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09第九章国际金融危机
第九章国际金融危机第一节金融危机概述第二节国际债务危机第三节国际银行危机第四节国际货币危机国际金本位制度崩溃以来,世界经济始终受到金融危机的困扰。接连不断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危害,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发关注和忧虑。第一节金融危机概述一、金融危机的含义二、金融危机的分类三、金融危机的特征一、金融危机的含义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制度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货币政策失误、投机性交易过度以及国际游资冲击等原因所导致的整个金融体系或某个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混乱和动荡现象。表现为货币市场银根奇紧、资本市场价格暴跌、货币严重贬值、企业资金链断裂而被迫破产、银行发生挤兑而倒闭、失业率上升等,人们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增加,信心普遍下降,整个社会陷入经济萧条,甚至伴随社会政治动荡。二、金融危机的分类(一)按影响范围划分,金融危机分为国内金融危机、区域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二)按照性质和内容划分,金融危机可分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和系统性危机(三)按危机爆发的周期性划分,金融危机可分为周期性危机和非周期性危机国内金融危机区域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由于一国国内经济、金融因素而引起的金融动荡,其影响局限于一国国内,一般通过整顿所在国的经济金融秩序、由政府金融管理当局出面采取某种形式进行救助,就可以得到化解。最先爆发于某个一体化组织内部的某个成员国,由于高度的经济贸易一体化水平而传染到其他成员国,一般对一体化组织外的国家没有或者较少有影响。这类危机的化解主要依靠一体化组织内部成员国金融管理当局在政策协调方面的共同努力。发生于一国或一区域的金融危机,通过某种传导途径迅速蔓延至许多国家,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和各国经济系统的大震荡,进而诱发世界性经济危机。化解这类危机需要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国家的政策协调,以及有关国际金融机构的救助。债务危机货币危机是指一国由于外债规模过度膨胀,超出自身偿债能力,到期无力偿还外债本息,导致债权债务国大规模金融动荡。是指对某种货币的投机性冲击导致该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急剧下降的情形。银行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是指实际的或潜在的银行破产致使银行纷纷终止国内债务的清偿,或者迫使政府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阻止事态扩大。是指整个金融体系出现的严重混乱局面,表现为货币危机、外债危机和银行危机同时或接连发生,从而波及所有金融领域或经济系统,最终升级为全面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甚至政治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的联系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且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可以促使货币信用危机的爆发,债务及货币信用危机亦可加剧银行危机。而银行倒闭、货币大幅度贬值也会影响外债偿还,引发债务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往往是上述三者的综合反映。周期性金融危机非周期性金融危机是指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由于各种非常因素的作用所造成的恐慌性金融动荡。特点:①规律性,并且通常伴随着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②爆发的前期经济有一段快速增长期,期间,经济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日益突出,最终通过金融危机来强制调整。③一般会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整个金融体系,而不只是金融体系的个别环节,因此,其影响程度和广度都超过非周期性金融危机。是指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特殊因素的作用引发的金融动荡。特点:①没有规律性,只要条件具备就有随时爆发危机的可能。②不带定期性质,它不是有规则地经过一定时间重复发生的。③只是表现在金融体系的个别环节上,其影响程度和蔓延的趋势一般要小于周期性金融危机。三、金融危机的特征(1)肇始于对宏观经济体系的外部冲击。(2)表现形式多样。(3)产生原因复杂。(4)社会经济危害巨大。第二节国际债务危机一、国际债务及其衡量(一)国际债务的概念(二)外债偿还能为的衡量二、国际债务危机(一)国际债务危机的概念(二)国际债务危机概况(三)国际债务危机的特点(四)国际债务危机的成因(五)解决国际债务危机的措施(一)国际债务的概念IMF的定义:是指某一时刻,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或本币计值的,已使用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也即该国的外债。四个要素:(1)是时点指标——外债余额;(2)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债务;(3)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4)全部债务,包括外币的、本币的,乃至实物形态的。我国外债定义:我国1987制定了《外债统计监测暂行规定》,对外债的定义:外债是指中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对中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承担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注意点:(1)货币形式,不包括实物形式的债务;(2)外币形式,本币债务不算作外债;(3)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金融机构的债务视为非居民管理,即国内借款单位向其借入的外汇资金视同外债;而其向外借入的外汇资金不视为外债。(二)外债偿还能为的衡量常用衡量指标:1.负债率2.债务率3.偿债率4.短期债务比率负债率债务率是指外债余额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从静态衡量一国外债的整体风险。一般认为警戒线为20%,而世界银行认为,安全的负债率应低于40%,一国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应不高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债务率也叫外债率,是指外债余额占当年外汇收入的比率,从静态衡量资源转换能力对外债的承受能力,该比率不高于100%。一国外债余额增长速度应不超过其外汇收入增长速度。偿债率短期债务比率是指外债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外汇收入之比,也是从静态衡量资源转换能力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偿债率的警戒线为20%,发展中国家为25%,危险线为30%。是指短期外债占全部债务的比例。由于短期债务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因而短期外债不宜过多,其比值一般为20%~25%。值得指出的是,利用上述指标尤其是偿债率来衡量一国的外债偿还能力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但并不是惟一的或决定性的指标。(一)国际债务危机的概念国际债务危机是指由于国际债务负担日趋加重,债务人无力偿付到期国际债务本息的状况。《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债务危机(DebtCrisis)是指任何不能按计划还本付息并由此损害其他债权人财务健康的情况。如果无力偿还是一个长期情况,它就会被归结为“无力偿付”(Insolvency)问题。如果它是由暂时的现金短缺造成的(如由于罢工、自然现象或价格的暂时下降等引起),那么可以将它看成是“流动性不足”(Inliquidity)问题。(二)国际债务危机概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外债急剧增长,债务负担日趋严重,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三次国际债务危机高潮,发达国家出现了一次主权债务危机。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迄今为止影响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2001年阿根廷债务危机2008~2010年冰岛、迪拜、欧元区国家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欧猪五国“欧猪五国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合称piigs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概况1981年3月,波兰政府宣称无力偿付到期外债本息;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首先宣布无力偿还到期债务,随后,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等拉美国家纷纷跟进,一场席卷全球的债务危机爆发。这场危机对债权人和债务人造成了沉重打击,尤其是严重拖累了债务国的经济发展,其严重影响持续了近10年,以致于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拉丁美洲“失去的十年”。整个影响近20年。(三)拉美国际债务危机的特点(1)债务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2)债务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性贷款为主;期限越来越集中。(3)卷入危机的国家多、涉及面广;不仅影响债务国,也影响债权国。(4)债务的地区和国家高度集中。债务大部分集中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四)拉美国际债务危机的成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1)盲目举债,规模失控(1)国际资本市场借贷形势的变化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寻求继续融资的困难(2)不适当的经济发展战略(2)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和利率的变化加重了发展中债务国的债务负担(3)利用不善,管理不妥(3)国际商品市场的变化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五)解决拉美国际债务危机的措施1.国际金融机构采取的措施IMF、世界银行提供贷款2.债权国政府缓解国际债务危机的方案(1)贝克计划(2)布雷迪计划3.菜单方案(1)债务—股权转换(2)债务—出口转换(3)债务—自然环境转换(4)债务交换(5)债务回购4.解决债务问题的长期发展计划(1)人力资源投资(2)改善企业经营环境(3)开放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4)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贝克计划与布雷迪计划区别贝克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债务国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率;二是强调债权国、债务国、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通力协作;三是强调增加新的贷款且规定固定的贷款数额(290亿美元)。布雷迪计划将债务政策的重点从贝克计划的“增加新贷”转移到“宽减原有债务和偿债开支”,而且承认国际债务问题是债务国偿付能力的危机,而非暂时的资金周转失灵。提出减免债务,主张把削减债务本息放在首位,而不是以往所主张的借债还债。第三节国际银行危机一、银行危机的界定二、银行危机的产生原因三、世界历次重要银行危机(金融危机)概览四、危机银行的救助案例:英国巴林银行倒闭(1995年)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第四节国际货币危机一、货币危机的含义二、几次重大货币危机回顾(一)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年~1993年)(二)东南亚货币危机(1997年~1998年)(三)阿根廷货币危机(2001年)一、货币危机的含义货币危机是指对某种货币的投机性冲击导致该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急剧下降的情形。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通常都实行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如货币局制度、钉住汇率制度等,货币危机最终表现为危机国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外汇市场急剧动荡。二、几次重大货币危机回顾(一)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东西德合并,德国政府与欧共体其他国家政策不一致,加之投机攻击,1992年9月,英国和意大利首先抵挡不住外汇市场的强大压力,宣布英镑和里拉“暂时”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由此酿成欧洲货币体系史上著名的“九月危机”。(三)阿根廷货币危机:由于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而阿根廷政府未能及时调整相关政策与汇率制度,2001年12月24日,政府宣布停止支付总值1320亿美元的债务,成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倒债国。2002年被迫放弃了以美元为发行准备的货币局制度。(二)东南亚货币危机(1997年~1998年)1.危机概况2.危机发生的原因3.危机的影响1.东南亚货币危机概况1997年5月,泰国外汇市场出现大量抛售泰铢、买入美元的风潮,为维护固定汇率制,泰国中央银行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买入本币、抛出美元,但终因外汇储备耗尽而未能达到目的,即于7月2日宣布放弃实行14年之久的本币与美元挂钩的相对固定汇率制。泰铢大幅度贬值,由5月20日1美元=25.20泰铢跌至7月24日1美元=32.50泰铢。7月~10月,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均受到危机的冲击;11月,危机波及韩国、日本,演变成地区性货币危机,并波及全球,外汇市场急剧动荡,股市大跌。2.东南亚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外部原因:国际投机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货币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1)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做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2)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3)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
本文标题:09第九章国际金融危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9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