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1页共15页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广义,种系:动物种系演进过程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种族: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民族心理学(狭义)个体:人个体整个生命历程个体发展心理学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1、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儿童动作的发展严格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四周的原则)2、不平衡性(两个加速期:第一发展加速期是从出生到幼儿期;第二发展加速期是青春发育期)3、普遍性和差异性(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差异性)4、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辨证统一5、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每一学派都必须对以下问题进行阐述:遗传和环境之争;连续性和阶段性辩证;内动力和外动力平衡;“关键期”问题)第二单元发展心里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1、欧洲文艺复兴前:“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的重要阶段来看待,只被视为“具体而微”的成人而已。2、文艺复兴后:强调儿童天性在其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福禄培尔的恩物、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以他的研究目的、内容、方法、价值为依据。)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形成和发展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研究途径丰富,涌现出一批先驱人物。演变和增新时期:20世纪中期:研究的深化、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心理发展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心理发展基本理论的增新及研究方法的创新,集中反映在各学派的分化和学科概念的革新。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20世纪后半期;毕生发展的观点被接受标志:1957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地位。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横断研究横断研究定义: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横断研究的优点:1.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3.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横断研究的缺点:1.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2.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3.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定义: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的优点:1.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2.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3.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纵向研究的缺点:第2页共15页1.容易样本流失2.出现新的变量3.重复效应4.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交叉设计定义: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单因素论: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非此即彼”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詹森2、环境决定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华生(二)二因素论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代表人物:施太伦: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相加的结果;吴伟士: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相乘。(三)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而作出的能动作用。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1)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2)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3)心理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4)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2、皮亚杰的心理建构观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1)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这里的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起来。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2)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量变)。同化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3)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质变,创立了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4)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是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两种;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平衡指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4、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观点: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的量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经验;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9-12个月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感知动作思维水平(2)前运算阶段(2-6、7岁)第3页共15页具有了符号功能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处于表象思维水平(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思维摆脱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1)前道德阶段(4-5岁)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结果。(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又称道德实在论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又称道德相对论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性本能&文化和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鼻祖;性本能;心理-性发展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好避免消极的品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即不是一维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强调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2、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第4页共15页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0世纪20、30年代提出,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高级心理技能——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具有间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心理的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主动性和有意性(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意识系统(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由教育教学决定,是潜力的开发。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发展”。(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发展水平发展定向阶段发展特点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服从成人或规则,避免惩罚相对快乐主义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即正确习俗水平好孩子关心别人的需求,塑造社会赞同形象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强调服从法律与权威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法律是可通过协商改变条文普遍道德原则生命价值、人类正义等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2、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前提(皮亚杰说);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第5页共15页重要意义:主动探知和认识周围事物;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起来,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2、儿童行走能力的发展: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到主动,使活动具有主动性;扩大了儿童的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
本文标题: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1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