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明疾控中心尹文卿一、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二、努力成为创造型人才三、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四要素四、人人都能创造一个新世界你们相信吗?我们每个人都有变成“伟人”的机会,只是我们从未察觉自己也具备了这种潜能。让我们先对“伟人”这两个字做一些理解。如果你观察一下那些伟人,就会发现他们几乎都具有几个共同的特征:1、不论学历高低,基本上他们都有非常丰富的知识。2、都反应灵敏,有较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常常能够出奇制胜。3、都具有博爱精神,除了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并且替别人创造快乐和喜悦。对比一下,我们是否也具备了这些特征呢?有。只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直没有好好地去挖掘自己的这些特征。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发挥自己在这些领域中的潜能而已。让我们用一个事实来证明你究竟具备了多少潜能。根据科学研究,一个正常人大约拥有1000亿个脑细胞,然而,可惜的是,平常这些脑细胞只有10%在为我们工作,其余的90%都因我们的懒惰而睡觉。也有科学家指出:大多数人在他们去世之前,一生中已开发的潜能只占5%左右,还有95%的潜能未发挥出来。想想看,人活一辈子,结果只用掉了5%的能量和智慧,这是最大的浪费。那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我们的潜能发挥呢?根据行为心理专家们的研究证明:一般人大都受限于自己的习惯领域,而这些习惯领域往往也就变成了对我们的束缚,使我们无法超越自己。那么,有没有办法打破这种习惯呢?有。而且说起来一点都不难,关键要看你运用的好不好而已。第一,虚心学习,永远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上,当更多的人成为你的老师时,你的习惯领域自然就会更加丰盛广大。第二,站高一层思维,把注意力放在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得更高,更远。第三,改变想法,改变心情,处理事情就会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有适应力。第四,不必羡慕那些伟人。别忘了,其实你和他们一样,都拥有1000亿个脑细胞。只要我们设法多打开一点,哪怕多个1%—2%,都会让我们增加更多的能量和智慧。试试看,说不定下一个“伟人”就是你。例子:有一只大象,力气很大,几个大汉怎么搬也搬不动它。但是有一个孩子,只用一根细细的绳子,就乖乖地拴住了这只大象。别人很好奇,就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后来才发现,原来这只大象从小就被人用铁链子栓惯了。长大后,这只象只要一看到绳子一类的东西就害怕,觉得自己被绑得动弹不得。你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你可曾想过自己是不是也像那只大象,被一些从前的习惯层层捆绑,对太多的事认为“理所当然”,而不去认真思考背后的“为什么?”。结果,这些反而都成为你挣脱不掉的最大包袱。综合心理学分析证实,创造型人才或者优秀创造者和有能力的领导者,在个人气质、动机、情绪、习惯、态度、观念以及才干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质,即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1、主动、好奇创造能力强的人,兴趣总是十分广泛,对任何事物总是有一种好奇心理。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一个对什么都好奇的人。他不知道孵鸡蛋是怎么回事,就自己坐在鸡蛋上想孵出鸡来。虽然听起来可笑,但事实上反映出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可是这些人并不是只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是对那些思空见惯、平平常常的事情产生好奇。2、敏感创造能力强的人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十分敏感。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出问题的裂痕所在,找出实际存在和理想模式间的差距,敏感的领导者常常从别人未注意到的细节捕捉到十分有用的信息,并巧妙地利用这种信息推动工作。3、变通性创造能力强的人才,思维十分活跃。善于举一反三,也善于提出一些怪异的念头。通常别人不理解的这些想法,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其高明所在。领导者不但自己要做这样的人,还要注意发现和培训保护这样的人。4、自信创造型人才,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信心。没有自信,他们就不敢提出自己的创意,也就自然不可能成为创造者。他们有良好的直觉,而且屡屡的成功使他们相信这种直觉。5、耐力一个创造型人才,都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顽强毅力和意志力。我们应在抓住目标后锲而不舍,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特别是在主观环境特别复杂,而问题又百思不得其解,寝食难安之时,有没有耐力对一个创造型人才来说就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了。例子:毛泽东同志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论断。6、丰富的想象力思想上的新观点、新形象来自合理的猜想,有时会来自幻想或偶然的机遇。想象力丰富的人,联想多,幻想多,有利于去揭开创造的序幕。7、勇气与胆略创造型人才,常常是战略新,他们有足够的勇气提出自己的观念与想法。不愿意受法定习惯和环境的束缚,不满足于现状。如:鲁华,华彩,明明等。兴趣爱好广泛。有强烈的进取心(许小飞)。喜欢冒险。不怕暴露自己无知的一面。总觉得自己还有未用完的潜力。善于认错,并能向有能力的人学习。诚实、正义,因原则不怕与他人对抗。善于用他人的观点来全面观察事物。从创造力中得到快乐,征服困难,其乐无穷。(毛泽东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不过自己很善于判断。工作特别多,时间总不够用。对权威不恐惧,对权威不迷信。有能力客观地检查、衡量自己的观点。有远大的理想,不知疲惫地工作(毛离开家乡诗)少小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然创造型人才的创造力不是天生的。任何创造理念的产生都不是平白无故的,它总是受内因、外因的共同影响,在某些因素的启发下产生的。而这种启发人们可以专门进行,被称为“新观念提高法”。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这种提高法的研究。它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激发人们的创造益处多多。下面,我们列举8个这种方法。综合把已有的零散的发现综合起来,这是最通俗,最普通的综合方法。例如:带橡皮的铅笔,带针管的疫苗,就是最普通的综合。这种综合常常生成让人赞叹的美妙事物。移植移植有时能导致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医学界致力于器官移植研究来挽救生命。我们有时移植一个部件到另一个事物上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杂交和生物学中的动物、植物的杂交优势一样,管理学上的杂交也能产生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出学习等)。但杂交引起变异,千万别变得不伦不类。改变分别改变原来物体的形状,色泽,气味。效果将会怎么样呢?闭上眼睛想想,换一种变法?再换呢?这样的思维常常引出创新。如单位内部管理:①想想公卫科一年不收入一分钱是怎样的可悲,一分为二怎么样呢;②再四个一公卫监测管理所会怎么样?放缩如果将物体缩小一点,拿起来说不定更方便些,更让人喜爱点(孙大圣的如意金箍棒),放大也是一样。转化这件东西能不能做其他用途?如:①沙发是坐的,能不能用来睡觉呢?有了沙发床。②电视与电脑,来个连接与转换不就是又当电视又当电脑了吗?替代当石油用尽的时候,那汽车怎么办呢?人们一定能寻找到一种替代品来替代石油供人们使用。重视将两个不同事物的因素相互结合会出现什么效果。当然,我们说结合提示法不是胡思乱想,是一个经验和积累的前提下,通过联系的,纵横的交流与应用,才能达到的效果。所以说:知识面越宽的人,经验越丰富的人,横向联系越广泛的人,创新能力越强。反之,亦然。那么,为什么人们的创新力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内因和外因作用的结果。什么都循规蹈矩,附和多数,以为那就是真理,即成事实就是真理。过分谨慎,即使有了新见解,也不敢独特异行。过分相信现成的数字,以致不再作深入探讨。固步自封,画地为牢。顾小失大,舍本求末。对自己过分自信,以为自己的总是最好的。不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没有危机感,吃大锅饭。过分强调竞争,使人以取胜为目的。现实主义思想太重,不存在幻想。嘲笑讽刺,使人不敢轻易行动。负担太重,没有机会激发灵感。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格要求。家长作风,强迫命令。畏惧过分谦虚懒惰首先是畏惧。畏惧就是对自己的想法不敢表达出来,怕遭到别人的嘲笑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其次是自信心不足,说的委婉点就是过分谦虚。其三,就是懒惰。就是从心理上对原有的东西失去了创造的兴趣,其实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懒惰与愚蠢二者有不解之缘,有些时候,懒惰其实就是愚蠢。表现在工作上是疏于改革与创新。作为一个领导者,(只要是组织带领别人干事情的人就是领导者)都需要有创造力。他所领导的下属也需要有创新能力。只有这样,这个组织才有活力,才有生产力,才是一支打不倒,拖不跨的创先争优的队伍,每个人才能成为创造型人才。第一要素:学习能力。一个人要创造,必须及时更新旧知识,汲取新知识,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创造型人才一定是要善于学习的人。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孟子有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所谓无书自通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有许多知名企业在选择新进人才时,不像纯技术时代那样看重专业,而是用能力测试来选择善于学习的人。他们的理由是:既然一个人已经知道了怎么样去学习,又何愁学不会相关的专业知识呢?所以说,学习能力是知识的真正源泉。第二个要素是理论基础。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创造能力的支柱之一,如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等,都是指导人员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宝库。第三个要素是实践知识。实践就是应用,是创造能力的灵魂,没有实践与应用知识,创造型人才就是纸上谈兵。第四个要素是综合能力。知识是死的,创造是活生生的过程。因此,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需要综合,综合才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决定性因素。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奉行的准则。综合分析,全面观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真理性,规律性的东西就是综合能力。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这样认为:只有科学创造新理论,发明新创造新机械,专家学者著书立说,文学家吟诗作赋,音乐家谱写新乐章,美术家绘制美妙图画,领导创意只是伟大的专利。诚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创造和创新是伟大的,令人敬仰。然而,他们毕竟也是人,创新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专利。创新是人才的标志。一个神智健全的人都毫不例外地存在着创新能力,关键看你是不是善于运用大脑去创新一个世界。其实:任何人只要稍稍审视一下自己就会发现,你在某一方面“独出心裁”,或者同别人的观点、看法不一致,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或者你工作出色,出类拔萃。有些年轻同志在读书、写作方面不行,但动手能力强,设计、编程方面很有一套,这些也是创造能力的表现。1.向现有规范提出疑问,向假设挑战。2.当你看到了一些好点子,赶快把它收为己有。3.采取不同的观点分析日以为常的事物。4.为自己开一家“点子”公司。完美性格是实现创造的前提,是通向成功的序曲。但是,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完美,并且还很难修炼。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性格决定人生,基因决定性格就是这个道理。虽然性格难改,但是仍然需要我们去塑造和修炼。其中有四种方式值得借鉴。第一,从清心寡欲到大胆追求。第二,从谨小慎微到敢于冒险。第三,从含而不露到毛遂自荐。第四,从沉默寡言到能言善辩。我们的民族曾经大力提倡和推崇过“清心寡欲”,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到庄子的“虚无主义”,从儒教的“重义轻判”到佛教的“四大皆空”,无不要求人们放弃追求和进取的雄心。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清心寡欲”的深刻而久远的思想渊源。古人修身养性常以“清心寡欲”奉为信条之一。怀才不遇的文人骚客,常以“清心寡欲”来平息言中不平,冲淡心中失意。至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下的旧式农民,则更要时常用“清心寡欲”来进行可怜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贫穷把旧式农民的愿望压到最低的生理限度。愚昧使他们无所求,封建专制更使他们不敢有所求。他们无力同自己的命运抗争,一小块土地便是永恒的“乐园”。如果风调雨顺,那是上天的恩赐;一旦徭轻赋薄,则更是皇家的仁慈。“清心寡欲”不仅使他们在最低的生理限度下生活,也是他们避免遭祸的一种武器,凡是知足,随遇而安以至逆来顺受,是封建专制时代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而一切与之的思想行为,都被视为大逆不道。因此,旧式农民有着十足的胆小怕事心理,一代接着一代的长辈们,无不以“清心寡欲”、“知足常乐”训诫管理后辈,就这样,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文人墨客的渲染称颂,加之平民百姓世代相传的“祖宗遗训”,竟使得“清心寡欲”久相流传而不息。并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深刻地浸透到民族心理素质之中,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当然,“清心寡欲”未必是恶德,对于那些贪得无厌、利欲熏心的人来说,“清心寡欲”不失为一幅有效的良药。“清心寡欲”
本文标题:浅谈我们如何创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1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