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浅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维护
浅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维修与传承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给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带来了一些的问题。古建筑的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也决定着修缮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在保护好古建筑的同时是否能在古建筑身上使用现代科技技术的问题又该怎样认知。关键词:古建筑、保护、维护、传承、问题、科技技术1、我国为什么没有更多、更古的古建筑物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且也迎来了建国以来文物保护的高潮,特别近十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古建筑保护更加重视。盛世修文物,这是对我们时代的颂扬,同时也是对我们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种肯定。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是整个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们在实施保护措施的时候却发现,相比邻国及西方国家,我国的古建筑没有更多、更完善的。与邻国相比较会发现,同样是木材建筑,为什么他们国家能较完好的遗存下来,而我国的却做不到?原因很简单,在清王朝的统治期间,王朝贵府也修建了不少宏伟巨作。但是由于此时的王朝统治者太过安逸享乐,闭关锁国共事,而导致之后国外的入侵战争爆发。在战争期间,入侵国除了烧杀之外,就是掠夺财产,带不走的就进行“烧光”战略。就这样,我国慢慢进入了“枪火”的“时代”,也就这样,我国的大部分古建筑随着战火的蔓延而消失。再加上,中国先民对待古建筑的态度一向是追求“整旧如新”,而不是“整旧如旧”,并且每一次整修都不是局部修缮而是整体重建,而造成对古建筑的一次次的破坏。最明显的是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不论古建筑始建时期如何迥异,最后都变成了该时期的建筑样式。与西方国家相比,西方的古建筑都是以石材建筑的,而我国的则是以木材为主要建造材料建造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使用可燃、易燃材料较多,耐火性能较差,一旦受到火灾侵害,将永久消失,不可复得。这也是我国古建筑较少、没有更古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腐蚀,虫蚀,裂痕,变形,反翘,屋面漏水跟地基沉陷等。其中火灾是最为严重的损毁。火灾损毁的特点有:火灾荷载巨大、燃烧条件良好、火灾容易扩大蔓延、消防施救困难。总之,古建筑物在存留的时间里,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①人为的破坏。如战乱的焚烧、被拆除或维修不当而失去原貌;②自然因素的破坏。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等。2、我国古建筑物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的激烈交锋,现代人意识分歧较大,对待中国古建筑的想法也因人而异,有些人认为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认为我们应该延续这个文化。而有些人则认为中国古建筑是封建的糟粕,需要全盘抛弃,甚至认为与自身利益发展无关。因此,在与其它建设项目发生冲突时往往被迫让路。再者,古建筑是不能再造之物之一的这一特点,也不为大多数人所认识,而且这些大多数人甚至认为可以毁掉再修一个。还有,古建筑的保护与许多部门都有矛盾。许多部门要在古建筑保护区内修建新建筑或有高度、体量、形式、色彩限制的新建筑,如不让其修建,则有冲突。最后,环境的污染,使古建筑自然损害加剧。例如:云南大理为了修路拆除唐代龙首关古城墙;曹雪芹,林徽因故居被拆;乱建旅游景点,未央宫遗址也遭受着新的“洗礼”。为了能让古建筑文化传承下去,国家政府部门应做到文物保护法、古建筑保护规章条例的推出实施,设立各级国家管理机构,使保护管理工作有可靠的保证,加强领导对保护工作的重视的同时,还应加强宣传,使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都了解保护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意义,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文物和古建筑保护管理法律和规章制度;开展古建筑和与之有关的各种调查,逐步制作完备的科学记录档案;拟制好保护管理和维修利用的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如保护科技、维修理论与方法、管理经营、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阐发研究等;培养更多的从事保护古建筑的人才。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原则,古建筑才能传承下去:①发展观念的原则;②整体观念的原则;③社会观念的原则。3、古建筑保护中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中式古建筑要保护和传承,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筑的现实物质存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局部改进,以满足当今的现实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不可避免地由盛而衰。除建筑材料的自然质变之外,建筑的某些功能布局也变得不合时宜。甚至建筑结构出现严重的紊乱,诸如:墙壁出现裂痕、梁柱歪斜、地基渗水、表面墙砖剥落等。年久失修的建筑物需要修缮才能再次使用。一般修缮需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恢复原始建筑的所有优点;二是为建筑赢得额外空间,这里说的获得额外空间是指改变原有空间布局提高利用率,来获得更多使用空间;三是建筑内部的现代化,结合现代材料,保留古建风格,使古建更加具有现代意义,有更高的耐久性等。任何修缮工作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技术措施上,所以应该根据每个建筑的不同情况,发掘与探究与现代保护修复原则相适应的保护修复技术措施。即使是采用传统技术与工艺也要注意寻找它与现代修复理念的结合点。例如湖广会馆古建筑保护修复工程,为了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的要求,齐安公所看厅的修复就以钢梁加固的新型技术措施取代了传统落架维修,获得了成功。每种技术措施必须经过先期局部选样实验,基本确定该种方法既满足保护修复需要,又无害于建筑本身才可以大量使用。特别是涉及现代工艺与材料的使用,必须满足“可逆性原则”。总之,现代科技技术的使用能更多、更好地保存古建筑的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更有利原工艺技术的操作,也更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况且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换原材料,而是为了补强加固原材料及原结构。参考文献:王晓伦,《中式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古建筑保护与维修》
本文标题:浅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维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8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