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第三章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课堂提纲
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1第三章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3.1列宁主义关于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俄国工人革命运动相结合的理论结晶。3.1.1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与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3.1.1.1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帝国主义: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认为帝国主义是一种扩张政策;第二国际理论家希法亭认为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是一种非和平的暴力兼并政策。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最后阶段。具有垄断性、腐朽性、垂死性。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帝国主义具有5个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2作用的垄断组织;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和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和以往的商品输出大为不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大国已经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列宁选集2卷。651)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腐朽性:原因有二:一是垄断导致技术进步和其他一切进步的动因消失;二是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垂死的资本主义的结论是建立在对帝国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上。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由此派生的三大矛盾已经非常尖锐,这就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内部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于是,德、奥、意结成同盟,同英、法、俄对抗,引发世界大战。进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3而使两大阶级的矛盾激化,并将上升为主要矛盾,引发世界革命,最后无产阶级必然胜利。3.1.1.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是:一是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二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严重破坏,使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尖锐化,只有起来革命;三是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发、充分,封建势力存在,造成国家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贩卖性,他们不可能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把在这些国家引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四是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人数虽然少,但革命性强,由农民做同盟军,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讨论1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中国较早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据和条件是什么?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43.1.2列宁对俄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1917年10月革命成功,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3.1.2.1.列宁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的动因1918年3月,英、法、日等14过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占领了苏俄3/4的土地,所以,苏维埃采取了以下措施:1)战时体制从余粮征集制开始。2)实行了广泛的工业国有化。(雇工5人以上受归国有)3)工业管理实行集中制。4)私人商业国有化。5)经济关系迅速实物化。(配给制)6)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5从应急政策逐步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模式的尝试1918年开始采取的非常措施在战争环境中非常有效。布尔什维克党把经济应急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捷径,认为可以由此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评价:军事共产主义的局限:首先,军事共产主义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应该立即实行全面国有化,强调组织生产)其次,脱离了农民的要求。(余粮征集制、禁止集市贸易)实行无货币社会使脱离实际的空想。列宁也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是犯了错误,是企图在一个小农国家直接过渡,脱离了了农民经济的常规,遭到了失败。3.1.2.2.列宁转向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直接原因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6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但粮食问题严重。1921年,西伯利亚6万农民暴动,反对余粮征集制——反对布尔什维克党。1921年3月,俄共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1921年5月,俄共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主要精神是: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长期的政策;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再国家监督下由合作社执行商品交换任务;部分修改大工业生产计划,发展日用品生产;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其一,以市场为取向。承认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其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通过租赁、租让、下放等办法,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其四,改革国防集中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7遗憾的是新经济政策从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的5年里,就逐步停止了。讨论2: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对于探索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有什么启发意义?3.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定型3.2.1列宁逝世后党内斗争及争论3.2.1.1反对托洛茨基派的斗争托洛茨基派对列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持异议:托洛茨基怀疑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主张等待“世界革命”。他断言,社会主义是在一国开始的,但是不能在一国完成,在一国范围内维持无产阶级专政只能是暂时状态。托洛茨基主张限制和消灭私有制。托洛茨基派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8从不断革命论出发,否定新经济政策所确定的社会发展道路,提出要在农村展开一场新的阶级斗争,实行“第三次革命”。托洛茨基主张实行超高速工业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以工业为中心,严格服从国营工业的利益实行“工业专政”。斯大林认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面临两种矛盾:一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矛盾,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虽然一国可以解决工农之间的矛盾、成功建设社会主义,但是一国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仍然要实现世界革命。可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在思想上的分歧并非不共戴天。但是斯大林采取了严厉的行政手段打败了托洛茨基。(1925-1929)3.2.1.2反对布哈林的斗争1927年12月,苏共15大以后,爆发了反对布哈林的斗争。1929年秋,许多城市出现“商品荒”。围绕如何看待粮食危机和怎样解决粮食危机,党内展开了激烈斗争。双方争论的主要问题是:苏联应当采取什么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是继续坚持新经济政策,还是结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9束它?斯大林和布哈林的分歧有三个方面:第一,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把社会主义理解为重工业化。布哈林主张,发展国民经济必须注意综合平衡,尊重经济规律,协调发展。第二,斯大林主张对农业实行全盘集体化,尽快改变整个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步跨进共产主义,以保证国家所需要的商品粮。布哈林认为,解决粮食问题固然要通过日益增长的集体化,把个体农业生产改造为具体大经济,实现农业生产社会化,但这个问题必须早个体经济也同时增长的基础上得到解决。布哈林反对用行政命令来改变农民的所有制,反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第三,斯大林提出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布哈林反对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判断。他认为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是经济矛盾逐步缩小和最后消亡的路线。对资本主义成分应当用竞争的办法,排挤、改造,最后消灭。显然,斯大林和布哈林的分歧是路线分歧。斗争结果斯大林战胜了布哈林。反对布哈林的斗争这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10第一,使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偏离新经济政策的道路,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准备了政治条件;第二,助长理论和实践上的“左”倾,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只能有一种模式,给苏联和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不良后果;第三,破坏党内的民主政治生活,把党内的不同意见都上升为路线斗争,助长个人崇拜。3.2.1.3斯大林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在同反对派论战过程中,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工作总结》、《问题与答复》|《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上的报告》等文献中,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异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从而形成了体系完备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其一,被资本家保卫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不但能够用自身的力量解决内部矛盾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而且还能够、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11在本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和建设一支武装力量,以便帮助周围各国的无产者去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斗争。其二,社会主义在苏联就坚持的标准是:苏联无产阶级依靠本身的力量战胜本国的资产阶级,即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农民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关系。其四,苏联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定的依赖性,不妨碍苏联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其五,必须把一国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同免除外国武装干涉两个问题区别开来。分析评价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产生于苏联又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转变的过程中,当时,革命事业向何处去的问题严峻地摆在党和无产阶级面前,科学地说明这一问题是苏联历史发展的需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12其一,鼓舞了人民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信心。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就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其二,统一了党组织和党的思想。其三,他为党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理论与列宁的俄“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精神是一致的。理论缺陷:其一,关于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地方”可以首先胜利的观点缺乏科学性,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因为,除了国际政治、经济原因和国内政治、经济原因外,国家的民族状况、人口多少、面积大小、地理位置如何,都可能对革命是否胜利产生影响,而且,从近现代世界历史看,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最薄弱的地方”如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日本等战败国,都未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比国内取得胜利。其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标准的观点降低了社会主义的标准。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建成的标准是:消灭了三大差别,消灭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13了阶级统治和消灭了阶级,消灭了私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消失了。斯大林的标准仅仅归结为消灭本国的资产阶级,带来了一系列历史的副作用。3.2.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与历史成就3.2.2.1苏联模式的形成原因:其一,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式的理解,主要强调在社会主义时期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其二,革命时期党的组织原则的影响。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党是以俄国高度集中、具有严格纪律的战斗组织,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实行集中制;其三,斯大林个人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决不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打上了斯大林个人的深刻烙印。其四,落后国家经济文化的制约及旧的历史传统的影响。2006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第三章14其五,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及战争的影响。斯大林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即苏联模式。第1.高速工业化斯大林坚持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苏联在10年的时间内跑完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所走的道路。这对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使非常困难的。这场工业化运动的特点: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行政手段。第2.农业全盘集体化为了解决高速工业化所需的资金问题,斯大林又发动了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组织成为集体农庄,实行义务销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轨道。这场农业全盘集体化采取的措施是:强行
本文标题:第三章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课堂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2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