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甘肃省2016一诊语文_解析版20160324
12016年甘肃省第一次高考诊断试卷语文甘肃省秦安一中安红明手如柔荑(tí提),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íuqí求齐),齿如瓠犀(húxī胡西),螓(qín秦)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柔:嫩。荑:茅之芽,初生的白茅草的嫩芽。领:脖颈。蝤蛴天牛的幼虫。瓠犀:瓠瓜子儿,葫芦子。瓠,葫芦。犀,瓠中的子。螓:虫名,蝉的一种(似蝉而小)。首:额头。这几句大意是:十指尖尖像白嫩的茅草芽,皮肤白润像脂膏,颈项颀长像天牛的幼虫儿,牙齿排列像葫芦子。螓儿一样的方额、蚕蛾触须一样的细眉,巧笑的两靥多好看,水灵的双睛分外娇。这几句以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活画出一幅美人图,非常传神,一个美女的容貌跃然纸上,清晰可见。用巧妙、贴切的比喻形容人的外貌,比空喊“非常美丽”、“十分漂亮”效果要强得多。2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1.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各种灾害事件史不绝书。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倒,也就证明我们的文化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东西,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延续,这就是社会救济的传统。最早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所谓“嗟来之食”,这个“嗟来之食”的发起人是齐国人黔敖。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具体姓名的、个体发起主动性社会救助的活动者。在春秋时期,这样的活动已经被称为义举了。2.《春秋左氏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可以判断最晚到春秋时代,救灾恤邻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并上升到一种道德规范的层次。《老子》里面也提到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样一种裒多益寡[póuduōyìguǎ裒:减少;益:增补。拿多余的一方,增加给缺少的一方。比喻多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的观念。裒多益寡、救灾恤[xù]邻的救济行为,最晚可以从先秦时期算起。到了汉朝,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表彰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3.进入明清时代,从个体化的救助逐渐发展到社区化救济。在传统中国一个县的范围之内,作为国家正式任命的官吏基本上只能到知县这层。当时的一个县比我们现在县的辖区还要大,这样一个县下的社会治理如何得以运行?这个奥秘在于我们当时有一种官治和自治相结合的机制,有社会学家把它命名为双轨制。所谓的双轨制就是在正式的官府治理之下,还有一个民间的自治系统。也由于这种双轨制的存在,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维持。明清时期虽然经历了明清易代这样重大的朝代转换的变革,但是基层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断裂。从个体化救助的守望相助、邻里相助发展到社区化的救济,这就涉及官治和民治、国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结果。在经济发达区域,比如江南、华南也是中国传统士绅社会力量开始得到最先发展的区域,很多士绅以一种自愿的、公益的精神,主动地承担了地方的社会公共事业,从最简单的修桥铺路,到荒年承办赈济等。这使一些社会性事务可以从官府的正常活动当中剥离开,把责任转移到一些社会性组织和社会人士身上。因此,面对近代社会转型的巨大冲击,基层社会的很多基本关系还是得到了良好的维持。4.而随着中国社会特有的同心圆式的扩展,在晚清时期出现江南援救华北的情况。这样扩展有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认同:我们的同胞跟邻居是一样的;我们所要救助的人、所要救助的地区,跟我都同属中国。这样一种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对于守望相助的理解非常融洽地结合起来。5.中国的社会救济传统,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也具有启发性意义:第一,如何在地方社会中把3公益精神与道德规范的重建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打造共同的社区认同、社区文化;第二就是把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和现代公益社会的成长结合起来,进行中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索。(摘编自朱浒《从社会救济传统看邻里关系的历史内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几千年来,在各种灾害事件发生后,社会救济的传统,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延续。B.春秋时期,大家普遍认同救灾恤邻是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并上升到道德规范的层次。C.汉代,国家层面才开始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个体的社会救助活动进行鼓励和表彰。D.社会救济的活动,从个体化的主动性救助逐渐发展为社区化的救济,是在明清时代。解析:从第二段末尾“裒多益寡、救灾恤[xù]邻的救济行为,最晚可以从先秦时期算起。到了汉朝,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表彰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可以看出,可能汉代以前也有这种救济行为,C项的“才开始”说法不准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DA.黔敖在路上准备饮食以赈济灾民的行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具体姓名的、个体发起的主动性社会救助活动,在当时被称为“义举”。B.正式的官府治理与民间的自治系统结合的机制,不仅使社会救济行为得以推行,而且对维持中国社会的稳定性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C.在江南、华南地区,很多士绅主动承担地方的社会公共事业,例如修桥铺路、荒年承办赈济等,这些救济行为都是本着一种自愿、公益的精神。D.中国传统士绅社会力量的发展,使得社会救济活动中的一些社会性事务从官府的正常活动中剥离出来,把责任转移到一些社会组织和社会人士身上。解析:原文第三段后面“这使一些社会性事务可以从官府的正常活动当中剥离开,把责任转移到一些社会性组织和社会人士身上。”,“这”指代上文的“士绅承担社会公共事业”这件事。“使一些社会性事务可以从官府的正常活动当中剥离开”,而D项说成了“使得社会救济活动中的一些社会性事务从官府的正常活动中剥离出来”,有出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裒多益寡~救灾恤邻”“守望相助“‘邻里相助”都是个体化救助行为者遵守的道义,是在灾难性事件前,处理邻里关系的一种救济传统。B.明清时代,朝代转换的巨大变革,造成了当时社会基层结构的严重断裂,这是促使社会救济传统从个体化发展到社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C.晚清时期,出现了江南援救华北的社区化救济行为,这同当时中国社会随着同心圆式的扩展,形成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有着很大的关系。4D.打造共同的社区认同、社区文化,进行中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索,是中国的社会救济传统对于当代中国构建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启发意义。解析:原文第三段”明清时期虽然经历了明清易代这样重大的朝代转换的变革,但是基层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断裂。”,但是B项说成了“朝代转换的巨大变革,造成了当时社会基层结构的严重断裂”。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柳晟[shèng],河中解人。六世祖敏,仕后周为太子太保。父潭,尚和政公主,官太仆卿。晟年十二,居父丧,为闻孝。代宗养宫中,使与太子诸王受学于吴大罐并子通玄,率十日辄上所学。既长,诏大罐等即家教授。拜检校太常卿。德宗立,晟亲信用事。朱泚[cǐ]反,从帝至奉天,自请入京师说贼党以携沮[jǔ]之,帝壮其志,得遣。泚将右将军郭常、左将军张光晟皆晟雅故,晟出密诏,陈祸福遂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要籍朱既昌告其谋,泚捕系晟及常外狱,晟夜半坎垣毁械而亡,断发为浮屠,间归奉天,帝见,为流涕。乘舆还京师,擢原王府长史。吴通玄得罪,晟上书理其辜,其弟止曰:“天子方怒,无诒[yí赠与,给与]悔!”不听。凡三上书,帝意解,通玄得减死。晟累迁将作少监,以护作崇陵,封河东县子,授山南西道节度使。府兵讨刘辟[pì]还,未扣城,复诏戍[shù]梓州,军曾怒,胁监军谋变。晟闻,疾驱入劳士卒,既而问曰:“若等何为成功?”曰:“诛骄不受命者。”晟曰:“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士皆免胄拜,从所徙。入为将作监。使回鹘[hú唐代的新疆地域内,有一支强悍的名族----回鹘,他们打败了东突厥,建立了强盛的回鹘国。随着历史的变迁,回鹘这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多数理论认为回鹘人的后代是维吾尔人,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为什么不能认为是回族人呢?从汉族的文化和历史称呼来看,回鹘人更像是回族人的祖先。],奉册立可汗,逆谓曰:“属闻可汗无礼自大,去信自强。夫礼信不能为,何足奉中国乎?”可汗诸贵人愕然骇[hài惊惧],皆跪伏成礼。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爵为公。卒,年六十九,诏从官临吊,赠太子少保。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节选自《新唐书·柳晟传》)5678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A.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B.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C.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D.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浮屠,是佛教的别称,又指和尚、出家人,还指佛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B.“迁”同“拜、擢、授”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变动的术语,不同的是“迁”是表职务晋升的。C.可汗,我国古代—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公元3世纪,鲜卑族中已有这种称呼。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解析: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柳晟家世显赫,懂得孝顺。祖上曾任后周太子太保,父亲娶和政公主为妻,自己与太子诸王同学;十二岁时,为父亲守丧,以孝闻名。B.柳晟深受恩宠,尽心效忠。德宗继位后,他因亲信而被重用;朱泚造反之时,他主动请缨去京城劝说贼党以分化瓦解,皇帝很赞赏他的勇气。C.柳晟冒死上书,敢于直言。他任太常卿时,他老师的儿子吴通玄获罪,柳晟不顾其弟劝阻,多次上书,为吴通玄申辩,终使其减罪。D.柳晟义正辞严,责问回鹘。他出使回鹘,奉朝廷旨意册封可汗之时,指出可汗自大无礼,没有诚信,一番话让回鹘贵族诚恐不安,跪伏致礼。解析:原文第三段后面“乘舆还京师,擢原王府长史。吴通玄得罪,晟上书理其辜,其弟止曰:“天子方怒,无诒[yí赠与,给与]悔!”不听。凡三上书,帝意解,通玄得减死。”可见,他当时担任的是原王府长史,不是太常卿。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晟出密诏,陈祸福逆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2)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闺怨诗。(闺中思妇望月怀远,思念远在边关打仗的丈夫)9凉蟾①宋祁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鹊鸦依空墙,蠨蛸xiāoshāo②已在户。君行阅三岁,确战亦云苦。新衣本自绽,故裳复谁补?朔风万里来,倘或从君所;风过无传音,徘徊独谁语!【注】①凉蟾:这里指秋月。相传月中有蟾蜍。②蠨蛸:一种蜘蛛,多在室内墙壁间结网。西庑,正房西边廊上的厢房。阅三岁,过了三年。翻译:秋天的晚上,月亮啃啮着残云,它的影子已经飞上了院子西边的廊房。夜深了,鸦鹊已经卧眠于墙头之上;秋凉天也冷了,连蜘蛛也知道钻入那屋子的角落里。距离你离开家已经过了三年,虽然不知道你过的怎么样,但我确信前线战争的生活一定是异常的艰苦。记得当初你走的时候,新作的衣裳是那样的整洁平展,而现在你穿旧了的衣服又有谁来为你缝补?远从万里之外的边疆吹来的北风,或许曾经过你的所在;但这北风并没有为我捎来你的只言片语,我的孤独又能向谁诉说呢?只有独自徘徊罢了!8.古人认为诗的前两句“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十分奇警。请指出这两句“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9.本诗结尾处“朔风万里来”四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的故园之思。(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的慨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3)在论语》中,
本文标题:甘肃省2016一诊语文_解析版2016032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6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