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校园对话-共同体和谐的生活方式
校园对话:共同体和谐的生活方式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话”已经逐渐变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对话”在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的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有效手段和策略。从对话的意义上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找回自我,让每个人大胆地去探索,和周围的人对话,和书本对话,和自然界对话,并在对话中了解这个世界,在对话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作为师生共同生活的主场地——学校,“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的,生活意味着参与对话,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人的全部的生活参与到这一对话中,包括眼睛、嘴巴、双手、心灵、精神,甚至整个躯体行为。”美丽的校园对话则彰显出教育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师生生活的无限生命的活力。从学校制度、校园环境、课堂教学等,如果都以对话的形式组成实施,以对话的本质构建各种学习、生活平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将真正折射出和谐的光辉。在师生的精神世界中印刻着纯洁与宽容,自由与沟通,互助与分享,实现真正的和谐,而这种和谐正是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的人文文化价值取向。一、校园对话的主体是多元互动的多元主体间的对话,使校园生活过程不再单调和沉闷,而出现一种复合式的相互磨合的对话生活和对话意义。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管理者和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制度之间,师生与校园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对话的方式,都有着积极会话的意向以及产生的可能。例如:人与学校制度的对话,我们可以直面学校制度的本身,重新安排带人文化的软性特征,把制度转化为对话的重要资源,制订、形成、并实践它。又如:组建“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为主体的“对话性团体”。再如:校园独特的广播音乐,具有书香氛围的班级布置,学校自主开发的“礼仪教育”等课程文化,均潜移默化地参与师生精神世界的对话,生成对话的资源,最后转化为人内在的默会知识。事实上,“每一个对话者都是独特的个体,都以自身的才情与智慧,为对话提供某种特殊的看待问题的视角。”相互共生,和谐生成,而互为主体。二、校园对话的产生条件是充满实践性的交往弗莱雷认为,“真正的对话是一种实践,因此,对话即意味着对世界的改造”。真正通过充满实践的交往对话,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有意义。那需要怎样的实践性的交往?需具备哪些条件呢?作为最大主体的“人”在校园生活、社会社会、学科生活中则始终能和有必要以平等、友爱、谦虚、信任、充满希望、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等来观照自己的对话态度、对话方式、对话原则、对话情感,这才能进行彼此间真正的沟通。平等具有对话的可行性;友爱反映对话的融洽;谦虚使对话合理地展开;信任才能产生有价值的对话;希望使对话得以可持续发展;批判性思维使对话具有生产性、创造性、建设性。如果师生等主体之间缺乏了这些,那所谓的对话只是虚情假意的敷衍,毫无价值可言。校园对话需要如此和谐的心理氛围。三、校园对话具有“以人为本”的特征一切的对话都是促进人的发展,校园对话更是促进师生精神世界的成长。最为校园生活对话的主流是——老师和学生,课堂是师生共同探讨知识,发展自己的快乐之家,是在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从外在的语言、肢体,到内在的情感上的默契,和甚至飞越时空之限的交流、交往。师生之间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积极参与,全神投入,达到互惠。尤其是师生之间,“不仅是教师在发问,在启发学生,而且更多的是学生在发问,在探究,在沟通,互相启迪智慧,共同分享远见卓识。”不仅在课堂,在课外,在校园的任何角落,“以人为本”的校园对话,處處凸现一个人的“自我”的存在。就像当校园的桂花,我们去欣赏它们,赋予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于是桂花便成了有生命的“人”了。處處感受到“人文”的存在,校园便處處具有对话的“人”在。四、校园对话追求一种全方面进行沟通的人文情境从对话的意义上来说,对话除了探索我们的日常关系和交流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旨在从本质上的理解意识,理解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意识。管理者与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肯定存在着不同的生活观,关键是两者之间有没有去认识,并达成共识。首先是消除障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妨碍’沟通的的因素上去,同时,每个人也都全神贯注于正在沟通的内容上去,那么,(下接第12页)
本文标题:校园对话-共同体和谐的生活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4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