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宣告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并规定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各项基本方针和政策。这表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的结束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实际应当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一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按照中国共产党人当时的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阶段,是比较长时间的过渡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政治上,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共和国,又区别于社会主义共和国。但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经济上,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五种成份,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过渡性质的社会,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因此,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952年土改完成前主要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土改完成后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内)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国外)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见教材)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1953年12月,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完整的正式表述。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2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这个时候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认为需要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是适应推进中国工业化的需要。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对个体农业,对个体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问题的学习,我着重讲对个体农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而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将略讲。我们是首先来看第一个小问题: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如何使小农走上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一年以后的1884年,写了《法德农民问题》,专门论述了这个重要问题。恩格斯说:“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压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化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98页)从上面这句话,可以看出恩格斯从原则上解决了小农怎样走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是引导农民组织合作社,他还强调不能用暴力剥夺农民。列宁1923年在病中依靠别人的帮助,艰难地写了《论合作制》的论文。列宁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用合作化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张。列宁说,在国家政权和全部生产资料已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的条件下,“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列宁选集》第4卷第773页),列宁还一再要求人们要充分认识用合作社来使小农走上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上面是介绍一下马列主义关于改造小农的理论。那么,中国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提出了什么样的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呢?我们知道:毛泽东历来重视农民问题,他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在理论上阐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当时蒋介石是不能够解决农民问题的,他经常讲这样一句话,谁占领了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谁就能控制全中国,毛泽东则经常讲这样一句话:谁占领了农村,谁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能赢得全中国。可见一个是重视农村农民问题的,一个是忽视农村农民问题的。这里两张照片都是反映了毛泽东了解农民、3关心农民问题的场面。可见,他对中国农民有深切的了解,也有浓厚的感情。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土地改革以后,他也十分关注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他把马列主义的关于改造小农的理论与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从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业合作化理论。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原因:在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和适应工业化发展日益增长的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步骤和具体措施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互助合作,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把个体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党中央要求在抓好农业合作化,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搞好农业生产,保证农业的增产增收,以便农民切实看到合作化的好处,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针对农民既是小私有者又是劳动者的双重性质,毛泽东指出,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不能剥夺其财产,不能强迫命令,而要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大家请看这几张照片。典型示范:河北省遵化县一个小山村里,有个王国藩的农民把村里最穷的23户联合起来办了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但是很多人怀疑,认为是“穷棒子社”,要“穷散架”,但是这个初级社用自己的行动给了怀疑他们的人一个有力回答,一年后,粮食亩产由原来的120斤增加到254斤,总产量达45800多斤,上交集体了平均每户还分到1400多斤。[社里社外的人都没想到这样大的成绩,激动的热泪盈眶,后来毛泽东亲自表彰做为典型,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都认为,党的领导是搞好农业合作化的关键,而正确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和其他方针政策是搞好合作化的重要保证。1954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限制并逐步改造富农”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阶级政策。这一政策奠定了农业合作化的群众基础,最大限度的地调动了广大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因此,在革命与改造时期,毛泽东把农民分为贫农、中农和富农确实是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毛泽东把它看成一项重要工作,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时间是1953年底以前,是合作化的初级阶段,这时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但在生产方面是互相帮助和集体劳动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时间是1954年初到1955年上半年,这时土地、耕畜等生产资料仍归农民私有,但由合作社统一管理、使用和经营,劳动产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和土地分红相结合,这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时间是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这时把所生产资料都归公,实行按劳分配。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的完成:上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了解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国从1953年开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践,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农业生产组织在我们国家存在了几十年,成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组织形4式。对个体手工业改造的理论与实践:根据手工业个体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特点,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具体改造过程中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毛泽东还规定了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特别强调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他指出,下乡修理农具,这个办法很好,农民一定欢迎。同时,他也告诫不要搞掉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如王麻子、张小泉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他关于要保护民间老艺人的主张,也极具深远意义。所采取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从手工业供销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这是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要夺取资产阶级全部资产的历史任务,至于采取什么形式、方法和手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设想以和平的手段迫使资本家屈服于工人阶级,他们都认为如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3页)十月革命后,列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到,可以运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改造。列宁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但由于列宁逝世过早,特别是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抗方式,因此,苏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上通过暴力完成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在苏联没有能够得以实践。那么,对于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怎么进行改造呢?能不能用暴力手段进行呢?这是摆在当时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而有十分复杂的课题。毛泽东在如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问题上是充满了智慧,在50年代的上海,广泛流传了这样一则故事:毛泽东会见资本家后,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改造,在讨论会上,毛泽东首先向参加会议的同志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
本文标题: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7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