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1911)一.背景:⑴社会根源:①《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清政府“新政”未能挽救其统治危机,反而激化了矛盾。但在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③维新变法的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更加认清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⑵酝酿准备:①组织基础: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标志其兴起。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创立(东京),第一次提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②理论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确定③舆论基础:革命派同保皇派的思想论战,推动革命高潮到来。④实践基础:1905~1911年,革命党人多次发动起义(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虽失败,但打击了清朝统治,鼓舞了革命斗志,为推翻清王朝做了必要准备。⑤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使其更加孤立,革命形势高涨成熟。二.高潮——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一)武昌起义起义背景: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②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③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④1911年5月,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经过:1911年10月10日,成立湖北革命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朝在全国的统治瓦解。历史功绩:武昌起义的历史功绩,首先是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接下来的辛亥革命后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主革命,武昌起义接下来辛亥革命前后的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911年11月各独立省代表齐集武昌,召开“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席会议”,讨论组建中央政府事宜。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举行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的会议,到会的17省代表在孙中山、黎元洪、黄兴3名候选人中投票选举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并建立了中央政府机构。南京临时政府基本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的总统制的中央政权。三.两大成果:1.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⑴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⑵意义: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的确立,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推翻君主专制,终结帝制: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宣统帝退位,结束君主专制统治。四.结局:失败1.直接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根本失败: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依旧。失败原因:根本: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由经济决定)。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过于强大。五.意义:1.性质: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⑴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的权利。⑵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⑷在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进步。⑸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3.教训:双半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4.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意义:⑴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⑵颁布《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5.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次社会革命。政治革命:见前面的意义。社会革命:社会习俗的变化:断发剪发;社会礼仪:鞠躬握手,婚姻丧葬;中山装、旗袍。6.辛亥革命的局限:⑴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⑵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⑶没有形成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⑷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窃取。⑸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双半社会性质未改变。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一)背景1、新思想的传播与社团的发展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战争之后大量传入中国并影响年轻一族,而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新青年》等刊物的发展以及白话文运动的推展,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影响了学生以及一般市民,为五四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2、北京大学为首的高等教育发展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3、民初以来的反日以及国耻情绪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激起了民族主义的情绪,使中国知识分子及民众对于日本以及“卖国”的政府强烈的不满,4、一次大战期间工商阶层的发展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使欧洲各国产业无力东顾,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在五四运动中,他们成为声援爱国学生的主要力量。(二)特点: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第五,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三)五四运动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政治上,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2、对中共的关系来说,此次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同时,中国的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斗争水平不断提高。3、学术上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比较激烈,马克思主义吸引了众多的进步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的主流,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4、思想上,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国民素质大大提升,民族精神在人们的心中具有了更强大的力量。5、经济上,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先进的思潮,民族企业快速发展,初期的企业家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段经济繁荣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④领导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为建党作了大量准备工作;⑤共产国际的帮助。2、中共“一大”的召开(是中共成立的标志)(1)时间:1921年7月23日,地点:上海;(2)内容:通过党纲,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还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3、中共成立的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国共合作实现的历史条件:必要性:国民党——革命屡遭挫折,孙中山决心改造国民党。共产党——革命斗争实践中(第一次工运动遭受挫折)意识到必须结成统一战线。可能性: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革命新鲜的血液改造。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共产党——国民党对民主革命的贡献和社会地位。国民党代表进步力量,拥有武装力量活动基地。中共三大的决定。2、国共合作实现的过程:中共三大的召开:制定国共合作的方针。时间﹡地点:1923年6月广州内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政治、组织、思想上保持独立性。合作形式:党内合作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内容: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确立了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二、黄埔军校建立1、1924年5月初广州黄埔,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共产党人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2、历史意义:国共合作的产物,为国民革民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三、北伐战争:大革命高潮1、条件:政权基础: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1925年7月)军事基础:国民革命军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2、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4、过程:三大战场:江西战场、福建战场(对付孙传芳)、两湖战场(对付吴佩孚)5、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国共合作力量空前、目的明确方针正确、官兵力战铁军模范(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工运农运支援前线: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四、大革命的失败: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927年4月18日,“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上海)、“七一五”政变(1927年7月15日武汉)——标志着大革命失败。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
本文标题:第十三课辛亥革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3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