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晚年对征战杀伐很是后悔,于是下诏说,方今之务在于力浓,任命农学家赵过为搜粟都尉(掌管军粮的官职)。为促进农业发展,赵过推广的农具是2.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3.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4.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友好交融的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路上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B.丝绸、白瓷是常见的商品C.当地人用铁犁牛耕进行劳动D.当地人普遍穿棉质的衣服25.清代学者陶煦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B.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C.封建土地私有制居于主导地位D.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6.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B.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贯彻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7.“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制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8.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惑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C.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9.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3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A.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C.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D.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10.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是A.“左”倾错误得到纠正B.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C.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D.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11.“上合组织的合作最先起源于安全事务,目前……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自由贸易安排,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助力。继续夯实人文合作基础,全面加强教育、文化、卫生、救灾等领域合作,确保成员国民众多方受益。”关于上合组织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为了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而加入该组织B.中苏两国都是该组织重要成员国C.通过与该组织其他成员国的结盟,加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中国在该组织中起了主导作用12.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B.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C.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D.它是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13.以下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示意图,数字处填入内容按次序对应分别是A.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B.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C.理论到实践、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D.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414.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1400年1600年1800年印度74145180欧洲5289146非洲撒哈拉以南6010492拉丁美洲361019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B.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C.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15.当时(1580年前),一艘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还有荷兰的亚麻布。(任学安《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A.葡萄牙海外贸易发达B.意英荷等国手工业较为发达C.商业革命蓬勃开展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6.下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C.荷兰成为“海上的马车夫”D.美国成为“世界霸主”17.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演说中提到,“现在,如果苏联政府试图单独行动……5就将给英美两国占领区制造严重的苦难……不论我们从中得到什么结论,这肯定不是我们进行武装斗争所要建立的解放的欧洲,也不是一个具有永久和平必要条件的欧洲。”苏美英的行动直接导致:A.德国分裂B.朝鲜半岛分裂C.越南战争D.两极格局形成18.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A.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一国家B.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C.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D.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19.“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的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材料表明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A.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B.在经济援助计划之外进行军事渗透C.以复兴西欧经济为最终目标D.在两极格局中争取占据优势20.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局势时,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A.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与合作B.第三世界的崛起C.战后世界各国外交政策的转变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校题12分,共60分。21.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6——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3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3分)22.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7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材料三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4分)(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2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4分)2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为赢得更多的国际空间,先后提出了“一边倒”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
本文标题:泰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24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