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招标投标 > 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一、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二、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涛歌中表达的情感。三、了解俩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教学重点一、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二、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三、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一、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二、品味、鉴赏诗歌中移情的艺术手法。教学建议:一、这首诗古奥难懂,教学时应当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然后再指导学生欣赏诗句。二、这首诗有丰富深厚的内涵,学生仅疏通文字是不可能获得深刻的感受和思想的。可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政治环境、地域文化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诗歌内在含义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三、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诵读。鼓励学牛放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四、本课所在板块为《殉道者之歌》,教学时要注意抓住板块主题,体现出屈原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殉道精神,引导学生体验屈原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五、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教学过程一、导人。大家还记得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吗?(带领学生背诵)谁能说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是什么意思?[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化水平或文学水平。其中的“风”是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离骚》。二、初读体验。(一)教师范读或播放诵读录音。(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三)师生齐读。’(四)提问:你反复诵读之后,觉得这首诗外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1。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2.句末多用“兮”字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琅琅上口。三、相关知识介绍。(一)学生交流课前查到的有关知识。(二)教师补充。1.介绍楚辞。刚才大家诵读后总结出的这首诗外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楚辞”这种诗体的形式特点。“楚辞”之所以姓“楚”,就是因为所有的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汉代人将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之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因为《离骚》是楚辞中最著名的作品)。《楚辞》一书是西汉刘向辑录的战国时期楚国诗歌总集。《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散发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2.介绍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生活在时代动荡、社会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他所属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教师可参考教参上“屈原的政治活动”部分给学生简单介绍屈原经历的政治斗争。)《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共373句,2400多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代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四、再读感悟。(一)学生齐读全文。(二)[提示]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五、理解诗句。(一)学生参阅注释,分小组讨论翻译诗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字面意思即可。(二)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各组互相补充,教师点评。(三)再次诵读全诗。六、整体感知。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为一节,课文24句为《离骚》的前六节。这六节根据内在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分成几部分呢?(提示:课文右侧的“对话栏”里的内容能够给我们一些帮助。)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明确]课文节选部分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8句):自l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第二部分(第9—12句):自己一直在追求着美好的品格和才能(以香花美草为喻)。第三部分(第13—24句):自己对时光流逝不能为国效力和君王昏聩、国家动乱的担忧。表达自己愿为国效力,为楚王引路的决心。七、诵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和情感,尝试背诵。八、研读文本。(一)研读第一部分。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这部分“叙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请说说看,这三点分别是哪几句写出来的?[明确]课文中第1—2句写自己高贵的出身,第3—4句写自己降生的祥瑞,第5—8句写自己美好的名字。2.写这几点分别有什么作用?[明确](1)写自己高贵的出身:从远祖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王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写自己出生的祥瑞:诗人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诗人对自己在这个时候降生充满自豪。(3)写自己美好的名字:诗人自述父亲给他起的美好的名字,这个名字中包含着父亲对他品德的美好期望,诗人也把这作为自己美好人格的准则。这三点共同表现出了作者高度的庄重自爱。(二)研读第二部分。课本上对话栏中说“‘内美’句承上,‘修能’句启下。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明确]“内美”承上是指第1—8句中所说的自己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的。诗人并未满足,依然“重之以修能”。“修能”句启下,第11—12句就用采集香花美草来比喻自己对“修能”的追求,把江离与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只要是美好的品格,诗人都学习。因此“内美”和“修能”正是作者对自己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评价,正是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三)研读第三部分。1.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13—20句“焦虑之情,忧患之意,溢于言表”,请同学们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呢?[明确]“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对一心报国的诗人而言,最令人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而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在这里指君王,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诗人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所以作者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2.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2l一22句“上句词直,下句意婉”,你是怎么理解的?[明确]这两句的抒情对象都是楚王。“不抚壮而弃秽兮”是劝告楚王把握年岁盛壮的时机,丢掉秽恶的行径。直接说君王行径秽恶,这就是“词直”。诗人下旬中却改用商量的语气说“何不改此度”,婉转地说“为什么不改变这种不善的法度呢?”体现了诗人虽然对楚王的秽恶行径非常愤恨,但他依然忠于楚王,对楚王还是很恭敬的。这就是“意婉”。3.课本上对话栏中说第23—24句“崇仰真理,当仁不让。强烈的道德觉醒”,你是怎么理解的?[明确]诗人想像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他热情地回首,望着徘徊无路的楚王,高喊着:“来吧,我为你在前面引路!”诗人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所以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在他的思想中,自己是顶天立地的人。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九、简析艺术手法。(一)教师讲解:《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二)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美好追求和政治理想。十、课堂小结。《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司马迁称:“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我们的课文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短短的24句,我们看到了屈原对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对楚国的无比忠诚和责任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十一、布置作业。(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二)请尝试把课堂上的翻译改写成诗歌的形式。(课件出示郭沫若的翻译)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太岁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先父看见了我有这样的生日,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关名。替我取下的大名是叫做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是叫做灵均。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我把蘼芜和白芷都折取了来,和秋兰纽结着做成了个花环。我匆忙得就像是在赶路一般,怕的是如箭的光阴弃我飞掉。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兰,我在冬天去收揽水边的青藻。金乌和玉兔匆匆地不肯停留,夏天和秋天轮流着在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佳人也要早衰。你应该趁着年少以自图修洁,为甚总不改变你那样的路数?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三)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和泽文对照阅读)。(四)对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离骚》全诗(原文和译文对照阅读)。(五)作文:请以《屈原的足迹》为题,写一篇文章。板书设计“风”——《诗经》,现实主义“骚”——楚辞,浪漫主义第18句:出身、降生和名字。——庄重自爱第912句:追求美好的品格和才能。一一自我价值的发现第1324句:担忧和决心。——道德觉醒香草、美人移情法:移情于物“香草”——美好品德“美人”——理想中的君王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修身养性“乘骐骥”——美好追求和政治理想《离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离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教材分析】《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教学重点、难点】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
本文标题:离骚苏教版教案及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5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