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七讲、货币需求第一节.什么是货币?这一问题并不象它表面显示得那么简单。货币形态经历了长期历史演变,并且还在演变之中。因而不能仅从具体形态上理解货币,而要从功能上理解货币。货币的功能最基本职能是作为交换媒介。没有货币,物物交换存在双向一致性(doublecoincidence)困难,即所谓“除非一个饿着肚子的裁缝恰巧找到了一个持有食物而又想要买条裤子的农夫,双方便不能成交”的困难。其次,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提供了对价值或交换价格的度量标准,没有货币时即便有碰巧克服了双向一致性困难,存在交换意愿,也会面临标价的极大困难。第三点基本功能是价值贮藏功能。要使人们自愿将他们出售物品换成货币,首先要使人们相信用货币能买到他们要的一定数量商品和劳务。所以,货币要起到交换媒介作用,至少要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其价值,即具有价值储藏职能。2流动性由于很多资产都不同程度具有交换媒介的功能,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程度的货币属性。需要在流动性概念基础上,对货币资产从程度上做进一步界定。把一种资产变成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如现金货币)称为变现,流动性指一种资产转变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形态的难易程度。容易变现的资产称作流动性高,难以变现的资产则是流动性低。可以把流通中的现金(currencyincirculation)看作是具有完全流动性(perfectliquidity)的资产,即所谓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或基础货币(basemoney)。可以开支票的短期存款帐户也是在很多场合可以作为支付手段,但有的场合不能直接支付(买冰棍、买公共汽车票等),因而其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储蓄存款帐户、外币类存款、金融债券等其它资产,则依据其流动性程度高低具有不同等级的货币性。什么因素影响不同资产变现难易程度或流动性高低呢?静态地看主要是变现过程发生的时间和其它交易成本、变现资产自身价格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等。动态地看也取决于金融交易技术条件和金融创新状态改进。货币构成与度量M1、M2、M3是依据不同金融资产流动性特点对货币存量提出的范围界定指标。上面提到,货币本质特征是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由于不同金融资产可以互相转换,因而具有不同程度流动性即潜在货币3功能。为了更好地观察经济内部货币总量,经济比较发达国家首先采用把货币划分为不同种类或层次的做法,并且用同一符号M(英文货币money第一个字母)加上数字下标,来表示不同外延范围的货币存量。M1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狭义货币标识,它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其它支票存款和旅行支票等等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由于M1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因而在货币量中居于核心地位。另外,M1以外的某些金融资产也可能较快地转换为狭义货币形态。例如,长期储蓄存款流动性很强,可以很小成本快速转变为现金或短期支票存款,因而,各国一般在M1基础上增加储蓄存款获得M2。依据类似道理,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资产,也可能以较小成本较快变现,所以在M2基础上增加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短期流动资产得到M3。不同国家货币种类具体划分细节不尽相同,但是基本原则和方式是一致的:都是以资产流动性强弱作为确定标准,并以M字母加数字下标表示不同货币层次。上述度量体系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总量指标未能区分不同货币种类或项目作为实际支付手段的相对重要性。M1、M2、M3是货币不同部分的简单加总,其暗含的假定是不同货币种类项目的权数相等。然而,这一假定显然不合理。不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同,因而它们的货币性等级也不同,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区分。货币度量中各个项目合适权数是正在研究的一个问题。我国货币量度量分为以下四个层次:4M0——流通中的现金。指经济中企业和居民手持现金。单独设置现金层次是我国货币量度量体系的特色,它反应出我国金融业仍处于发展中,信用制度不够发达,现金在M1中所占比例较高,具有特殊重要性。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1与M2之差称为准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四季度开始公布M0、M1、M2数据,M3指标是考虑到未来金融创新而增设的,目前尚未公布数据。5第二节.货币需求分析框架人们需要货币是因为它提供了“流动性”这一特殊服务,它使有物品获得通过货币这一等价物表示的价格。然而,获得这一服务需要成本,持有现金会丧失用债券持有资产可能得到的利息成本,或者失去以利率差表示的机会成本,由于其它资产持有方式比货币持有方式能够带来较大利息收益,所以货币被认为是“被支配资产”或“劣势资产”(adominatedasset)。因而,可以在提供流动性服务与“被支配性”这一对收益成本关系背景下分析货币需求。货币经济下的价格和利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并且作为一般等价物提供了标示价格的度量标准,因而引入货币后就出现了货币价格。货币价格不过是货币换取物品的比率(pricesaresimplytherateatwhichmoneycanbetradedforgoods)。某种物品价格为P元,意味着P个单位货币可以用来交换一个单位的该物品。通过适当的加权平均方法,可以得到不同总量范围的产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因而,有了货币之后,宏观变量如产出量、消费量、投资量、整个GDP,就有了“真实数量”和“名义数量”——即用货币表示的价值——两种表达和度量。不仅如此,在价格水平变动背景下,对经济参数如利率也有必要区分真实度量和名义度量两重含义(前面图形表示过)。由于货币需求涉及到用利率表示的机会成本,我们对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关系进行详细讨论。6通货膨胀度量给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用百分比数表达的变动(percentagechangeinthegeneralpricelevel)。以P表示t期的一般物价水平,以P-1表示t-1期的一般物价水平,PΔ表示通货膨胀率,则有:PΔ=(P—P-1)/P-1(1)由于PΔ=P/P-1—P-1/P-1=P/P-1—1,公式(1)可以写为:P/P-1=PΔ—1,即当期价格与上期价格比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减去1。存在货币和通货膨胀的环境中,显然需要区分名义和真实利率。它们都表示当期给定数量储蓄到下一期能够带来的收益与储蓄量的比率,但是名义利率用货币量比率表示这一收益,真实利率则通过储蓄货币两期能够购买到的物品和劳务数量比率表示这一收益(当然,这涉及到数量和价格的加权平均概念和度量等问题)。前面分析实际一直采用真实利率概念,然而,在货币经济中,人们购买金融资产能够获得的收益都是以名义量表示的。可以通过一个实例说明真实和名义利率区别的含义。如果购买债券名义年利率为i,今年价格水平为P,但下年价格涨为P+1,如果你储蓄了一个标准单位产品,其现期价值为P(假定这一产品价格与加权价格正好一致),并用这一价值P元的产品购买债券,下年得到“¥P(1+i)”表示的名义收益,这是你储蓄的一个单位产品货币价值加上名义利率之和。然而,由于价格已经上升到为P+1,上年储蓄一个单7位产品到次年能够购买到的产品数量为“P(1+i)/P+1”,这才是一个单位储蓄的真实利率,所以真实利率可以通过公式(2)表示:(1+r)=P(1+i)/P+1(2)与公式(1)结合,得到:(1+r)=(1+i)/(1+P+1)(3)或者:r=(1+i)/(1+P+1)—1(4)用(4)可以依据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来计算真实利率。整理(3)可得:(1+r)(1+P+1)=(1+i)/(1+P+1)(5)1+P+1+r+rP+1=1+ir=i—P+1—rP+1(6)真实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再减去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乘积。由于rP+1项在温和通货膨胀背景下通常很小,所以真实利率近似表达为r=i—P+1。(7)即真实利率约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例如,如果名义利率为20%,通货膨胀率为5%,依据公式(7)计算的真实利率为15%,但是依据公式(4)计算的更准确结果为14.28%[(1+0.2)/(1+0.05)—1],小于15%。.8货币与家庭跨时期预算约束现在我们通过家庭预算约束条件讨论货币作用和影响。前面我们假定家庭储蓄可以购买债券或投资,现在家庭还能选择持有货币。考虑了货币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变量和收益的名义度量和真实度量区别。现在我们假定货币没有利息收益,名义可支配收入(PYd)为:PYd=PQ+i-1B-1—PT(8)其中Yd(可支配收入)、Q(产出)、T(税收)为真实变量,B(债券)和i(利率)为名义变量。私营部门的名义储蓄为:PSp=PYd—PC(9)其中Sp为真实储蓄。由于储蓄可以有购买债券、投资和持有货币等形式,因而:PSp=PI+(B—B-1)+(M—M-1)(10)现在我们考虑典型的两期分析框架,如果家庭储蓄了B1和M1,则第二期消费可能性为:P2C2=P2(Q2—T2)+(1+i)B1+M1(11)可见,如果消费者多把一个单位储蓄用于购买债券而不是持有货币,他第二期消费水平增加了相当于名义利率所代表的购买力(i/P2),这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现在我们推导包括持有货币这一资产选择方式的约束条件。依据两期分析典型条件,开始前和结束时没有继承或遗留任何资产,即9M0=M2=0=B0=B2,于是第一期消费为:P1C1=P1(Q1—T1)—P1I1—(B1+M1)(12)把公式(11)(12)结合到一起并加以整理:P1C1+P2C2=[P1(Q1—T1)—P1I1—(B1+M1)]+[P2(Q2—T2)+(1+i)B1+M1]P1C1+P2C2/(1+i)=[P1(Q1—T1)—P1I1—(B1+M1)]+[P2(Q2—T2)+(1+i)B1+M1]/(1+i)=P1(Q1—T1—I1)—(B1+M1)]+[P2(Q2—T2)/(1+i)+B1+M1/(1+i)]=P1(Q1—T1—I1)+P2(Q2—T2)/(1+i)+(M1—M1—iM1)/(1+i)P1C1+P2C2=P1(Q1—T1—I1)+P2(Q2—T2)/(1+i)—iM1/(1+i)两边同除以P1:C1+P2C2/(1+i)P1=(Q1—T1—I1)+P2(Q2—T2)/(1+i)P1—iM1/(1+i)P1C1+C2/(1+r)=(Q1—T1—I1)+(Q2—T2)/(1+r)—iM1/(1+i)P1(13)考虑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关系:(1+r)=P(1+i)/P+1,上面公式可以写为:C1+C2/(1+r)=(Q1—T1—I1)+(Q2—T2)/(1+r)—(iM1/P2)10/[(1+i)P1/P2]C1+C2/(1+r)=(Q1—T1—I1)+(Q2—T2)/(1+r)—(iM1/P2)/(1+r)(14)公式(13)与前面家庭预算约束区别在于增加了“i(M1/P2)/(1+r)”项,它表示家庭持有货币机会成本的现在值:iM1是因为货币持有失去的名义利息收益,该收益通过第二期价格指数P2折算为用第二期实际购买力表示的利息,再通过真实利率(1+r)折算为第一期现值。公式(13)显示,持有货币发生机会成本,从而使消费可能性降低,并且成本大小与名义利率成正比(如果真实利率和第二期价格给定)。这从公式(13)看得更为直观,对于“iM1/(1+i)P1”来说,当名义利率i在0到无穷大之间变动时,持有用第一期购买力衡量的货币数量(M1/P1)的机会成本在0到(M1/P1)之间变动:利率为零时,当“iM1/(1+i)P1”为零,公式(13)中减去零项表示成本为零;利率无穷大时,“iM1/(1+i)P1”趋向于“M1/P1”,于是丧失了货币所有价值。11第三节.货币需求理论美国经济学家WillaimBaumolandJamesTobin分别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微观分析基础上提出货币需求理论,揭示了货币需求、利率、收入以及获取货币成本等因素之间关系,因而用他们名字命名的Baumol-Tobin模型,构成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模型。他们分析方法共同
本文标题:第七讲货币需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05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