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课件
第一单元学会聆听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及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得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的、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学会聆听一、第一节音乐与人生1、《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曲)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首演于1977年,乐曲表现的是蒙古少年—龙梅和玉荣—抗严寒、斗风雪、保护集体财产的内容。全曲共分五部分。《草原放牧》是其中的第一部分。2、《第六(悲怆)交响曲》([俄]柴科夫斯基曲)3、《长江之歌》领唱与混声四部合唱(王世光曲胡宏伟填词)《长江之歌》是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音乐,歌曲热情地歌颂了长江的雄浑、壮丽、表达了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热爱之请。4、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互相结合,形成音乐中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音乐语言是凭借音乐的形式要素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手段。节奏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张短和强弱。力度音乐中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音乐进行中节拍的快慢程度。旋律旋律也称作曲调。的乐音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旋律。调式音乐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关系连接起来,这些音以一个音(主音)为中心构成一个体系,就叫调式。如:大调式、小调式等。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开始自低到高或自高到低的排列起来即构成音阶。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声进行”。和弦的横向组织就是和声进行。曲式音乐材料的排列形式,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织体多声音乐作品中各声部的组合形态(包括纵向结合及横向结合关系)。音色音色有人声音色和乐器音色在人生音色之分,在人声音色中又可分童声、女声、男声等。乐器音色的区别更是多种多样。在音乐中,有时只用单一音色。有时又使用混合音色。音乐家:1、吴祖强: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合作),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合作)等。2、刘德海:琵琶演奏家。他演奏的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瀛州古调》、《阳春白雪》、《浏阳河》等,创作有琵琶曲《天鹅》、《老童》琵琶协作曲《草原小姐妹》(合作)等。3、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他的创作基本上可划分为两个时期。其创作前期,正值俄国民主阶层普遍觉醒、反对农奴制的斗争走向高潮的时期。此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明朗、乐观、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其创作后期,则处于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黑暗年代,悲观主义的思想情绪强烈地影响着俄国的知识分子。柴科夫斯基这个时期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苦闷彷徨,不知所措的思想情绪。具有很高艺术成就的《第六(悲怆)交响曲》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这种世界观。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歌唱形式的内容,反映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民歌的起源同音乐的历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社会就伴随着人类的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而萌生。它与人类的一切生活实践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那些反映生产和生活的民歌却流传至今,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和艺术珍品。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兴所至地发挥,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民歌的体裁多样,大体可分为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仪式歌曲、乡村或城镇生活歌曲和叙事歌曲。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1、《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歌词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2、《刨洋芋》(山西民歌)《刨洋芋》表现了农民收获的喜悦心情。歌曲用起兴的方法开始,而后又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短小精悍,颇具隽永之艺术魅力。3、,《脚夫调》《脚夫调》是流传在陕西北部的一首信天游。歌曲表达了脚夫赶脚时那种寂寞惆怅、凄恻无助的心情。4、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1、《辽阔的草原》《辽阔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歌中更用生动地比喻和含蓄的语气歌颂了草原上的姑娘。1955年,歌唱家宝音德力格尔用这首歌参加了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并获得了金奖。2、《宗巴朗松.》(西藏民歌)《宗巴朗松》是流行于西藏的一首传统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玛音调。3、《牡丹汗》(新疆民歌)《牡丹汗》虽是一首爱情歌曲,但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气势宏大;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民歌特点。4、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特征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是其人民长期的居住地区特点、经济形态、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蒙古族民歌的体裁众多,其中以“长调”和“短调”最具代表性。长调的旋律舒展悠长,节奏自由,句幅宽大,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如:牧歌、赞歌、思乡歌等。短调的结构规整、节奏整齐、句幅较短窄,字多腔少,具有叙述性的特点。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早在12、13世纪前后,即出现了论述藏族民族音乐的专著。藏族音乐可分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中又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五类。在民歌中,山歌的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较大且悠扬高亢;劳动歌的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有的则较为自由;爱情歌中又的深情,有的开阔自由。维吾尔族音乐继承了古代西域地区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以及“回纥乐”传统,吸收了中原音乐、印度音乐、波斯-阿拉伯风格的有益营养,形成了维吾尔族音乐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民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浓郁。其歌词多用比兴的手法,寓意深刻;衬词中有长有短,在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旋律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1、《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又名《沂蒙山好风光》。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抗日战争时期,这首曲调曾被填上《打黄沙会》的新词。以后在这首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首新民歌。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2、《王大娘钉缸》(河南民歌)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舞曲。它是流行于河南的一种地花鼓中的一个代表曲目,有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3、《孟姜女哭长城》(河北民歌)4、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歌词、旋律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流传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依靠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不借助于记谱法或其他手段进行传承;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新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民歌的音乐特点: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某民族或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如:劳动民歌,劳动方式较为自由的,其节奏也会比较自由;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作反复。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1、《弥渡山歌》(云南民歌)《弥渡山歌》的歌词共八句,前六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极具南方的含蓄色彩。歌曲的旋律婉转、飘逸、富有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2、《对鸟》(浙江民歌)《对鸟》这种题材非常特殊而少见。这首民歌又采用吴地方言演唱,南方民歌色彩颇浓。此歌的前两短采用徵调式,后两段采用羽调式,使对比的色彩加强。3、《幸福歌》(湖北民歌)《幸福歌》是民间歌手蒋桂英根据一首湖北天门的民间小调改编而成的歌曲。歌曲采用了领、合的演唱形式。前半部分的合腔用重复的手段巩固了主腔的地位,后半部分的合腔以扩充的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4、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因为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会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但是,有些民族的分布地域较广,其民族风格会与所在地区的地方风格相互交融。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就广泛流行着“楚声”和“吴声”之类的民歌。楚声是长江中下游两湖一带的民歌;吴声则是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民歌。它们的风格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两千多年来,这种风格被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通常,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内在、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的婉转、流畅、细腻、抒情。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乐器一、概念1、打溜子“打溜子”是流行于湖南土家族的一种民间乐器合奏。通常用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演奏。乐曲内容多描绘动物形象及劳动生活情景。乐曲结构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及多段式四种。其中以二段式最为多见。乐曲由“头子”和“溜子”两部分组成。2、鼓吹乐吹鼓乐又称“鼓乐”,是一种在中国农村流传最广的,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乐器合奏。目前学界多认为这类音乐起源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汉代初被引入宫廷。汉、魏时期被分为四类,即:黄门吹鼓(用于宫廷宴饮)、骑吹(用于帝王、贵族的马上演奏)、短箫铙歌(用于祭祀、狩猎)、横吹(用于随军演奏)。宋、元以后,变化较大,各类间的界限逐渐淡化。3、吹歌吹歌是“鼓吹乐”中的一个类别。它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之以打击乐器。因演奏曲目多采用民歌或戏曲唱腔,所以有吹歌的名称。4、江南丝竹流行于上海市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乐种。其乐队有“丝竹板”和“清客串”两种。前者是专业性的,后者是爱好自娱性的。乐队的编制少者二人,多者七八人。所用的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箫、笙、鼓、板、木鱼、铃等。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的较为粗犷。其乐曲内容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5、广东音乐流行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它的前身是粤剧的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20世纪初,发展为独立的乐种。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与一批专业创作者有关。其中,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丘鹤俦等影响较大。1926年,吕文成改进了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此后,高胡、扬琴成了主奏乐器。1949年,广东音乐游乐更大的发展。广东音乐的乐曲,一部分是源于古曲或民间乐曲的改编,另一部分则是作曲家的创作。通常,乐曲都短小精悍。其音乐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细腻、流畅动听。二、丰富的民间乐器中国民间乐器历史悠久,演奏形式丰富多样,有各种乐器的独奏、重奏和合奏。独奏形式有琴曲、二胡曲、筝曲、琵琶曲、唢呐曲、笛曲等;合奏、重奏形式有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等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学会聆听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0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