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六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1第七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授课要点①上古音研究要略②上古汉语韵母③上古汉语声母④上古汉语声调一,上古音研究要略㈠上古音音韵学上所说的上古音主要是指以《诗经》《楚辞》为代表上的先秦汉语的语音系统。㈡研究缘起《诗经》《楚辞》这类先秦诗歌在当2时应该是押韵的,由于语音是发展,由于语音发展,人们用后世的语音去读《诗经》《楚辞》,有些已经不押韵了,如:《诗经.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古人韵缓,如字读自可协,不烦改字”宋代“协音说”,如《尚书》:“无偏无颇,遵王之义”㈡研究情况:⑴清代以前①吴才老,南宋人,著《韵补》,清代古音学研究的远祖。②陈第,明代学者,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明代研究古音成就最大3者,其贡献是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语音发展观。清代以前研究的不足:第一,材料选择不分主次,没有分清本证和旁证,如吴才老《韵补》用于证明古音的材料上自《诗经》,下至苏轼等的诗歌。第二,研究方法有缺陷。⑵清代以后真正科学的上古音研究是从清代学者顾炎武开始的。①顾炎武:清代古音学开先河的人物。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音学五书》是其在音韵4学上的代表作,全书分为《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部分。顾氏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是确立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即用系联法将《诗经》入韵字进行分类,并以《唐韵》为桥梁,离析《唐韵》,确定《唐韵》各韵在上古时期的归属的办法建立上古的韵部系统。②江永,《古韵标准》是他上古音研究的代表作。贡献:一是确定以《诗经》为本证,其它先秦材料为旁证的选材原则;二是将入声韵独立出来,提出“数韵共一入”的理论,揭示了阴阳入三类韵母之间的关系和语音的系统性。5③戴震,安徽人,著有《声韵考》《转语》,提出了“阴阳入三声相配”的理论。阴阳入侯o屋ok东o鱼铎k阳支e锡ek耕e④段玉裁,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和音韵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和《六书音韵表》,其在上古音研究领域的贡献有以下几点:一,将之、脂、支三部分开;二,提出“同声必同部”的谐声理论;三是提出“古无去声”。同声必同部:声指声符,部指韵部。“同声必同部”的意思是如果形声字的声符相同,则上古6属于同一个韵部。⑤孔广森,在古音方面的代表作是《诗声类》,其贡献有两个:一是将东、冬两部分开,二是提出“阴阳对转”理论。⑥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提出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结论。二,上古韵母系统研究㈠研究材料与方法:材料:先秦韵文《诗经》和谐声材料。方法:用“系联法”将《诗经》的押韵字分为若干个大类,同一个大类的字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就是一个韵部,再根据“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将那些没有7在《诗经》中押韵字归入到各个韵部之中去。如“阳部”:第一步,系联《诗经》入韵字,如阳部的系联:①汉之广.矣,不可咏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汉广》②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月》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鹊巢》④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樛木》⑤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8兮。――《丰》⑥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黼衣绣裳;佩王将将,寿考不忘。――《终南》⑦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丰》⑧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卷耳》⑨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击鼓》⑽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雄雉》⑾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北门》⑿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犀且狂。--《载驰》9⒀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大叔于田》⒁陟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卷耳》⒂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兮,曷维其亡。--《绿兮》⒃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⒄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七月》⒅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⒆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七月》⒇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10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七月》广.、咏、永、方、良、忘、将、荒、昌、堂、裳、行、筐、鏜、兵、臧、凉、雱、蝱、狂、黄、襄、扬、岗、觥、伤、亡、梁、阳、庚、筐、桑、斨、阳、霜、場、饗、羊、疆第二步,“按照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将在《诗经》中没有入韵的字进行分类。㈡分部情况:顾炎武:10部江永:13部段玉裁:17部11朱骏声:18部孔广森:18部戴震:25部王念孙:22部江有诰:22部章太炎:23部黄侃:28部王力:29部高本汉:35部㈢王力29部: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之职k蒸幽u觉k(冬)宵au药ak侯o屋ok东o12鱼铎k阳支e锡ek耕e脂ei质et真en微i物t文n歌a月at元an缉p侵m葉ap谈am㈣分部不同的原因:第一,对入声韵部的处理不同:考古派:顾炎武、段玉裁、孔广森,将入声归入阴声韵部,孔广森更是认为上古没有入声。审音派:江永、戴震,将入声韵部独立出来。第二,对韵例认识不同。13第三,承认不承认合韵。所谓合韵指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的字相互压韵。如:①湖北民谚九月十三下[ia24],皮鞋[xai21]涨价[tia24]。九月十三晴[tin21],皮匠卖女人[n21]。②贵州民歌月亮出来亮晶晶[tin44],一照照到豇豆林[lin21];要学豇[kan44]豆成双对,莫学茄子打单身[sn44]。《诗经》也存在合韵的情况,承认合韵,分出的韵部就多,反之,分出的韵部14就少。㈤阴阳对转与旁转⑴阴阳对转:“阴阳”指阴声韵和阳声韵,“阴阳对转”指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不同的韵部之间互相转化。如①形声字等[t]、特[tk]、侍[i]听[in]、沂[ii]②同源词迎[i]、迓[i]、逆[ik]:迎接无[miw]、亡[miw]:没有③古读材料古注:殷[in]读如衣[ii]。④方言材料15北京:江米[timi]→交民[tiumin]河北:山[an]药→[ai]绥德:车[t]→[t]蛇[]→[]⑵旁转:指主要元音相近的韵部之间相互转化。如:裘[i]、求[iwu]三,上古声母系统研究㈠研究材料⑴谐声材料:①猪[ti]、著[ti]、都[t]、睹[t]――者[ti](古无舌上)②排[bei]、辈[pui]――非[piui](古无轻唇)16③诺[nk]――若[nik](古无日母)唯[riui]⑵声训材料:①《释名》:“大曰邦,邦[peo],封[piwo]也。封有功于是也”。②《说文》:“门[mun],闻[miwn]也”。以上古无轻唇。③《释言语》“笃[tuk],築[tiuk]也”④《礼记.檀弓下》:“洿其宫而猪焉”,郑注:“猪[ti],都[t]也”。以上古无舌上。⑶古反切:①长[ti],丁[tie]丈[di]切―17《字林》zhǎn≠d+àn古无舌上②“盲[m],武[miu]庚[k]切”-《广韵》mán≠w+ēn古无轻唇③熊[iu],羽[iu]弓[kiu]切-《广韵》xión≠y+ōn喻三归匣④王肃:輮[niu],奴[n]又[jiu]反róu≠n+iú古日母归泥18⑷古读材料:古读是古人记录的某些字在古代的读音,多指东汉魏晋时期给先秦两汉的古书所作的注音。《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事”,郑玄注:“播[pua],读为藩[piwan]”《说文》:“娓[miwi],顺也,读若媚[mii]”古无轻唇音⑸异文材料:异文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书中或同一书的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写法。①伏[biwk]羲、包[peu]羲②孟猪,古地名,《史记.夏本纪》写作“明都”,《周礼.夏官.职方氏》引作19“望诸”。孟猪[meti]、明都[mit]、望诸[miwti]古无轻唇、舌上③《左传.宣公二年》“提弥明”,《公羊传.宣公六年》《古今人表》《水经注.河水注》都引作“祈弥明”。提[die]--祈[giei]⑹方音材料(略)⑺对音材料:对音材料指音译材料。①朝鲜语:分、焚[pun];封、烽[pu],②身毒sindu、天竺hindu③南无nama以上为清代学者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20⑻亲属语言材料(略):㈡有关上古汉语声母的一些结论⑴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上古汉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我们今天念f和零声母),这四个声母是从上古重唇音中分化出来的,这个结论叫“古无轻唇音”;上古汉语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娘(知、彻、澄三母我们今天念tt),这四个声母是从上古舌头音中分化出来的,这个结论叫古无舌上音。⑵曾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上古汉语没有中古的喻母,中古喻母三等字来源上古的匣母,喻母四等字来源上古的定母。⑶章太炎:娘日二纽归泥。21上古没有中古汉语的娘母和日母,这两个声母是从上古的泥母分化出来的。日母在现代汉语念r和er,章氏的意思是说中古为日母,我们现在的声母r和零声母音节er来源于上古汉语的n。⑶黄侃:照二归精,照三归章。黄氏认为中古的正齿音在上古是没有的,照二“庄、初、崇、生”四母来源于上古的精组,照三“章、昌、船、书、禅”五母来源于上古的端、透、定。⑷钱玄同:古无邪母王力上古汉语33声母唇音:帮(非)[p]、滂(敷)[p]、并[b]22(奉)、明[m](微)舌音:端(知)[t]、透(彻)[t]、喻四[d‘]定(澄)[d]、泥[n]、来[l]齿音:精[ts]、清[ts]、从[dz]、心[s]、邪[z]庄[t]、初[t]、崇[]、生[[]章[t]、昌[t]、船[d]、书[]、禅[]、日[]牙音:见[k]、溪[k]、群[]、疑[]喉音:晓[x]、匣(喻三)[]、影[]㈢有关上古汉语有无复声母的问题风:谐声材料:岚[lm]-风[pm]词汇材料:飞廉[pwilam]23风曰孛览[butlam]对音材料:朝鲜语“风”[plam]风[plm]→[pim]→[piu]龙:谐声材料:龙[liwo]--庞[beo]亲属语言材料:“龙”,藏文叫ru,墨脱门巴语叫bru,道孚语叫nbru,龙[bro]→[blo]→[lu]禁:谐声材料:禁[km]-林[lm]亲属语言材料:“法令”,藏文krims,禁[krm]→[klm][km]四,上古声调问题研究24⑴顾炎武:“四声一贯”说⑵段玉裁:“古无去声”说⑶孔广森:“古无入声”说⑷黄侃:“古有平、入”两声说⑸王力:上古汉语只有平入两声,两个声调各分长短两类,长平演变成后来的平声,短平演变成后来的上声,长入演变成后来的去声,短入演变成后来的入声。四,上古到中古的一些主要音变㈠从重唇音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四母(略)。㈡舌头音端、透、定分化出舌上音知、彻、澄。25条件:韵母为一、四等的字仍然念舌头音,韵母为二、三等的字演变成舌上音。音变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切韵》音系中已经有了舌上音了。上古端[t]→端[t](一、四等)↘知[]如:端[tuan]→[tun]知[tie]→[ie]透[t]→透[t](一、四等)↘彻[](二、三等)如:透[tu]→透[tu]丑[tiu]→[iu]26定[d]→定[d](一、四等)↘澄[](二、三等)如:定[die]→[die]澄[di]→[i]第三,喻三从匣母中分化出来,与原来的喻母合并。分化的条件是:一、二、四等仍然读匣母,三等字演变成喻母。第四,上古喻母由
本文标题:第六讲上古汉语语音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09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