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论我国儿童动画创作的错位现象-董立惠
浅论我国儿童动画创作的错位现象董立惠1(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15009,江苏苏州)【摘要】“儿童本位”的创作取向体现在幼儿动画片中,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将“玩乐”作为首要创作出发点。我国儿童动画片过分强调教育教化功能,实际上就是“非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亦即作品虽然目标观众群体是儿童,但实际采取的是以大人们的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将教育功能和思想内涵作为影片的主要追求和评价标准。儿童动画片要以儿童作为主角,创作者应该以儿童的视点去理解儿童的世界,以儿童的思维去和他们进行交流,抛弃强加在儿童作品中的教育功能,让教育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以儿童的心态进行创作。【关键词】儿童动画创作理念错位现象儿童本位一最近陪4岁的孩子看了西班牙儿童幼教动画片《小小的我(POCOYO)》,看后感慨万千,动画片创作设计可谓精彩之极、用心独到,这是一部典型的融娱乐性与教育化于一体的绝佳儿童幼教动画片。这部片子是由西班牙ZinkiaEntertainment公司制作、Granada公司发行的针对学龄前儿童创作的电视动画片,在第三十届法国安纳西动画节上获得“世界最佳电视动画片”殊荣。由此可见,此部动画片的儿童视角之独到,反响之大。(一)“儿童”是幼教动画片的主角在以往诸多国产少儿动画片中,总是免不了大人们的身影,以此施教于儿童。比如在我国儿童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里的“父亲”形象,就是一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的智者老人。这些长者类人物形象在动画作品中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也是非常幼稚,或者是拙劣的表现手段,就是当动画片中孩子形象们出现有错误时,出来教育指正一番,给予儿童们错误的行为予以纠正,以此达到影响电视机前儿童的行为认知和思想观念。然而,在作为电视系列片的《小小的我》中,一个三岁的淘气鬼POCOYO是绝对主角中心,贯穿于整部戏的始末,其他配角都是他的动物好朋友,并且每一个小动物都非常的可爱,个性都十分鲜明,将剧情如水中击石水中的波浪一般逐步推开。国内低幼动画片总是以教化功能为中心,在教育现象中,就要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是个规律。所以中国低幼动画往往就把教育者的形象植入进剧情和形象中,无意间教育者就成为了主角,被教育者成为配角。如此以来,学生作为被教育对象,固然是主角,教育者就成为了配角。由此可见,教育观念的不一样,影响了儿童动画片的创作观念。实际上,幼教动画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国外动画同样以一种快乐的方式并隐藏了教育者的形式对低幼观众进行了教育。(二)“玩乐”主导了整个动画片的剧情英国著名低幼儿童节目《天线宝宝》的创意总监安·伍德和安德鲁·达文波特曾这样描述过学龄前儿童——“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就只会玩”。2这在动画片《小小的我》中,体现得分外明显。在每集七1【作者简介】董立惠(1980-),女,硕士,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动漫受众群体研究”(项目编号:10CXW025)的阶段性成果,同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规划基金项目“我国大众文化消费结构研究”(编号:12YJA760032)的阶段性成果。2出自央视动画网站分钟的动画片里,所发生的闯祸、淘气、做游戏的故事总是围绕着蹦蹦跳跳的POCOYO和他的动物小伙伴之间。作为低幼儿童的本性,就是以玩为主,在玩乐之中认知事物和获取知识。国外“玩中学”的教育模式尤为明显,以让自由散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凑效的,想想自己年少时,玩耍是多么的开心和快乐,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知识。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认为,玩是儿童的本性,玩能带给儿童兴趣,带着兴趣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所以,玩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牢固的、永恒的,当然更高的境界是“学中玩”。作为儿童最喜欢的艺术之一,动画片本身就是一种“玩”的形式,在玩的快乐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三)通过剧中行为模仿,学习知识和规范教育学研究表明,呱呱坠地的婴儿最初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由此可以看出,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动画片往往是创作者通过一个故事情节向观众讲解一个知识点,主人公POCOYO的扔鸟蛋的行为是一个破坏性的举动,小观众们不理解这个举动,也不会对其进行正确与错误的判断。此时,画外音“叔叔”就告诉POCOYO,实际上也是在告诉电视机前的小观众们,那是一只“鸟蛋”——里面有一只小鸟的蛋。这使得三岁的小观众对“鸟蛋”的概念有了一个形象而生动的认识。再如,一集中讲述了POCOYO和伙伴们一起玩跳绳游戏,POCOYO却戏弄小象Elly,让小象非常生气,其它小动物们看见后,觉得POCOYO不对,大家都不和POCOYO一起玩了,小家伙很伤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POCOYO主动向小象承认了错误行为,大家和好如初。通过这个情节,让电视前的小朋友们懂得如何与小伙伴的相处,大家不要随意糊弄、欺负和戏弄他人,当明白自己的错误后,要主动道歉,会弥补自己的过失。这些故事使得小观众们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模仿动画片中的作法,从而积累知识和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认同一些共同的社会规范,打下健全的人格基础。二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以感性认识主导一切行为。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儿童的情感需求满足永远是排在首位的,意味着儿童幼教动画片的创作原则应是“娱乐至上”,并非“教化第一”。这条符合学龄前儿童对动画片的审美心理和需求的永恒真理,却淹没在我国的幼儿动画片的实践创作中。(一)我国儿童动画片的“教化”传统中国动画诞生之初,由于对动画的理解不同,便产生了创作观念的偏差。最初在我国动画片被称作为“美术片”,而后又叫出了“卡通片”,3对动画理解的偏差不仅仅造成在创作技术上与国外的差异,而且为动画题材的选取定格了一个异样的空间,固然,动画题材的选取也与我国当时的教育教化的背景有关系。由于长者希望小孩子们从中学习到知识和技能,而不希望孩子们在看完动画片后仅仅留下笑声和快乐,这方形成了以教化型动画片的市场需求。如今虽然提倡的是“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但该片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地进行生硬的教育,使动画片的娱乐性“逍遥片外”,将教化赤裸的摆在观众面前,可以说这不是一部真正的电视动画片,而是科普知识的“影像化”,没有把科普知识与动画艺术进行完美的结合,纯粹是将文字为媒介的科普知识改变为以影像和声音为媒介的科普知识。儿童幼教动画片并不是一味的为教育而教育,强行将科学与真理从神殿里拉出来,被裹上各种各样五彩廉价的包装纸,扯到幼儿的电视荧屏前游行。即便通过动画片讲述了科普知识,那少年儿童也不一定能看懂,也需要通过意义上的解构,予以儿童熟知的事物形象艺术化的表现出来才能得到小观众的认知。(二)我国儿童动画片的“成人”意识3鲜林芝,王慧.儿童生活中的电视:早期研究[J],,2009-11-19我国低幼动画以教化也就不多追究,但总得讲究一下教育规律吧,不但不遵从教育规律,从儿童的角度进行功效性的教化,反而把儿童的世界全盘给予成人化了。所以,除开“教化为主”之外,我国儿童动画片的“非儿童本位”创作的另一种倾向就是喜欢以成年人的眼光“从上往下”俯视儿童。这种创作倾向表现在儿童动画片的创作远离了幼儿的生活状态,脱离了儿童的世界,没有接上地气。我国儿童动画片“成人”倾向还表现在创作者以成年人思维表现儿童的“假天真”。这是一种为“儿童”而“儿童”的“伪儿童”动画片,将儿童动画片局限在肤浅的“儿童”观念之下的创作态度,以成人对儿童世界的偏颇理解的思维通过动画形式表现而已。一味表现传统意义上的儿童兴趣,自认为儿童的世界是苍白的、毫无意义的活蹦乱跳。但孩子的感情世界不是简单的欢蹦乱跳的取笑和戏弄可以笼盖代替的,太多的适应孩子们的世界是欢悦感情,那种矫揉造作的情感不为儿童和成人所蒙蔽,更不用说让人感动,只有在作品中自娱自乐而已。“急功近利地表现孩子天真,迫不及待地表现主观意旨,声嘶力竭地表现天真感情”,4这种导致我们的学龄前儿童动画片的浅薄简单,不被小观众喜爱,更不被家长所认可。三我们必须解决我国目前这迷惑、错误的儿童动画创作观念及状态,寻找国内儿童动画片的改进方案,从国外经典儿童动画作品的分析中总结出良好的经验出发,结合儿童的审美特征、生理和心理发展,再回光返照我国儿童动画的失败路径,最后总结了我们的儿童动画创作经验和基本规律。(一)深入理解和体会儿童受众群的心理世界。动漫艺术,本身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娱乐产业,同时也成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它离不开受众的支持和拥戴。因此,受众是动画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原动力,没有受众,就没有动画艺术的兴旺。在儿童动画创作生产之初,首先对儿童受众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受众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消费需求等深入考察,再根据调研结果,生产与之相适应的动画作品,力求站在儿童受众的角度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同时,在媒介生态环境日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还致力于重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共性研究,兼顾不同国别、种族的儿童受众,探讨儿童受众族群的普适性特征,以促进我国儿童动画产品的国际化。(二)强化儿童动画片的娱乐性。儿童受众群体观赏动画的首要目的是获取快乐,幽默、搞笑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艺术风格,在快乐中获取力所能及的知识。据调查,小学生群体的形象认知方面,形象生动、内容丰富是最重要的,甚至包括反面角色都要塑造得可爱。充分说明小学生在动画片的总体上是从娱乐性上进行认知的。与我国动画的教化功能较强性质相反,小学生群体对动画教育性持有一定的厌恶情感。从小学生观赏动画片的目的调查显示,仅有22%的学生兼有接受教育的目的;在小学生对动画片最吸引人的因素调查方面,仅有10%的人选择了教育意义;在对中国动画片的优劣评价调查中,有55.2%的小学生选择了“说教过多”。这些充分说明了小学生不太喜欢说教过多的动画片,与我国政府或教育机构等层面以教化功用为目的发展动画片,让小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功用则恰恰相反。小学生群体天天在学校受老师的教育,在家受家长的教育,肯定不愿意再在动画片中受教育了。寻求快乐、追求愉悦才是儿童收看动画片的主要目的。(三)选择儿童认知范围内的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在内容方面,学龄前动画片的创作有固定的三大主题,这既是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最原始精神动机,也是幼儿作为新生群体对自我、生命、自然、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认知需求。在形式方面,学龄前动画片的创作除了要满足动画这种艺术形式所要求的基本条件之外,儿童动画画面的视听语言与动画形象要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剧本题材要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除了内容和形式,决定动画片品质最为关键的还是创作者本身,动画创作者的创作观念是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根本因素。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走入儿童的精神世界的这种“儿4[美]尼尔·波次曼,《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童本位”创作取向,总之,儿童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动向,不是大人们随意把玩的对象,那么儿童动画也具有自身的创作规律。我们只要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体验儿童的快乐生活,把握儿童的审美心理,才能创作出儿童喜欢的动画片。董立惠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地址:江苏省苏州市新区滨河路1701号邮编:215011电话:0512-68217002作者身份证号:320502198009082526
本文标题:浅论我国儿童动画创作的错位现象-董立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8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