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
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认识常见的岩石》评课稿科学课《认识常见的岩石》听后感去年,我和我区所有参加新课改的老师一同走进新课程体系。我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三门课的教学工作。对新课程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法以及新的追求都进行过“小马过河”一样的尝试。但都非常肤浅。在这里,听到谢老师的这节课,深感荣幸,谈点我的个人看法。科学课的本质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科学教学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和科学家的工作是相一致的。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科学教育还强调并且是最为突出的环节,那就是在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中,让学生有一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是学生受用终生,并可持续发展的“本钱”。力争在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那么谢老师所教“岩石的认识”这一课,属地球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生命之源――水》?土壤与生命?;四年级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等内容后,继续学习地球物质,那就是“岩石与矿物”。而“岩石的认识”是第一课。岩石是构成地球的物质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本课,要让学生了解矿物是含有某种特定性质的石头,是构成岩石的要素。在了解它们的特点、性质、用途的同时,知道“科学是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但利用科学发现并开采岩石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枯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并节约地下资源。介于此,我认为谢老师的这堂课:第一点,达到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谢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突显了“在学习中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在观察与实践中,发现岩石的一些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给岩石分类。欣赏了自然界中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感情。比如,出示各种石头,观赏、把玩,课外自制石头标本、石头画。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课件出示纪念碑、石拱桥、石阶、大厦等。第二点,体现了大教材观和大教科书观谢老师不是硬教教材,而是灵活地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作为一个引导,结合实际地球环境以及学生易于掌握的生活见闻来冲破教材框架,走进关于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用途的研究上来。课上得具有生活气息,又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特点。比如,出示大量的石头图片,展示的石头用途实例,均让我们感受到了原来石头距离我们那么近。第三点,有机的渗透了新课程理念。比如:1、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石头,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的区分,通过课件图片演示,一下子就把学生拉进了从生活入手,探究科学的起步阶段。2、老师让学生在石头堆中摸一摸,看一看,感受一下,并找出哪一块是花岗岩。这样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3、在给岩石下定义、探究特点、发现用途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采用各种方法,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参与式,发现式,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得以体现。让学生摸一摸,用小刀刻一刻,放进水里看一看,滴上稀盐酸发现一下等方法的运用,都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显性化这一新教学理念。第四点,较好的把握了教材的深浅。岩石是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从地质作用上分类就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广义的又含有沙、砾、火山碎屑等。仅就岩石研究就有岩石学、岩类学、化学岩石学、理论岩石学、岩体结构学、岩体力学、岩石化学、岩石分析等等纷繁的学科。其知识含盖面极为广泛,均为岩石科学家研究的范畴。而把小学生看成是小科学家的新理念,又往往让我们走上研究过于正规,以科学为教学,以本为纲的局面。而这样以来,学生就容易失去兴趣,学而不知所以然的情况就会发生。而我们小学生的研究仅限于了解地貌概况,区分岩石与矿物,掌握研究方法,大概认识岩石分类,以科学的情感感受自然界的奇美,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愫。那谢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抽象、生疏的岩石知识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把玩、图片展示、小组合作研究、灵活运用老师引导的方法进行探究、交流,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这是一节不错的研讨课。最后,提一点个人看法。1、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老师应尽量让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所观察的科学现象,从小为孩子们养成科学严谨的表述、研究科学的态度。2、老师尽可以激情一点。把你对生活环境的感受与学生交流,共同与孩子们亲历、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即使你错了,那也是丰富课堂内容的精彩的一部分。一堂好课,不一定非得有不同凡响的设计和构思,更多的时候是表现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一频一笑里。同样的设计,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倍增钻研的兴趣。也可能会因为教师过于刻板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腔调而提不起精神;同样的设计,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鼓励的微笑或手势而实现理解的创新,也可能会因为教师一个皱眉的动作而使思维的灵感稍纵即逝。也就是说,教师要放开手脚上科学课,不要拘泥于为上课而上课的窠臼科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充满宇宙奇妙内涵有神秘不可思议的可能的一门课程。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里尽情的施展我们教师的才华,引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觉世界的奥妙。让我们共同探索吧!2所有的课程要一分为二的看,预设与生成永远都不会统一。魏老师今天执教的《用摆计时的钟》一课的设计可以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进行评析。大胆创新:魏老师将《用摆计时的钟》一课和《测量摆的快慢》一课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简单明了: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大部分:先认识摆的构造并通过测量一分钟百的次数这个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魏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的。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五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教师的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贯性的思维过程。魏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做的比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朴素平实:有些老师上观摩教学好用一些动画片和色彩鲜艳的实验器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不否认,这样往往课堂气氛比较热烈。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准备一般不适合上日常教学,这样的观摩课学习的东西不多。但魏老师这节课从电教手段上只用了一个演示文稿,帮助学生回忆了学过的计时器和看了摆的构造,为后面的学生叙述作了语言上的铺垫,并加深了对摆德感性认识。效果也很好。而且实验器材简单适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科学的生活化,感受身边处处是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从摆的构造到猜测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再到设计实验验证猜测,都力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式亲历亲为每个探究活动。操作前,教师更是利用师评、生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过程等。力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收放自如:在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教师给予了指导并直接参与学生讨论。魏老师收放的尺度比较恰当,更重要的是魏老师明显的先扶着学生经历了摆重因素影响摆的快慢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了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从而为后面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和操作对比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人为本:本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和信息,能主动地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交流,这里魏老师就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支持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建构知识,自己锻炼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如自制摆后,教师说我们摆得摆重各不相同,摆绳也不相同,那它们在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呢?这里的顺序颠倒了,应该在测量完本组实验后问为什么大家的摆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不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而且教师在每组测完第一组数据后,这里重要渗透的是一组数据能不能代表你的摆每次都是摆相同的次数呢?从而引出要反复实验多收集几组数据才能得到较准确地自制的摆在每分钟内摆动的次数。并渗透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但在这里魏老师有些急于让学生多收集几组数据为后面发现问题作铺垫。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求出每组的平均值,使学生得到一个自己的摆单位时间内较精准的摆动次数。使我们的实验有一个结果。而且在比较数据的时候应该先比较每组四次的德次数分别是多少,再比较同一次不同组数据的变化,从而引出为什么不同?这样结构比较分明。在扶着学生设计“摆重”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也要规范操作。如放两个钩码作为摆重时,两个钩码是并排挂还是竖直挂,怎样控制摆幅相同等问题,可以利用学生说,教师演示的方法来使实验更科学、更严谨。不然我们扶着走的意义也大打折扣。最后就是对于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比如在学生总结摆重到底是否会影响摆的快慢时有两个同学与大家的意见不统一。认为有关系,这时作为教师不能什么都留到课下让学生去处理。我们可以让他说明理由,大家共同分析,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现成素材,我们要把握。最起码,也可以让他和下面要研究的问题共同研究。这节科学课上魏老师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她侧重在训练学生的无形的能力上。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都清楚一个道理,就是交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要比教给他每一个字产生的效能会更大。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有不当之处请多加指正。3理想的自主探究式的科学学习,一般都要让学生亲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获得问题的结论等过程。然而,探究是需要时间的,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要求学生对每个教学问题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如何处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矛盾,陈阳老师执教的《声音的传播》一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陈阳老师的这节课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关于声音传播的观察实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我认为陈阳老师执教的《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预设精当,合理有效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在进而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目标的落实上,展示出教师对教材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又照顾到了前后的知识联接,既加深了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又引出了固体、液体、气体是架在发声物体和人耳之间的桥梁,照顾到的前后知识的体系。在活动的设计安排上,突出了有效探究的特点:以嫦娥奔月事件创设情境,巧妙地引出课题并切入了真空铃实验,直奔主题,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为继续研究到底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呢?为下面的气体、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探究实验奠定了基础。用讲课声音的传播分析、课桌传声和土电话传声实验、水中敲铃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感受声音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三组实验动手性强,体验性强,解决了声音传播介质的探究。在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之后,引入伏罂而听故事的分析,并安排了学生阅读资料的阅读,突出体现了科学知识的落实性。从整节课的安排上,体现上陈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对实验设计的反复斟酌,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本节课的实施进行了合理而有效的构建。二、教学真实,和谐丰富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为学生搭设的学习平台。陈老师的这节课以其精练的语言,有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评课稿科学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3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