态破坏程度,二看环境污染状况。三江平原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开垦历史较晚,因而受人类的影响较小,从而保持了优良的环境质量。第(2)题,虫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气象、农作物及害虫天敌。三江平原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尤其是冬季漫长严寒,夏季昼夜温差大,最低气温较低,害虫难以生存和繁殖。第(3)题,注意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土壤肥沃”“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第(4)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绿色”“米都”。“绿色”指环境质量高,污染少;“米都”说明稻米生产量大,商品率高。【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等。[变式训练]1.(2018·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联考)“花果同树”是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使鲜花和果实同时保留在果树上的一种奇观,以供人们观赏。下图是某旅游爱好者拍摄的我国某地的花果同树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1)游客欣赏“花果同树”奇观的季节可能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列地区最有利于果农实施“留树保鲜”技术的是()A.华北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成都平原D.东北平原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景观为柑橘,每年12月份脐橙成熟时,果农通过脐橙留树保鲜技术,把部分果实通过留树保鲜技术保留在树上,等到第二年春季脐橙花开后再采摘,所以花果同树的观赏季节在春季,故A项正确。第(2)题,留树保鲜是让果实在树上充分完熟,销售期相对较短,因此应该选择在离大城市近、交通便利的地方,冬季要求温度较低,但又不能有频繁冻害的地区,结合选项来看,成都平原冬季气温相对高,不受寒潮的影响,土壤适合,而东北和华北冬季气温低,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受寒潮影响,发生低温冻害,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冬季不易受寒潮影响,气温较高,故C项正确。答案:(1)A(2)C考向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考题引领]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解题关键】(1)首先结合图b明确甲地的气温和降水特征,特别是要注意降水量的数值,然后结合其气候特点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可行性及有利影响。(3)一定要注意材料中提到的集群式的含义即“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再结合农产品出口的条件进行分析。【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日光温室及西班牙的气候条件。由题干信息可知,甲地附近干旱少雨,多晴天,光照条件好,不需要人工增温,适于普及日光温室。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农产品优势区位条件。由材料分析可知,甲地日光温室快速普及,可以生产大量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而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所处的纬度较高,不适宜蔬菜、瓜果生产。甲地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生产,并且该地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以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本题可从产品质量、设备、生产、销售等方面综合分析。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生产规模。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赞同或不赞同进行分析。赞同的理由可以从气候条件、技术基础、生产经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不赞同的理由可以从水资源缺乏、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答案】(1)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为8℃左右),日光温室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温,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3)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优势;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4)赞同。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合,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等。不赞同。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变式训练]2.(2018·安徽池州模拟)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甲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A.复种指数高B.农产品外运便利C.灌溉条件好D.光照条件好(2)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甲地开始大规模种植番茄,番茄加工已成为该地重要的出口外向型产业。为进一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番茄制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②大力实施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番茄的种植面积③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④扩大原料出口能力,获取更多经济收益⑤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和玛纳斯河等信息,可判断甲地位于准噶尔盆地。甲地位于中温带,热量条件不如位于亚热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复种指数比长江中下游平原低;甲地晴天多,大气中水汽含量少,光照条件好;甲地的水资源、交通等条件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均不具有优势。第(2)题,甲地位于干旱地区,依赖灌溉水源发展农业,受水分条件的限制,增加种植面积的方法不可取;原料出口的经济效益差。排除②、④,故选B。答案:(1)D(2)B考点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1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①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下游。②范围:包括A、B、C、佛山、江门、D、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E和F。珠江广州深圳珠海东莞香港澳门(2)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①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部,毗邻港澳,与相邻。②自然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南东南亚优越③社会经济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2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3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知识拓展】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分析方法1.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2.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它们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从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来看,工业化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动力,城市化也会促进工业化。如果工业化超前或滞后于城市化,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从而限制工业化的发展。3.分析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工业化的推进往往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其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阶段。(1)优势资源开发利用阶段:
本文标题: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3讲-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08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