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疫苗的前世今生小组成员:主讲人:指导老师:BCG(卡介苗)HepatitisB(乙肝)Polio(小儿麻痹糖丸)DPT(白百破)Measles(麻疹/风疹)目录一、疫苗的定义二、疫苗的分类三、疫苗的原理四、疫苗编年史五、疫苗实战演练4疫苗的定义疫苗的定义: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其中,由细菌制成的为菌苗;由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制成的为疫苗,有时也统称为疫苗。疫苗的分类一类疫苗二类疫苗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疫苗的原理淋巴液血液组织液粘膜表面致敏淋巴细胞抗体致敏阶段疫苗机体B细胞T细胞反应阶段分化,增殖记忆细胞淋巴母细胞浆细胞效应阶段病原巨噬细胞疫苗编年史巴斯德(LouisPasteur)琴纳(EdwardJenner)柯赫(Koch)疫苗实战演练•艾滋病简介•艾滋病现状•选择艾滋病疫苗的原因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综合征,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生一些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世界上至少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有HIV感染者死亡,全球累计6000余万人感染,2000余万人因此死亡。艾滋病在非洲是首要死亡病因。目前没有针对HIV的特效治疗方法,用于治疗HIV感染的药物只能控制病毒复制,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抗HIV药物价格昂贵,具有较严重的副作用。疫苗是人类攻克传染病的最有效武器。第一阶段(1985~1990)主要借鉴乙型肝炎成功的经验,以单一的膜蛋白亚单位疫苗(gp120或gp160)或合成肽疫苗为主,以诱导中和抗体预防病毒感染为主要目标,忽视了细胞免疫的作用。第二阶段(1990~2000)以DNA疫苗和重组病毒载体疫苗为主,多使用“初始(Prime)—加强(Boost)”联合免疫策略进行免疫接种。第三阶段(2000~至今)注重疫苗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均衡,主要形式包括DNA疫苗、活载体疫苗、多价蛋白疫苗等,强调各类疫苗联合免疫。总体:艾滋病疫苗研究策略的演化1984年我们被告知这样一种观点:既然已经发现了这种病毒(艾滋病病毒),那对抗它的疫苗一定就躲藏在角落里。1987年第一个艾滋病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宣告失败。1988年美国基因技术公司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病毒表层宛如拳状的蛋白链来代替。GP120(表面糖蛋白,分子量120)在黑猩猩身上证明起保护作用,但黑猩猩感染艾滋病本身就不发作。1992年GP120进入临床I期,成功。接着进入临床II期,导致5名志愿者感染艾滋病,失败。1993年小儿麻痹疫苗研制者萨尔克博士,提出治疗性疫苗,每三个月注射一次,使患者的机能亢奋而消灭艾滋病毒。GP160对小鼠有效,使小鼠对艾滋病毒免疫。1999年美国一公司与泰国合作对艾滋病疫苗进行3期临床试验,在2546名志愿者中评价BEgp120疫苗。该试验于2003年11月宣告失败,2546名受试者无病情好转。2005年采用DNA疫苗加上重组病毒载体疫苗联合免疫的方案最有可能使人体产生对HIV有效的免疫保护效果。2006年我国采用DNA疫苗加上重组病毒载体疫苗联合免疫的方案。对49名志愿者注射,进入临床I期。2013年进入临床II期第二阶段。2007年默克公司重启Ad5疫苗(2001年),II期临床中期评估表面,疫苗接种者提高了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即使用疫苗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毒。以失败告终。2010年美国和泰国联合开发试验的新型艾滋病疫苗可使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风险降低31.2%。美国《科学》期刊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两种能“绑定”并打击90%以上艾滋病病毒变异毒株的抗体。如HIV-1分为几组,组又分为几个亚型。不同亚型的病毒也会发生重组,产生独特的循环重组型。HIV还可潜入感染细胞内,不表达,不复制,不暴露,通过细胞之间的融合进行传播,然后随感染的巨噬细胞逃窜至全身各处,巧妙地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缺乏良好的动物模型。艾滋病病毒直接攻击血液中的白细胞(调节体内免疫系统的核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康复的艾滋病病例,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抗艾滋病病毒的天然免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黏膜免疫反应成为抗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的新方向细胞因子作佐剂在体内作用于免疫活性细胞治疗性疫苗如此多的疫苗策略在人类疫苗研制史上是前所未有的。AIDS疫苗的研究对疫苗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反映出各国研究人员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同时也反映出研制AIDS疫苗的困难程度。水痘疫苗的问世经历了42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历时47年谢谢聆听!
本文标题:疫苗的历史及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4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