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1、了解区域发展商品农业的条件。2、认识东北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土地资源特征。1、通过图表分析,掌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基本格局。2、分析东北农业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整治采取的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认识到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变传统的“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的错误观念,建立起可持续农业的观念。【教学内容】一、区域概况1、范围: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2、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就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3、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热量与水配合协调,热量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区南北热量状况不同,作物分布也有差别。如表所示。地区温度带≧10℃的积温作物南部暖温带(3400℃)36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中部中温带(600℃~3400℃)1000℃~3600℃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甜菜、亚麻北部寒温带(1600℃)1000℃春小麦、大豆4、地形:东北区的地形分布状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如表所示。地面结构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优势农业资源山环水绕山地西部大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三大林区之首北部小兴安岭东部长白山地沃野千里平原南部辽河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平原面积大,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北部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5、经济特征: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发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土地资源优势1.耕地面积扩大(1)数量较多(如表所示)项目数量(1995年)在全国及全区的地位总面积20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的1/5,占全区土地的16℅人均面积0.17公顷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每劳力担负面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2)分布:东北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2.土壤肥沃东北区大部分平原地区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黑土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匈、罗、乌、俄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其分布特征如表所示。类型分布区特征重要性黑土松嫩平原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西部有机质含量高(℅~℅),黑土层深厚(~),肥沃,生产能力较高黑土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黑钙土松嫩平原中部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三、森林资源优势东北广大的山区分布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东北区森林资源优势如表所示:优势具体表现全国最大的林区森林面积约5000万公顷,占全区面积的42℅,人均林地超过0.5公顷,为全国人均的8倍;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森林总蓄积量占全国的1/3,木材产量占全国的38.4℅(1885年)宜林地区广有大量宜林荒山、荒地和沼泽地森林树种丰富森林树种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主要林木有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混交林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林基地的建设)1、条件和成就2、需注意的问题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可以随意开发利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土地资源的开发还要注意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以及生产力能力很高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蓄洪防洪、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动物栖息地,又可提供大量的粮食、肉类、水产、药材与物质资源。湿地资源遭破坏,会带来水环境污染加剧、土壤沙化和盐碱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等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的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能靠垦殖湿地扩大耕地规模来实现,应该对现有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建设和有效保护,实施有利于保护湿地,改善农业生态条件的农业综合开发。四、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一)黑土的利用1、利用中出现的问题2、黑土的合理开发利用东北黑土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因此,黑土的合理利用主要在于水土保持和培肥土壤两方面,实验证明秸杆还田是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最有效最普遍的办法。(二)沼泽的保护1、分布状况: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低平原,沼泽广布。2、沼泽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雨水较多,集中在夏季;(3)气候寒凉,蒸发量小;(4)冻土发育,土壤中水分不易排干,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3、东北区沼泽的作用:东北区沼泽的环境效益与沼泽遭受破坏产生的负面影响4、东北区沼泽的保护三江平原开垦前,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沼泽荒原景观。目前,三江平原已拥有4600多万亩耕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三江平原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经出现环境恶化的现象,如气候变干,旱灾增多,水土流失加重,有些耕地还遭受不同程度的风蚀,珍稀动物减少。因此,现在的北大荒决定不再开垦荒地,还要因地制宜,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三、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1、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生产特点(1)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区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高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强,商品率高,商品粮多。(2)机械化水平较高2、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农作物及其分布状况作物分布区粮食作物细粮作物水稻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杂粮作物玉米分布普遍,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是我国的“玉米带”谷子分布普遍,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较大高粱松辽平原为主产区经济作物大豆平原地区最多,北部多于南部甜菜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三江平原亚麻黑龙江省产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附近3、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东北区的农业进行了大量投资,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新建了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农场耕地面积和技术装备均居全国各地农场的首位。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所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而且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国营农场密集、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粮食商品率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4、东北区商品粮基地的综合开发东北区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总结:搞好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和利用、治理和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求不能通过大幅度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来发展粮食生产,发挥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五、林业开发的现状与问题1、东北林区在我国林业中的地位(1)全国最大的林区:林地5000万公顷,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1/4上;人均林地超过0.5公顷,是全国人均林地的8倍,森林覆盖率36%,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木材蓄积量22.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2)全国最大的木材基地:木材产量约占全国的40%。2、东北林区生产概况东北林区的森林采伐和制材工业发达,其中森林采伐业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三大林区。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木材调出省。3、东北林区森林资源的分布林区自然条件及森林类型优势树种大兴安岭林区纬度高,气温低,只适宜耐寒树种生长,属寒温带针叶林兴安落叶松等小兴安岭林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于针阔混交林生长属温带针阔混交林红松、水曲柳长白山林区红松、紫椴除上述天然林区外,东北地区还有大面积的人工防护林,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这里是风沙干旱区,林木稀少,风沙危害较重,营造的防护林带已经成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4、东北林区林业开发中的问题(1)采育失调,资源破坏(2)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3)采伐以皆采为主,森林资源浪费严重5、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首要任务: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2)工作重心:要从目前的以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以营材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3)生产方针:保护、恢复、发展并重东北区虽然森林资源优势显著,但由于多年的过量采伐,导致可采林木资源锐减并濒临枯竭,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6、措施:(1)坚持合理采伐(2)积极营造人工林(3)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4)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5)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7、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1)东北林区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开发的原因①一些林场可采资源基本枯竭或濒临枯竭;②一些林区木材不能就地加工,经济效益很低,产品结构单一;③原木大量外运,造成运输紧张。(2)综合开发具体措施①挖掘森林工业发展潜力,发展多层次林产品深加工②发展动植物采集、养殖、栽培技术③发展果园业和柞蚕生产(3)安图县模式: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总结: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具体措施是针对林业生产中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如“坚持合理采伐”是针对“采育失调”提出来的;“积极营造人工林”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则是为了解决森林开发中的“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
本文标题: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鲁教版地理教案必修三42《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0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