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的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正在消失的民风民俗:邳州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你母养育之恩等民俗。1.邳州饮食习俗煎饼是邳州人的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和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和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2.邳州饮酒习俗邳州人的家宴或者宴请宾客的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鱼头和鱼尾朝向的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3.重阳节忌九月重阳节有的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4.打春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的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5.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6.送祝米(吃喜面)妇女生育第一胎婴儿,丈夫于婴儿出生的第6天带红鸡蛋到岳父家报喜。12天为小满月,一般由妻子娘家人带馈赠的米面等,送给婴儿。满月接回婴儿外祖母家。7.送轿当发嫁的鞭炮响起,新娘坐进花轿被抬往婆家,娘家一些至亲挚友会随轿相送,邳州人称之为“送轿”。在送轿的人群中,姑娘居多,而且和新娘年龄相仿,但都待字闺中。已婚妇女,特别是孕妇,是忌讳送轿的。在邳州还有一种人是绝不允许送轿的,她们是新娘的姑姑,所谓“姑不送,姨不迎”。8.红鸡蛋(红喜蛋)邳州人崇尚红色。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原本普普通通的鸡蛋,一旦着上红妆,便立马鲜活、美丽,红色的喜鸡蛋格外讨人喜欢起来。其实,邳州人不光生孩子用红鸡蛋,如闺女出嫁,红鸡蛋为“填箱”之物。新人入洞房,要给新娘“铰脸”,有的地方叫“开脸”或“滚脸”,也要用红鸡蛋(红喜蛋)。9.羊尾巴有些邳州人在自家男孩的脑后,蓄有一缕头发长时间不剪,名唤“羊尾巴”。羊代表富足,尾巴便于把握。蓄了羊尾巴,家人可以把孩子的幸福留住,谁也别想轻易夺走。邳州人对留“羊尾巴”特别重视。第一次留“羊尾巴”,邳州人要请有着丰富经验的剃头师傅,特意上门剪发。同时要放鞭炮,大摆宴席,款待亲朋,热闹得就像娶媳妇、嫁闺女的喜事一样。一旦留了“羊尾巴”,要待到孩子12岁时,才可以剪掉,“羊尾巴”,是邳州人对孩子亘古不变的无限关爱和美好祝愿!10..新年挂门签(门笺)家乡人过春节,家家户户挂门签。门签又叫门笺,俗称“挂门签子”或“门吊子”,“挂”在门框上吊下来,家家户户的挂门签,色彩斑斓,图文并茂,是集书法、绘画、剪纸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品。正在消失的民间艺术:位于京杭大运河和陇海铁路交界处的江苏省邳州市(原邳县)是一个有着六千年悠久历史的地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以其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在创造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商周秦汉墓葬中的青铜器和汉化像石刻艺术,都堪称国之瑰宝。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世代影响和熏陶着这一方人民,形成了深厚民族积淀,这种植跟于人民心灵中的文化底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以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这就是长期以来流传与邳州民间的被人称之为乡土艺术的民间美术。邳州民间美术品种繁多,经过挖掘、继承、整理创作出来的就有几十个门类数百种样式。如农民画、木版年画、剪、刻纸、雕塑、雕刻、刺绣、印染、编织、纸扎、陶艺、布艺等手工艺品。这些出自普通农民之手又与生活习俗紧密相关的艺术;大都就地取材,土色土香,表现出质朴、自然、天趣的艺术特色。1.虎头鞋虎头鞋是邳州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一种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北方汉族地区也有称为猫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麻编鞋把络麻采摘后,制成麻线,编织成鞋底和鞋边。用麻秆磨成粉,压制成鞋跟。再配以色泽艳丽、款式多样的鞋帮。这种麻编工艺鞋,每双不过五六两重,却结实耐用、美观大方。2.剪纸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邳州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常常会贴“囍”这个字,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3.纸塑狮子邳州纸塑狮子头是江苏邳州汉族传统狮子舞的狮子头面具,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综合造型的汉族民俗工艺品。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有500多年历史。从狮子头面具的发展能看到汉族民间狮子舞的发展及中国民间面具艺术的发展轨迹。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邳州纸塑狮子头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汉族传统民俗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据有关史料记载,狮子头面具根据舞蹈套路、动作编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邳州纸塑狮子头是一个集雕塑、裱糊、扎制、绘画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它不同于南方狮子头面具的文秀细腻,极具北方粗犷豪放的霸气,造型夸张,形象活泼,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且兼具诙谐幽默,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近年来,由于各种现代娱乐形式的出现,传统狮子舞等民间舞蹈逐渐被新的歌舞娱乐形式所取代,用于狮子舞的纸塑狮子头面具用量减少,销量不大,许多艺人便被迫放弃了这项手艺而转行,加上年轻人不愿从事这门技艺,致使邳州纸塑狮子头技艺后继乏人。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已迫在眉睫。4.草编草编,是一种以柔韧植物茎杆或皮为材料,进行手工编织的传统工艺。邳州草编织历史悠久,从四户镇大墩子、戴庄镇刘林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绘制的编织纹样和编织物印痕证明,邳州的先人们在陶器时代以前就已创造和使用了编织技艺。用草编织草履、蓑衣、草帽、草垫、草席、草帘、草囤等用品,是邳州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邳州草编种类繁多,草编的原材料也极为丰富,有黄草编、麻编、蒲编、芦苇编、玉米皮编、麦草编、高粱秸编、龙须草编等十多种。艺人根据不同的材料性能,采用不同的编织工艺,编织制作各式造型与风格的草编制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邳州麻编鞋历史久远,制作精良,品种样式繁多,流行于邳州广大农村。5.麻编据《考工记》载:“徐土邳圻之间,大粗谓之角(麻鞋)”。1995年,邳州黄石山发掘的商周时期的墓葬中就有棉布、麻布和麻编鞋的遗迹,证明早在秦汉以前麻编鞋就已在邳州民间编织使用。邳州麻编鞋历经3000多年,不断的完善定型,至今传延不衰。麻编鞋是用苘麻线手工编织而成,制作工艺独特,色彩典雅,风格纯朴。编织时首先用苘麻线编织好鞋底,在鞋底上留出麻线雨子,用麻线在雨子上反复编织成鞋。麻编鞋结实耐用、透气、不臭脚,不怕潮湿,且有弹性。邳州麻编鞋的边口多编织花纹图案,图案一般多用黑色头发、彩色丝线或染色苘麻线编织。图案纹样有汉纹,回纹,十字纹,万寿纹,锁链纹等。儿童鞋的用色比较丰富,有大红、粉红、柿黄、粉绿、天蓝等色;鞋头图案有虎头、狮子头、猪头、牛头、鱼纹和波浪纹等。文化缺失原因:1.“这跟城市改造、乡村城市化密切相关。”江苏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民间艺术的‘根’在民间,在农村。城乡一体化直接导致了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迅速瓦解。而错位的乡村旅游开发更是抹杀民间艺术的一把‘利剑’。另外,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物质文化,轻非物质文化’的社会风气也是造成大量优秀民间艺术消失的原因。”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而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年事渐高,有的已经去世,使一些传统技艺或民间艺术形式濒临失传甚至灭绝的危险。另一方面,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了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环境,传统文化面临被吞噬的危险—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渐渐消亡;一些传统工艺由于生产方式、生产规模、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生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一些艺人出于商业目的,迎合当代人的需求,任意改变民间艺术的内涵,使其产品失去原有的文化性与独特的风格;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变化,有的民间艺术不再被人欣赏,有的传统习俗在慢慢消失。3.滥用、歪曲民间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人擅自到民间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甚至以盈利为目的使用民族民间文化,收到经济效益,取得研究成果,却不给产生这一作品的群落任何回报。也有些人在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改编加工时,歪曲、损害民族民间文化的原意。4.民间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保存、传承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必须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和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这就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由于经费不足,保管民间文化资料的设施落后、设备陈旧,有关部门的整理、研究和抢救工作难以开展—大量民族民间文化实物和资料散落于民间,得不到收集;一些濒临湮灭的文化遗产没有抢救到手;一些记录、整理完成的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作品不能出版;已经搜集、整理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料有许多已经老化、发霉、粘连、消磁、被蛀虫腐蚀,面临着被摧毁、流失的危险,有的甚至又重新散落回民间;从业人员待遇过低,使许多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和表演的人才流失,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弘扬难以延续。5.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许多外国人借商贸、旅游、学术交流之机进入我国民族地区,大量采集、收购、无偿记录和使用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形成了一股变相文化掠夺的浪潮,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大量流失。十几年前,在桐乡,一位日本老太太用彩电把散落在农民家里的制作蓝印花布的古老工具换走,老太太回国后,请专家设计了很多图案和产品,蓝印花布从此成为时尚。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再想挖掘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时,已经很难找到古老的制作工具和这方面的艺人,最后还得请这位日本老太太来指点,实在是令人汗颜。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现状”调查问卷您好!感谢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这份问卷。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是祖国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璀璨瑰宝。此次调查旨在调查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了解情况,感谢您的支持!一、民间艺术传承现状1、您对民间艺术了解程度如何?A熟知0%B大概了解32%C知道一点60%D不了解8%2、您了解民间艺术的渠道?A家传1%B报纸书刊49%C网络12%D听身边人讲起过27%E其他______11%3、在您周围是否有人是某种民间艺术的行家?A没有68%B有32%二、对“民间艺术传承”的态度1、您认为现在民间艺术的传承呈现什么趋势?A严重流失68%B没多大变化12%C不了解20%2、闲暇之际,您是否愿意学习某种民间工艺呢?A非常愿意36%B一般62%C不愿意2%3、下列民间艺术传承的方式,您对哪种更感兴趣?A开展民间艺术知识宣讲会15%B开课讲授相关制作方法29%C制作书册出售指导7%D“手把手”指导4
本文标题: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5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