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一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项目一人体细胞及组织结构识别任务1.1: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任务1.2:细胞的观察任务1.3:基本组织的观察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2.人体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人体基本组织的结构与功能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与保养技术;2.掌握细胞及基本组织的观察方法与绘图技术1、具有正确的态度2、具备善于观察、思考、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二骨功能评定任务2.1:骨的观察任务2.2:骨质疏松及运动防治1.骨的组成与形状2.骨的结构3.骨的成分4.骨的代谢5.骨的钙化6.骨的血液供应、淋巴与神经7.骨的功能8.骨的表面形态1.掌握骨的观察方法与绘图技术;2.掌握骨常规疾病的判断、预防及运动防治方法1、具有正确的态度2、具备善于观察、思考、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三关节功能评定任务3.1:关节的观察任务3.2:风湿性关节炎及运动防治1.上肢关节与运动.2.下肢关节与运动3.肩关节与运动4.躯干关节与运动1.掌握关节的观察方法与绘图技术;2.掌握关节常规疾病的判断、预防及运动防治方法1、具有正确的态度2、具备善于观察、思考、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四肌肉功能评定任务4.1:肌肉的观察任务4.2:肌肉力量的检测任务4.3:运动型疲劳的生理学判断任务4.4:肌肉萎缩及运动防治1.肌的类型、功能及特性.2.肌功能状态指标3.肌训练的结构基础4.肌的应力-应变特性5.肌的运动形式6.牵拉-缩短周期7.肌的协同8.肌的运动适应机制9.肌的运动与协调10.肌的功能与运动障碍1.掌握肌肉观察与力量检测的方法;2.掌握运动型疲劳的生理学判断方法;3.掌握肌肉常规疾病的判断、预防及运动防治方法1、具有正确的态度2、具备善于观察、思考、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五心肺功能评定任务5.1:人体安静及运动时脉率、血压及肺活量的测定任务5.2:冠心病及运动防治任务5.3:慢性肺疾病及运动防治任务5.4:心肺复苏1.全身耐力与有氧运动2.耐力运动处方3.运动与心肺功能4.运动对冠状动脉的影响5.有氧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6.心功能评定7.肺功能评定8.运动与冠心病9.运动与高血压10.运动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掌握人体脉搏、血压及肺活量的测量方法;2.了解测定脉搏、血压及肺活量的意义;3.掌握心肺常规疾病的判断、预防及运动防治方法1、具有正确的态度2、具备善于观察、思考、团结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一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第一节需氧量与耗氧量一、需氧量与吸氧量安静时需氧量:为维持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250ml)需氧量每分需氧量:反映运动强度运动时需氧量总需氧量:反映运动量吸氧量:人体每分钟摄取并利用的氧量。二、最大摄氧量及影响因素(一)最大摄氧量(VO2max):1.概念:人体在进行长时间的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本人极限水平时,每分钟所摄取的的氧量。绝对值:L·min-1,一般人3.0-3.5;运动员4-6。2.表示方法:相对值:ml·(kg·min)-1,一般人50-55;运动员可达,女85;男90。最大摄氧量有性别差异,男子女子高10%。最大摄氧量也存在项目关系。(二)影响最大摄氧的因素1.心肺功能:心脏功能--影响VO2max的中央机制心输出量=心率×每搏量肺功能:肺通气量特别是肺泡通气量对提高VO2max有重要的关系。2.骨骼肌的功能--影响VO2max的外周机制肌纤维的类型:毛细血管数量、线粒体数量体积、有氧代谢酶的活性。3.遗传因素:VO2max的遗传度为93.4%。4.年龄、性别因素:女子13-17Y,男子18-20Y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25岁之后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女子VO2max较男子小是因为女子的红细胞、心、肺功能等均小于男子。5.训练因素:训练可提高VO2max,是因为训练可提高心容积和心每搏量,以及训练可使肌纤维类型向慢肌方面转化。第二节氧亏一、氧亏:人体在运动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二、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影响因素(一)概念:运动后恢复期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使运动中高水平代谢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所消耗的氧量。因此,运动后的过量氧耗大于氧亏。(二)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1.体温升高影响2.儿茶酚胺的影响3.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4.磷酸肌酸和Ca2+回收第三节乳酸阈与通气阈一、乳酸阈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血乳酸浓度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开始急剧上升,这一点即为乳酸阈。乳酸阈是反映人体代谢从有氧转变为无氧的临界点。通常用血乳酸浓度4mmol•L-1表示。但由于个体差异较大,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血乳酸激剧上升的起点不都是4mmol•L-1,其变化范围可从1.4-7.5mmol•L-1之间,因此称其为“个体乳酸阈”。个体乳酸阈从某种意义上讲更能反映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因为个体乳酸阈是人体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乳酸还没有堆积时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其值越高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越强。二、通气阈在渐增负荷的运动中,有氧向无氧过渡的时,强度与通气量不呈线性关系的一点为通气阈,由于通气阈是反映乳酸阈的一种非损伤性方法,而且大多数学者认为此法比较客观故常采用。三、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一)评定耐力水平(二)制定训练计划(三)运动处方的制定第二章运动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概念: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现象:神经系统兴奋,物质代谢水平加强,心率,呼吸频率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体温升高等。原因:自然性条件反射。准备状态:N系统兴奋性提高,内脏器官惰性的所克服,进入工作状态时间缩短。赛前状态起赛热症:N系统兴奋性过高,表现为过度紧张,寝食不安,运动能力下降。起赛冷淡:N神经系统产生超限抑制,对比赛冷漠,浑身无力,不能发挥正常的能力。调整赛前状态:克服心理负担,控制情绪,正确对待比赛。用准备活动调整赛前状态通过按摩等方法转移注意力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前,有目的身体进行的练习。(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的兴奋性。增加氧运输系统所有环节的活动。使体温升高。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强弹性,防止意外伤害。增加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二)准备活动的生理效应预先进行身体练习能在大脑皮质的相应中留下痕迹,称“痕迹效应”。(三)如何做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内容:包括一般和专门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时间:10-30分钟准备活动的强度:为45%Vo2max,心率100-120次/分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一)概念:人体在体育运动中工作能力在运动开始后逐渐提高而达到最高水平的过程。物理维持静止状态的能力。(二)原因:惰性反射时生理内脏器官惰性大。(三)影响因素:恢复:指人体在体育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功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状态的过程。一、能源物质恢复的规律:1.恢复的阶段第一阶段:运动中的恢复,以消耗占优势,运动中;第二阶段:恢复阶段,恢复占优势,运动后;第三阶段:超量恢复阶段。主要取决于工作强度、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当时的机能状况等因素。(四)“极点”和“第二次呼吸”1.极点及其生理机制概念:在具有一定强度和时间的运动中,人体常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主观感觉。原因主要是内脏活动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氧供应不足,大量乳酸堆积使血液的PH向酸性方向发展。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也引起了呼吸、循环的紊乱,破坏了运动动力定型。2.第二次呼吸及其生理机制概念:极点产生之后,依靠意志力继续运动减慢运动速度,调整呼吸,这种不适应的感觉逐渐减弱或消失,动作重新变得轻快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平稳。原因:植物性器官的惰性被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消除;同时运动速度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产生,这样机体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运动动力定型又得到了恢复。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和呼吸、气候等因素有关。例如中长跑项目运动者极点反应明显。二、稳定状态人体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上。(一)真稳定状态:VO2能满足需氧量的需要。此时依靠有氧代谢供能,很少产生HL与负氧债。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可很好的提高心肺功能。(二)假稳定状态:•人体在进行较长时间的练习时,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摄氧量的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在这种状态下运动会产生HL与负下氧债,而破坏内环境的稳态。能有效的提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第四节疲劳与恢复一、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1.“衰竭学说”认为疲劳的原因是能量物质的耗竭。2.“堵塞学说”认为疲劳的原因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如乳酸。H+浓度增加,PH下降,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抑制PFK活性与糖酵解,ATP合成速度减慢;以及肌浆中的钙浓度下降,肌肉收缩力减弱。•3.“内环境失调学说”PH下降,水盐代谢紊乱,渗透压改变。•4.“保护性抑制学说”无论是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还是时间长,强度小的运动,都会使大脑皮质消耗大量的神经机能贮备力,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消耗,而产生了抑制。5.“突变理论”疲劳时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丧失的三维空间关系,用肌肉疲劳的突变理论来解释。6.“自由基学说”指在能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泼的代谢产物,如氧自由基等,能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三、运动性疲劳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点(一)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1.中枢疲劳大脑皮质--脊髓2.外周疲劳神经-肌肉接点--Ach减少肌细胞膜--K/Na-ATP酶活性改变肌质网--Ca2+的代谢和调节线粒体--Ca2+浓度上升而进入膜内,抑制氧化过程。(二)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点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2.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第四节恢复过程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超量恢复的规律:恢复的程度与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二、人体机能储备的恢复•磷酸原的恢复非常快20-30“内合成一半,2-3分钟完全恢复。•肌糖原的恢复糖酵解供能消耗,15分钟可出现超量恢复;有氧供能恢复则在4-6小时出现超量恢复。•MB的恢复运动后几秒钟可出现超量恢复•HL的消除CO2、H2O;转化为糖;转化为蛋白质;从尿中、汗中排出。三、促进恢复的措施活动性休息更换肌肉练习作为手段整理活动运动结束后所做的旨在加速身体恢复的轻松的练习。睡眠其他方法正常人体结构第一章细胞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包涵物)、细胞核。第二章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第一节上皮组织由大量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被覆上皮(分布在体表及囊管状器官的内表面)、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特殊上皮。上皮组织内含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的功能。被覆上皮就是一般所说的上皮组织。细胞层数上皮类型分布单层上皮复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肺泡和肾小囊壁层等处内皮: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内表面肾小管、甲状腺虑泡等处胃肠子宫等器官呼吸道未角化:口腔、食管、阴道等处角化:皮肤表皮。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第二节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构成。功能是:连接、支持、保护、防、修复和营养等。结缔组织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分布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及细胞之间分布于皮下、网膜、系膜和肾脂肪囊。具有储存脂肪、支持、保护和维持体温的作用。分布在造血器官和淋巴组织等处。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二:软骨组织与软骨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软骨可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软骨周围有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软骨膜。分为二层:外层致密,
本文标题:第一章运动中的氧供与氧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05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