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留记忆延文脉永葆城市发展力.
留记忆延文脉永葆城市发展力—漫谈杭州城市文化建设什么是城市文脉?文,指大文化,即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古代称文化为文治教化)。脉,即脉络、一脉相承的意思。城市文脉即指一个城市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逻辑传承关系。城市文脉的重要性:城市的治理、城市的建设、城市的发展,有赖于对一个城市文脉的认识、梳理和把握。对城市文脉分析到位和精确,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城市的传统,严格审视城市的今天,正确引领城市的未来。下面讲三个问题:杭州城市文化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杭州城市文化的特点和特色;对延续杭州城市文脉的几点看法。一、杭州城市文化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1、文化启蒙时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始见记载钱唐之名。历经秦、汉、六朝,约800年左右。是为山中小县时期。要注意:①指的是城市发展,故不涉及秦以前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等等②钱唐县创立,在秦、西汉时属会稽郡,东汉、六朝为吴郡属县③自孙吴以来,钱塘江下游已有分建一郡的需要,但因为找不到宜于做郡治的大县,屡治屡罢,直至隋平陈后,始于开皇十一年移治柳浦④杭州地理位置极有利于城市发展,但当时仍阻于大潮涨落,难成平陆而发展滞缓⑤此时期重要事件:华信筑塘和永嘉南渡后的佛教,道教的传播及山水美学雏形的形成永嘉南渡2、文化奠基时期:隋唐约300年的江干大郡时期。要注意:①隋文帝开皇九年平陈,改钱唐郡为杭州,移治余杭,第二年还迁钱唐。又一年,州县并移治于江干柳浦,(今仍有跨浦桥、浙江亭等地名),于浦西凤凰山麓肇建新城。自此,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适宜于都市发展的杭州诞生了②隋炀帝凿通江南运河(起京口即今镇江,迄余杭即今杭州)。杭州作为大运河的一个起讫点,地位日益重要。西湖水域格局固定下来。杭州成为大都会的基础业已具备③隋祚短促,杭州之繁荣实始于唐。据记载,唐贞观年间杭州大概有11万人口,至中唐代宗以后,遂以“东南名郡”见称(李华《杭州刺史厅壁记》)。至德宗时,白居易已说“东南列郡,余杭为大”了。这有赖于:海上贸易的开辟(海舶为避杭州湾沙滩,经由宁波泛内河即浙东运河西上至西兴渡江达杭。杜甫有诗:“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市民饮水问题的解决;农田水利的兴建;西湖风景的播扬④唐时杭州虽已称为“大都”,“名郡”,但尚比不上扬州、苏州和越州(即今绍兴)。故仍属于文化奠基时期3、文化鼎盛时期:自吴越至两宋约380年间,经历国都、两浙路路治,首都的杭州,达到了历史文化发展的高峰。要注意:①北宋时,杭州为什么能臻升为全国第一流大都市?由于东南政治中心吴越国都的确立及其它城市如长安、洛阳、扬州、金陵的衰败②东南佛国地位的确立③海岸石塘筑成及城区运河的整治④市舶司设置和手工业的发达北宋王安石斜坡式石塘北宋杨偕田瑜石塘示意图⑤南宋定都临安(杭州),使杭州成为十二世纪世界的第一大都会⑥西湖文化的滋养,使杭州成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⑦城市里坊制过渡到坊巷制的最终完成至此,杭州城市的文化基因已经确立,文脉清晰传承。4、文化融合发展时期:自元代始,经明、清、民国至今,杭州城市文化不断得到整合、发扬。要注意:①元代杭州虽政治上退为东南第一州,但经济仍不失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大都会。文化上亦引领全国②明代重修城墙,确立了今日杭州核心区域的格局③清代西湖十景的完美呈现,使西湖文化景观名扬世界④杭州藏书、刻书、印书事业的传承和文澜阁《四库全书》藏本⑤清末民初的大变革在杭州的烙印二、杭州城市文化的特点:一个城市的文化是由在该城市居住繁衍的人们所创造的。所以往往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决定了该城市的文化特点。从杭州城市文化的演进,可以看出杭州人至少对以下几方面的精神风貌是欣赏和赞扬的:奋发进取,韧勇实干;审时度势,笃行大道;处变不惊,沉着从容;高标风骨,淑世济时;追求创新,不拘一格;包容亲和,大气开放;重文重教,虚怀谦和;优雅精致,追求和谐。因为杭州人提倡这种精神风貌,使杭州文化在江南文化中极具有个性:独特性,创造性,指引性,包容性,持续性,经典性,多样性,亲和性。从而有其特有的魅力。基于此杭州城市文化就有以下特点:既精致又亲和;既古朴又开放;既缜密又简约;既休闲又奋进。应该认为,杭州的文脉和杭州的生态环境、心理习惯做到高度的和融。杭州人往往能把学理传递溶化于世俗之中。而在世俗流佈中闪耀着智慧光芒。格古韵新,几乎渗透在杭城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角落。三、对延续杭城文脉的几点看法:要始终坚持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各级领导要把提高文化的感召力、传播力和竞争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传统和现代的交汇中,多听取意见,切勿“冒进”;对一些文化现象多探讨,多研究,要耐心,要包融;对青少年加强乡土教材和地方史的教育;制订切实、科学、可操作性的规划,切实维护杭州城市文化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时代可识别性。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留记忆延文脉永葆城市发展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3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