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三四五复习提纲
1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课本48—53页)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在1800年以前,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以后,世界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到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2、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不断降低。3、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的自然增长反映人口增长的快慢)4、①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②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洲是非洲,最低的大洲是欧洲5、世界人口绝大部分住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带(平原和盆地),①其中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为人口最为稠密区。②原因是这些地区位于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或气候温暖湿润)的平原和盆地。6、人口稀少的地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7、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单位是人/平方千米。计算公式:人口密度=_______÷______8、世界人口问题:①人口过多出现的问题:给经济发展造成压力,交通拥挤,使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②人口过少出现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9、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可持续发展)。10、世界人口稠密区:①亚洲的东部,②亚洲的南部,③欧洲的西部,④北美洲的东部,⑤南美洲的东部。第二节世界的人种(课本54—55页)1、根据人类的体质特征,分为三个主要人种:白色人种是人口最多的人种①黄色人种分布:主要在亚洲的东部,还有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②白色人种分布: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③黑色人种分布:非洲的中部和南部。2、划分人种的重要标志是肤色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课本56—59页)1、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2、拉丁美洲地区,巴西通用葡萄牙语,其他多数国家为西班牙语。西亚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语。3、世界三大宗教:①基督教: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②伊斯兰教: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教徒被称为穆斯林。③佛教:世界第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典型建筑为寺庙。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课本60—65页)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村庄的和规模较大的集镇;城市聚落分为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型城市。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3、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4、居民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各地的居民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居民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寒冷地区的居民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有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湿热地区的居民,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的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气候干旱、降水少的西亚、北非和我国西北地区的居民屋顶大多是平顶,而降水多的地区,如中国的江南、赤道附近地区,居民屋顶多为尖顶,有利于排水。有些地区的居民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色。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利用黄土直立的性质建成;因纽特人的冰屋;日本的木质房屋(森林资源丰富,又多地震);热带地区的棕、山区的石板屋等。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与气候(课本67—70页)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概念特点天气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多变、不稳定气候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相对稳定22、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3、空气污染指数反映了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被污染的越严重。4、天气符号的识别:P68图4-3(风的符号)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课本71—77页)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2、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海洋推后1个月)③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计算方法)④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计算方法)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①世界气温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影响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是纬度。②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不同(不同、相同)a夏季气温,陆地高,海洋低;b冬季气温,陆地低,海洋高。③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_____℃。(由P72图4-9可知:①等温线大致和纬线平行(纬度因素的影响),②北半球的等温线较曲折,因为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的等温线较平直,原因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③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低,原因是海拔高)4、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5、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①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等。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③闭合的等温线,如果中心气温差别低,表示该地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该地是高温中心。④等温线向数值小的地方凸出,则表示该地气温高于周围的气温;等温线向数值大的地方凸出,则表示该地气温低于周围的气温。6、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7、①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②世界“雨极”是乞拉朋齐(位于印度半岛东北部),其降水类型属于地形雨。8、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①赤道附近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纬度)②在中纬度(相当于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海陆)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东岸降水多,大陆的西岸降水少。(海陆)④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本78—86页)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2、地球的形状与气候①太阳高度指的是太阳光线(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②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就越强,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就越弱。③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不同(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高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气温低)3、夏季气温高的原因:因为夏季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地面得到的热量多。冬季气温低的原因:因为冬季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地面得到的热量少。④当太阳直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增大,太阳高度变小。4、公转时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66.5度的夹角不变。5、①地球的自转→昼夜更替→天气的变化(气温日变化)②地球的公转→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随之变化→气候的变化(气温的年变化)。6、①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③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都在赤道上,此时昼夜等长:运动形式旋转轴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昼夜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不同经度的时间差别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影子长短)的变化3一年内,太阳只能直射一次的地方在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上,能直射两次的地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7、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决定了气温、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影子长短)的状况和变化。(以北半球为例)8、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A夏至,B冬至。(2)地球公转至A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此时山东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这一天是在6月22日前后。(3)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4)由图可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和公转轨道的倾角总是66.5°。(5)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四季变化。(6)我国航天员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乘坐载人航天飞船首飞成功。当时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大致正运行在上图中的(区间范围)。9、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极昼极夜现象、是否有太阳直射现象,将地球表面分为五带。10、五带的特征: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的是寒带;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的是温带。11、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A热带,B北温带,C北寒带D南温带E南寒带。(2)、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纬线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纬度:①北极圈、66.5°N②北回归线、23.5°N③南回归线、23.5°S④南极圈、66.5°S(3)、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A。(用字母表示)(4)、在气候上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B和D。(用字母表示)(5)、夏至时,有极昼现象的是C,有极夜现象的是E。(用字母表示)(6)、热带和北温带的分界线是北回归线,D和E的分界线是南极圈。12、海陆分布与气候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海洋上气温__________,陆地上气温__________。在冬季则相反。在中纬度地区,陆地地区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分别出现在7月、1月,而海洋分别出现在8月、2月。13、地形地势与气候.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阳坡的__________、__________状况都产生很大差异,自然景观也随之明显不同。山脉对低层空气的阻挡作用,使迎风坡和背风坡的__________、__________状况产生差异。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__________。一般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__________。14、人类活动与气候.人类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如__________、__________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当地气温的变化趋于缓和。节气(日期)南、北半球季节太阳直射点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南、北极圈极昼极夜春分北半球季,南半球秋季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无极昼极夜现象夏至北半球季,南半球冬季回归线北半球昼夜,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出现现象,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秋分北半球季,南半球春季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南、北极圈无极昼极夜现象冬至北半球季,南半球夏季回归线北半球昼夜,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出现现象,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北半球南半球向北移动向南移动气温高低升高降低昼夜长短昼长夜短昼短夜长白天变长,黑夜变短白天变短,黑夜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影子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影子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4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_______,旱涝等灾害频繁。热岛效应: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中心城区的温度比郊区_________,风速比郊区__________,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④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高空的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15、判断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主要因素:①天津的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海陆分布;②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地形地势③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多,东侧降水少:地形地势;④赤道终年炎热,南极洲终年冰雪覆盖:纬度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课本87—97页)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带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点热带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地区(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新加坡全年高
本文标题: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三四五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7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