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禹州市二高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装订线禹州市二高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卷高二历史20131028命题:禹州市二高:侯丙锋审核校对:牛青本试卷共分为第Ⅰ卷(选择题)、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选择题请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请做在答题卷上。第Ⅰ卷(选择题,共56分)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原创)A.君主意志B.礼乐规范C.内心自省D.“爱人”之心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的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人之初,性本善B.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D.以德治民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A.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B.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4.“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尊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5.《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民意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6.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转变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7.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A.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B.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8.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目的是否定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人伦即天理9.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的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10.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A.孔子B.C.李贽D.11.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关于二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扬弃B.欧洲启蒙思想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C.二者都形成了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D.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12.“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人生而平等”13.在热爱艺术的人看来,这个词的含义只是新艺术的到来;在学者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研究古典文化之风的恢复;在法学家看来,这个词的含义是古代习惯法的结束。”文中的“这个词”最有可能是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1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表述不正确的是A.批判神权统治B.鼓吹人性解放C.倡导思想自由D.反对君主专制15.卢梭认为:“自从人类觉察到一个人具有两个人粮食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A.财产私有制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B.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C.卢梭主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D.奴役和贫困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16.启蒙思想家所推崇的“理性”是指A.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B.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C.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D.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1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纸的发明者”这一结论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降低造纸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古代造纸术进步的原因D.人们的需求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18.“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远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名著作是A.《梦溪笔谈》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19.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B.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D.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20.“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汉赋B.楚辞C.《诗经》D.唐诗21.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的是:A.“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D.“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22.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3.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ABCD24.“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讲究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下列各幅绘画中,与该材料表述属于同一类的是ABCD25.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但是,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比其他两者晚了很长时间。其主要原因是①社会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对戏曲文化不感兴趣②直到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才发展成熟,市民阶层壮大③科举考试占据中心位置阻碍了戏曲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②26.下图《同(治)光(绪)十三绝》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家传之宝。此图主要体现了A.京剧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B.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C.京剧在同光年间曾中断D.梅兰芳被列入“同光十三绝”27.“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下列有关“这一发现”的表述,错误的是A.有助于解释光电效应B.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重大发展C.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D.促进了人们深入认识微观世界28.图二的两位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几乎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但却代表传统科技和近代科学的不同发展趋势,形成这种强烈反差说明的本质问题是A.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不同要求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实践经验和科学探索产生的不同影响D.东西方文化没有相同之处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29题22分,第30题22分。)29.(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四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材料五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六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2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分)(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分)(4)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6分)(5)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30.(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
本文标题:禹州市二高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4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