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八单元教案(2010.11.21)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1《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古诗大意。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体恤百姓的忧伤之情。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对象,纵观历史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并体会诗画所表达的诗情画意。二、出示《墨竹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1)介绍作者。(2)介绍背景:这是一首图题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本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三、重点认知(一)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感知。(2)范读。(听录音)(3)练读。a、学生自渎。(注意字音,语气,节拍等)b、指名读(大家评议)c、再读(小组合作,比一比谁读得好)(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3)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自主学习(1)字:衙、斋、燮、号、寒放赈、救济、遂(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劳顿:劳累。思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质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三)合作探索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一起讨论。)2、检查汇报(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3、介绍诗意。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2a、自练。b、小组内练讲。c、指名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4、请学生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5、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一句是实写,第二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6、对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理解(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特,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了爱民之气节。)四、总结并进行拓展阅读。1、《墨竹图题诗》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2、让生阅读有关“竹”的诗句,认真体会“竹”在古代诗句中的蕴涵。唐代.杜甫《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宋.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宋.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竹。4、背诵并默写古诗。板书设计:墨竹图题诗竹:人干:细中有强。特立独行叶:青翠欲滴爱民如子傲然树立课程资料:(扬州八怪简介)“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方膺、李鱓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3《苍松怪石图题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苍松怪石图题诗》是第八单元“岁寒三友”中赞松的一首图题诗,为清朝著名诗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所作。此诗句子长短不一,语言优美、豪迈,内容隽永深刻,洒脱不羁。诗人借画中苍劲挺拔、饱经风霜的松树和耸立在悬崖峭壁上的怪石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自己不屈不挠、耿直廉洁的铮铮男儿的性格。因为本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图题诗的典范之作,语言平白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我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松树的国画作品,并请班上学画的同学也画一些松、竹、梅的国画张贴在教室里,将赏诗与观画有机结合。让学生以一名书画鉴赏家的身份走入书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怪石的样子和苍松挺劲的姿态,在仔细观赏和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诗情画意,感悟诗人不屈不挠、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性格,明确松树象征着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另外,在学习中适当拓展了一些古今诗人赞美松树的诗句,加深对松树精神的感悟,体会诗人借物抒怀、借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2.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了解诗人借苍松和怪石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性格。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教具准备:1、教师自制课件。2、学生收集古今诗人赞松的诗句及关于松、竹、梅的图画作品或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唯有松、竹、梅傲立于风雪之中。而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正如陈毅所写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同走进书画的历史长廊,去欣赏清朝诗画家李方膺的作品《苍松怪石图题诗》。(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二、交流资料。1、学生交流诗画家李方膺的资料。2、教师根据情况做适当补充。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画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以卖画为生。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三、初读古诗,体会诗情画意。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41、(课件出示苍松怪石图)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倾听。2、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特别强调“阙、迥”的读音)4、全班齐读古诗。5、仔细欣赏图画,这是怎样的松树和石头?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再请学国画的同学结合水墨画的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画家李方膺寥寥几笔就把松树的挺拔、苍劲、历经风霜而傲然凛立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在诗中他又是如何赞美松树的?1、学习第一层。(即: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1)自读诗歌前两句,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知道这两句写出了松树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3)指导朗读。2、学习第二层。(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1)诗人仅仅是因为松树为大地增添了些许绿色而赞美它吗?请默读3、4、5句,你又读懂了什么?(2)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重点指导对“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的理解。这几句写出了诗人对松树品格的高度赞美,赞美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松树的顽强精神。3、学习第三层。(即: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1)自读最后一句,你从这句中还知道松树的什么特点?(2)学生交流。(重点理解“天阙”、“高且坚”、“迥”的意思。)(3)再读一读“迥干春风碧云里”,你想到了什么?(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4、让我们看着这幅画,走进画中,仰望着不畏高山雪冷,扎根在石缝中的苍松,我们不由得发出啧啧赞叹:“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教师引读,学生接读诗歌)5、同学们,在1730年夏秋之际,李方膺担任山东乐安知县,乐安大水成灾,万家漂橹,情势紧迫。李方膺未得上司批准,就开仓赈济,下令动用库存皇粮1200石,以工代赈,募民筑堤,缓解了灾情。但后来因私开官仓被青州府弹劾。1735年他因反对新任总督王文俊的垦荒令,上书直陈弊端,触怒上司,被罢官入狱。成为当时震惊朝野的“兰山冤案”。听了老师的介绍,请你们想一想,这傲然凛立于风雪之中的松树象征着什么?6、让我们带着对李方膺这种不屈权贵、耿直廉洁的高尚品格的崇敬之情齐读诗歌。7、练习背诵。(自背、同桌互背、指名背诵)8、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赞美松树,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下面分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赞美松树的诗句。9、全班交流。(投影展示,指导朗读)如:《赠从弟》(三国)刘桢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5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咏寒松诗》(南朝)范云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10、欣赏古今画家的松树国画作品。总结:松树以它那苍翠的枝叶装扮了这个冰雪世界,以它那不畏险阻、饱经风霜的品格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愿同学们都能像松树一样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做生活中的强者。五、拓展延伸。1、课下自读《黄山松》,体会黄山松的特点,及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了什么?2、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合作完成一幅松树的国画,并题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赞松诗,办一期书画展。教学板书:怪石耸立不屈不挠铮铮铁骨苍松怪石图题诗苍松挺劲饱经风霜刚正不阿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6《墨梅图题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这幅《墨梅图》构图新奇、别致,一枝梅花横贯画面,花朵淡墨轻染,照应诗中的“淡墨痕”,花“好色”,但“梅花”香气淡淡溢出,使人不能不叹为观止。而且,画中题诗书法饱满苍劲,与诗意画意相融合,更添一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墨梅》及王冕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据题质疑1、复习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叫《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介绍背景。(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一生爱
本文标题:第八单元教案(2010.11.2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0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