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1-邢台一中2014—2015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2.“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磵谷)诗中描写的是A.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B.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C.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D.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3.中国的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了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下列是欧洲某收藏家的三个典型藏品,请判断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不早于中国的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4.《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天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管理,此处当指收租税)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说明:A.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B.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C.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D.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5.《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C.提倡“工商皆本”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6.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表明明朝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7.右图一所示的“长安市长”在当时的主要职责应是管理A.行政B.手工业C.司法D.贸易图一8.明《闽小记》载:“闽种荔枝、龙眼家,多不自采。吴、越贾人,春时即入货(资),估计其园。吴、越曰‘断’,闽人曰‘穙’……树主与穙者,请惯估乡老为互人……他日摘焙,与(互人)所估不甚远。”这反映了A.商业资本介入农村生产领域B.当地荔枝、龙眼加工技术落后C.树主与穙者存在雇佣关系D.吴、越与闽形成市场一体化9.“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与这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古代中国历史现象是A.闭关锁国B.民间贸易C.对外开放D.朝贡贸易10.自《汉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史书都不再立货殖传。这种变化表明A.小农经济繁荣发展B.七国之乱影响巨大C.史家思想受到限制D.商品经济日趋衰落11.法国史学家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①辛亥革命②十月革命③工业革命④邓小平改革开放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④12.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导致这一现象的决定因素是A.君主专制B.小农经济C.文化政策D.闭关锁国13.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巳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亚当·斯密认为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14.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D.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15.下列材料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选项材料结论-3-A“东南各省所植甘蔗获利颇丰。自通商以来,洋舶所带洋糖,色泽莹白,人咸爱之。旧日之糖,销路日微,销数日绌,糖商折阅,无可挽回。”中国某些传统手工业行业受到冲击B“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该言论冲击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基础C“从前的农户是自己植棉(或购入棉)、自纺、自织、自用……,1894年,土布生产中使用机纱的比重已占23.4%。”民族纺织工业迅速发展D“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务运动主张开办近代民用企业16.1936年1月1日,蒋介石在中央电台元旦演说辞中,阐述了新生活运动的意义之后,又强调了“大家务必从今天开始特别努力来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说明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6月3日,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章颁布。同日,蒋介石通电全国,号召“举国人民,急起直追,实行推动”。关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是经济运动又是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B.直接目的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C.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D.由政府组织的、各界人士踊跃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17.图二是1652—1888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该图最能说明图二A.传统农业的解体B.近代工业的兴起C.国际贸易的发展D.经济结构的优化18.1895年12月《申报》刊出《论商务不宜掣肘》指出“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舟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中国之大利归之于中国之民,而勿掣其肘”。对材料理解准确的A.体现了利益分配中“一体均沾”原则B.是对《辛丑条约》中相关条款的应对C.是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列强商战的愿望D.迫使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经济改革19.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A.反对世界大战B.倡导民主科学C.宣扬实业救国D.维护领土主权20.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计划。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最后拆城计划被迫-4-停止。这一事件反映了A.民生主义实践探索中的问题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遇到阻力C.私人资本与官僚资本之争激烈D.无锡近代工商业呈落后状态21.1962年,我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1962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同时,还切实整顿了保留的工业企业的管理。这些政策在当时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使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D.纠正了党内“左”的错误22.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23.下列三幅漫画,反映了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有关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70年代上世纪80年代A.图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应B.图二时期生活物资匮乏,商品供应不足C.图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商品供应充足D.图片说明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24.从1979年夏收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百分之五十;生猪平均提高百分之二十六。收购价格提高而市场销售价格不变,财政补贴达一百六十八亿元.到1984年,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缩小百分之三十。政府的举措A.平衡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B.导致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增加C.极大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打破了价格领域的计划体制25.50年来,江南造船厂创造了近百项中国第一,江南人创造的“江南精神”,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里不仅是中国近代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也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奋发图强的梦想。材料中的“江南精神”A.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B.是封建官僚中饱私囊的借口C.圆了近代中国的自强梦想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6.据统计,1978年,我国总就业人员为40152万人,农业就业人员28318万人,占70.5%;第二产业就业人员6945万人,占17.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4890万人,占12.2%。据此可知A.此时的我国就业结构还是农业国家的就业结构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的解决了当时的就业困境-5-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明显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了市场经济体制27.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28.图3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A.“三大改造”的启动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C.“八字方针”的实施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29.梁治平在《市场·国家·公共领域》一文中指出:“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后A.商品贸易逐渐消失B.“左”倾指导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C.计划经济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30.《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材料中“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A.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B.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有利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D.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影响31.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32.1980年,北京市工商局为李桂仙创办悦宾饭店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美国合众社记者尤步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重新焕发生机B.发展私营工商业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D.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可33.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6-规定了“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的“
本文标题: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3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