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潮汕过年民俗(三)营老爷
潮汕过年民俗(三):营老爷“营老爷”的“营”字,是借用其发音。潮汕“营”的意思,有巡游、展示的含义。而“老爷”,则是该地区人们对各种神祗的统称。有人把营老爷成为迎老爷,但这种活动并不是“迎接”神仙们,而是把神仙请出来走街串巷,意在巡视四方,所以如果要用现代汉语表达,“游神”似乎更接近。营老爷实际上是上古酬神春祈的遗风,一种祭祀文化活动。潮谚有“营神正、二月”的说法,就是指这种活动在农历正月、二月春天的时候进行。这种乡间社神的祭祀,本来是一种宗教活动。后来,由于在祭祀过程出现了某种社会组织形式,社祭本身也就开始有了其他的功能,这种发展,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荆楚岁时记》说:“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可知梁朝时候,社祭之日,邻里合会醵钱买办牲酒祭品,先祭过土神,然后大家一起聚餐。社祭除了酬神之外,显然也有了增进邻里团结、加强乡村治理的作用。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社区的整合与扩展的过程,产生了社祭和庙祀的混和,即在一个扩大了的社区中,由某一座神庙承担起社坛的功能。这座神庙所供奉的某一位神明也就成为这个社区的社神。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当地汉族民间是多神崇拜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神。潮州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汉族民间创设奉祀的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工、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等等。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范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中。在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土地爷),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这里要说一说三山国王。三山国王是发源于潮汕地区的地方神祗,是潮汕人及潮州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三山国王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本来影响局限于潮汕、粤东一带,但随着潮汕移民向外扩展,三山国王也成为台湾、港澳以至东南亚的民间信仰之一。三山国王原是现在的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北面的三座山——巾山、明山和独山的三位山神。后来和许多历史人物相关,越来越神,以至被封为国王,发展轨迹与渔女林默成为天后妈祖相似。三山国王有名有姓有生辰,分别是:大王巾山国王,姓连名杰,字清化,圣诞是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二王明山国王,姓赵名轩,字助政,圣诞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三王独山国王,姓乔名俊,字惠威,圣诞是农历九月二十五日。民间传说在隋文帝时期,这三座山出现神迹。当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庙奉祀此三山之神,此庙即为现今的三山国王祖庙(因河婆镇古属霖田都,故该庙多被称为霖田祖庙),至今已具1400多年历史。唐朝开始,三山神成为当地山神,当地人对三山神普遍顶礼膜拜,每年都要定期祭祀三山神,其职能在禳灾纳福,庇佑一方民众。唐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逢淫雨伤害庄稼,百姓祝祷求三山神,雨乃止,韩愈便写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庙祭拜。据清朝同治三年的《广东通志》称,独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对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王峰之界石,庙食一方”。乡民遂于巾山之麓置祠合祭,水旱疾疫,有祷必应。宋太祖赵匡胤开基以后,北汉小王朝刘继元拒命,宋太宗征太原时,在城下见金甲神三人,操戈驶马,冲锋在前。凯旋后,观三金甲神在城上。有人奏告太祖此为潮州三山神。太祖遂下诏封明山神为清化盛德报国王、巾山神为助政明肃宁国王、独山神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庙额曰:明贶,并敕增广庙宇,岁时合祭。从此,三山神便被统称为三山国王,三山国王庙又称明贶庙。至宋仁宗明道年间,复加封“广灵”二字。至此,“三山国王”经皇帝册封,从地方山神提升为“国家级”大神,成为为国家皇权服务的神灵象征。当时,其地域影响大体局限于潮汕。另据《潮州府志》,三山国王之事迹略异。府志称,宋代末年,恭帝被北掳去。文天祥立端帝于福州,改元景炎。元兵压境时,张世杰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阳县境,又被围。情势危急之中,忽见天气骤变,风雷昼晦,有兵马三支,从三面山中,由三位将军率领,冲杀而出,驱退元兵,斯围即解。帝与众臣正欲向三支兵马致谢,兵马迅速按原路退去,顷刻间不见踪影。风雷过后,细视周围,三面环山,一为绿树苍苍,一为白石峨峨,一为土色赭赭。于是封三山为三山国王。邑人立庙祀王,所塑神像则一为青面,一为白脸,一为赭颜。到了元朝,三山神的影响和地位,较唐、宋时期更加显赫。潮州、梅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国王庙”,祭拜者,除当地民众外,还有“远近士人”,“岁时”或“走集”都要前来拜祭。作为地方的守护神,三山国王在潮汕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供奉三山国王的庙宇遍布潮汕的每一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粤东地区各地至今仍保留有三山国王庙超过200座。其实三山国王庙的数量远不止记述的那么多,很多小村庄都有三山国王庙,还有一些其他神灵的庙宇也同时供奉着三山国王。每年正月,各地都要举行三山国王的迎神游神活动,全民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有的村寨,游神,唱大戏,兼有舞狮、舞龙,游灯笼等娱乐活动,场面壮观,盛极一时,热闹非凡,老幼皆乐。潮汕本土人口约1000万,而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以繁衍达到了1500万,主要在东南亚一带。由于大量潮汕人移民海外也把三山国王信仰传到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在揭西的霖田祖庙,已迎来海内外及港、澳、台同胞的进香团成百万人。除进香外,还进行寻根问祖活动,甚为感人。实际上,三山国王作为一种地方民俗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内外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纽带和桥梁。营老爷的民俗,就是从春日社祭发展起来的,其特点可能是结合古代官员出巡的仪式,有巡境安民的含义。被请出来巡游的神,是当地的保护神,大多是三山国王,也有天后娘娘、财神爷、土地爷的。从形式上分,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注意这里的“营”是一个动词)。“文营”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一般是一尊小型化了的偶像)请上八抬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回到神庙,将“老爷”安放回原位。“武营”的做法,是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间,抬着神像巡游村界,再回到神庙。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是显示神灵净土驱邪、庇佑一方,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功能。这次拍摄的“营老爷”,是在潮州市磷溪镇溪口乡。这里有7个村,都是同一个姓,每个村出动一支队伍,抬着老爷(神)像把7个村游遍。我们也没有去考证出来巡游的是三山国王还是土地公公、天后娘娘。游神队伍中有仪仗队、鼓乐队、标旗队、花篮队等等,男女老幼一齐出动。队伍的最前面是几个人抬着一面写着“合境平安”的大红锦绣“标旗”,一些身上穿着长衫、胸前佩着红花、头上带着毡帽的年长者,走在队伍前面;紧接着是一群也是穿长衫,腰间系着红绸、帽子两边插着花年轻的男人,用八抬大轿抬着各村的“老爷”;跟着有古装打扮的青年妇女,抬着各式各样的“标旗”,一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女和儿童挑着花篮,身姿摇曳地走过来;还有打扮成各种古装人物的青少年和儿童,有的头上顶着长长的雉鸡毛,有的是霞披凤冠,十分好看。队伍中还有各种民乐或西式仪仗队,吹吹打打地。队伍快到的时候,前面路旁一串串几十米长的鞭炮震天轰响。乡间小路高高低低,队伍迤逦而行,过桥上山,游遍7个村要三四个小时。我们一路跟着,挺累的。真难为那些小孩子,实在太辛苦了。下午游一遍还不够,晚上再游一遍。不过晚上老人和小孩就没有参加了,都是年轻的。打着汽灯,而村民们则家家户户举起留着上面叶子、挂着写着姓氏的灯笼,排队列在村道两旁,让游神的队伍从甘蔗构成的巷道中通过,称之为“钻蔗巷”,也许也是一种祈福的民俗吧。整个乡到处鞭炮轰鸣,烟花璀璨,热闹非凡。
本文标题:潮汕过年民俗(三)营老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4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