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焦山,我们一会儿将乘坐轮渡前去游览。焦山是镇江三山之一,国家5A级景区,高度71米,占地面积约1500亩,位于市中心东北的长江之中。“万川东注,一岛中立”因此有“中流砥柱”之称。焦山最早称为樵山,因为最初主要是樵夫再次出没;焦山又与大家右手边的这座小山合成狮山和象山,狮子代表勇猛威武,踞于长江之口,象代表安宁和平,立于城市之门。狮象同守京口,保卫镇江不被外敌侵犯,幸福和平;在唐宋时期,长江从两山之间奔涌入海,因此焦山又称海门山;焦山树木葱郁、满山苍翠,远远看去,好像碧玉浮江,因此又得名浮玉山。焦山名称虽多,但是自古至今通用的则是“焦山”,因为东汉末年隐士焦光隐居于此,汉献帝三次下诏招他做官他都挽言拒绝,后人为了纪念他的高风亮节,将此山改名为焦山。焦山占地面积较大,树木繁茂,寺庙建筑大多掩映在古松翠柏之中,与焦山融为一体,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除了山顶的万佛塔以外看不到任何建筑,形成“山裹寺”的独特的格局。焦山是一座佛教名山,定慧寺是净土宗的重要寺庙。净土宗是我国佛教的宗派之一,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修行方式,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宗旨,因此在民间影响最大。定慧寺最早的名字是普济庵,创于东汉年间,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元朝的时候改名为焦山寺并在明朝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达到鼎盛时期,与金山齐名。清朝康熙皇帝以其名太过平庸,将其改名为定慧寺,并亲自题写了匾额。佛教认为“戒、定、慧”三字为通往解脱的道路,并认为“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为清规戒律;定就是抛去一切私心杂念,专心致志的心理状态;慧即是智慧,有了慧便能看破苦难,永离苦海。定慧寺之名由此而来。现在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定慧寺的山门了,这座山门是2001年从新修建的,由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和现代的花岗岩工艺结合而成,既有明清的风格,又能满足现代旅游的需求。门楣上镌刻着二龙戏珠、蝙蝠、麒麟等吉祥而又寓意深刻的图案,门楣正中“焦山圣境”四个金字为茗山法师手书。精美的牌楼与寓意深刻的楹联珠联璧合,颇具特色。老山门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但由于长江河道变迁,水位升高,原山门常年被水淹莫,即影响美观,又给游人和香客带来不便。因此为了发展旅游事业,提高防洪能力,而改建了新山门。走过吉祥如意桥,就到了山门殿。山门殿为歇山顶仿古建筑,山门两边的的对联写的是“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此处的圣人指的并不是孔夫子,而是我们焦山的圣人焦光了。山门殿之中有两个高大魁梧的金刚力士像,就是我们百姓所熟知的“哼哈二将”了,他们是山门的守护神,从他们的表情就可以分辨出谁是哼将谁是哈将了。山门殿的后面有钟鼓楼,为两层仿古建筑,东侧为钟楼,挂有大钟,并供奉地藏王菩萨;西侧为鼓楼,悬有大鼓。佛寺有“晨钟暮鼓”直说,早晨敲钟,晚上敲鼓,用以报时。定慧寺的占地面积较大,因此除了传统的山门殿及钟鼓楼外,还建有极具特色的亭桥。中间是定慧桥,两侧为建有精美的四角攒尖顶亭子的亭桥,东侧为焦公亭,西侧为茗公亭,分别为纪念隐士焦光和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过了亭桥就来到了天王殿。天王殿的右前方是一座象征佛法僧三宝的三宝塔,左前方是一座上盖琉璃瓦的御碑亭,正背两面分别是乾隆皇帝第一和第三次来焦山时写的诗。乾隆皇帝在诗中将金山和焦山进行了对比,并认为就山水本色而论,焦山更胜于金山。天王殿是一处重檐歇山式的古建筑,红柱黄墙,风格古朴。墙上刻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寓意焦山像一艘海中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将广大僧众渡到幸福清平的彼岸。天王殿正中须弥座上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弥勒像的背后为韦陀像,是一名身穿铠甲的少年武士,手拿金刚杵守护者大雄宝殿中的佛祖。东西两侧分别供奉着形象高大,栩栩如生的四大天王,保卫四方风调雨顺。天王殿后面就是所有佛教寺院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了。大殿两侧的配殿分别是东部的伽蓝殿,供奉伽蓝神关羽、和西侧的祖堂。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和祖堂构成了四合院布局。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气势雄伟,庄重朴实。大殿两侧的对联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焦山所提。大殿的屋顶为明朝时建的木结构的藻井顶,整个屋顶全部用榫卯结构建成,不用一根钉子。藻井的图案以及屋顶的彩绘均为宋朝时期的,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大殿正中莲花宝座上供奉的是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侧的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佛祖两侧立着佛祖的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三尊佛像背后的是海岛图,讲述的是佛教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虚心求教并最终修成正果的典故。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塑像。焦山的佛教文化到现在就要告一段落了,下面懂书法的游客可要有福了,因为我们马上要参观的就是我国的第三大碑林——焦山碑林。焦山碑林在规模上仅次于西安碑林和曲阜的孔庙碑林,早在北宋年间,焦山就建造了宝墨亭,并在后代不断的扩建,收藏的碑刻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屡经战乱,焦山碑刻损毁严重。后来镇江市市政府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到处寻找刻石,修复残碑,在宝墨轩的旧址上建立了焦山碑林,并于后来拓为焦山碑刻博物馆。目前馆内展出历代碑刻四百余方,上自六朝,下讫民国,展馆布局独特,将园林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江南地区书法艺术的精华,记载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变化。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魏法师碑》,此碑为唐朝时期作品,记录了魏法师的生平,为国内稀有的唐碑,也是江南现存最完整的初唐碑刻,被誉为“初唐妙品”。宋代的《禹迹图》石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标有主要山水的位置和州郡的名称,反映了我国宋代的地理面貌,被英国学者称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禹迹图》石刻存世的仅有二方,一方在此,另一方存于西安。大家面前这个亭子,名为兰亭,显然里面存放的应该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不过这并不是王羲之的真迹,而是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临摹的作品,是历代兰亭临本中的佼佼者。《乾隆御碑》为乾隆皇帝第五次游焦山所做,也是乾隆留下江南所留下的面积最大、雕刻最精、形态最美的碑文。焦山碑林中最著名的当属《瘗鹤铭碑》,它与陕西的《石门铭》并称为南北二铭,并有大字之始祖之称,是我国书法由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的代表,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瘗鹤铭》原始焦山栈道岩石上的摩崖石刻,后来因山石崩塌坠入江中。直到北宋初期的一个冬天水落石出,被人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不过碑的内容已经残缺不全,仅剩残刻五块,现存的残碑由其拼接而成,现存93字,其中11字不全。《瘗鹤铭》字径大小不等,并且自左向右竖写,一反古碑自右向左写的常例,是其最大特点。由于碑文残缺不全,因此关于他的作者一直是个迷,有王羲之、陶弘景、顾况、皮日休等五人,不过争议最大的是前两者。乾隆皇帝曾说此书“非晋人不能为也”是王羲之说最有力的证据,而茗山法师则认为,瘗鹤铭全篇是道教口气,因此确认是茅山道士陶弘景的作品。在焦山西麓的临江崖壁上还有一处学习与欣赏古代书法艺术的地方,就是与碑林合成一体的摩崖石刻。石刻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除名震中外的《瘗鹤铭》外,还有六朝至民国的石刻一百多方。内容既有抒发忧国之愤的,也有怀古颂今,寄托抱负的,既有阐述佛经教义的,也有摘录道家微言的。其中最著名的有陆游的《踏雪观瘗鹤铭》米芾的《辛末孟夏观山樵书》吴琚的《春游焦山诗》等。参观完了书法艺术,我们来到了焦山的古炮台。古炮台位于焦山东侧山脚下,共有八个炮垒,面对长江呈扇形分布。炮台经当年的炮轰和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坚固如初,是因为其采用了优质木材和方石为基础,以黄土、石灰、细沙配糯米汁捣拌称三合土,分层夯实,表面涂上黑色保护剂,因此十分坚固。焦山镇守长江,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韩世忠曾率领数千将士驻扎金山堵击金兵,宋元也曾在焦山江面上激战。1842年英军舰入侵长江,在焦山遭到了顽强抵抗和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守卫军民1500多人全部壮烈牺牲。恩格斯曾赞扬这段历史道:“如果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焦山炮台是重要的抗英战斗遗迹,也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位游客,到此为止,焦山山下部分的所有景点已经游览完成。焦山山上,还有水泥仿木结构的吸江楼。山顶的万佛塔,最早建于元朝,后来毁于倭寇,现存为茗山法师重修。万佛塔共有七层,每层供有一佛,登上万佛塔顶,可以一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丽景观。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门上还保留着他手书的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除此之外,山上还有百寿亭、三诏洞、壮观亭等景点。各位游客,今天的焦山之行到此就要告一段落了。现在我们要回宾馆用餐及休息,明天我将继续带大家游览镇江的其他景区。
本文标题:焦山导游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18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