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教案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教案第一章森林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森林的概念、结构和特征1、森林的概念:森林是以林木为主体,具有一定的空间和密度,在林木之间、林木与各种生物(植物和动物)之间,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并能影响周围环境的森林植物群落。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森林的结构:森林中生长着多种植物,因长期适应森林环境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形态与习性方面都各有不同,一般可分为:林木、下木、幼苗幼树、地被物、层外之物。1)、林木:生长在林内的乔木树种的总称,林木是森林经营的主要对象。在混交林中占比重大的,数量多的成为优势树种;经济价值高的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树种,称为目的树种;相反的称为非目的树种。在林中由于自然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枯死的林木,称为枯立木。2)、下木:生长在林内的灌木和一些在当地条件下始终不能达到主林层的小乔木。下木虽然不是经营主要对象,但是,在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价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3)幼苗幼树:是指在林内或采伐迹地上更新起来的,将来能成长大树的乔木树种,一般规定:针叶树高30厘米以上,阔叶高1米以上,胸径不足8厘米的为幼树,达到木质化的苗木为幼苗。4)、地被物:分活地被物和死地被物。活地被物是生长在林内最下层覆盖在地表上的草本植物,苔藓、地衣,以及一些匍匐状或丛生小灌木的总称。死地被物是指地上的枯枝落叶层,是森林土壤腐殖质和肥力的来源。5)层外之物:在林内没有固定层次,生长在各层中的植物。藤本植物、寄生性植物、附生性植物。23、森林特征1)林层:即林相。是指林木在林内垂直分布所构成的层次。可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单层林:绝大部分林木树冠离地面的高度近于相等,形成一层分布的叫单层林;复层林:形成两层或两层以上分布的,叫复层林或多层林。划分林层的标准:主林层与次林层的平均树高相差15%以上或20%以上。2)林木组成:是指森林中的林木有哪些树种组成的。根据林内树种组成情况可分为纯林和混交林。有一种树木组成的森林为纯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木组成的森林成为混交林。一般按10分法计算。如4红3白2胡1曲。第二节林龄、龄组、起源和森林覆被率1、林龄:林分的平均年龄,是指森林发育的时间指标。可分为同龄林和异龄林。林分内所有林木年龄完全相同,这种林分称为同龄林。如林分内林木之间的年龄相差不超过一个龄级的称为相对同龄林。林木年龄相差一个龄级以上的森林,叫做异龄林。龄级用罗马数字Ⅰ、Ⅱ、Ⅲ…….来表示。不同的树种龄级期限的划分不同,主要决定于林木的生长速度。一般慢生树种20年为一个龄级,比较速生的树种或中生的树种10年为一个龄级,速生的或萌生阔叶树种5年为一个龄级。树种组划分为:5个组分别为:慢生针叶树种组、中生针叶树种组、慢生阔叶树种组、中生阔叶树种组、速生阔叶树种组。2、龄组:对林木生长发育时期的年龄分组。有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之分。幼龄林:指林分完全郁闭前的时期。中龄林:林冠郁闭后至林分成熟前的时期。近熟林:接近成熟的林分。介于中龄林和成熟林之间。3成熟林:林木在生物学及工艺方面都已进入成熟,直径生长已非常缓慢或基本停止。过熟林:自然稀疏已基本结束,林木生长停止,开始心腐,病虫害侵染,部分立木由于生理衰退而枯立腐朽,林分经济价值和有益效能开始不断下降。3、森林起源:是指森林是怎样发生的,即形成方式,一般是指森林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有种子发芽形成的森林,为实生林或乔木林,无性繁殖的林分,是由插条、伐根萌芽、萌蘖、压条形成的森林。1)原始森林:从来未经人工采伐和培育的天然森林。2)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或人工林经过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之后,未经人为的合理经营,而借助自然的力量恢复起来的一类森林。4、森林覆被率:有林地面积加国家级灌木林之和,与总面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大石头局总经营面积257527.7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38691.41公顷,国家级灌木林面积12公顷,森林覆被率为92.7%。第三节地类1、林业用地,包括:有林地(人工、天然)、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辅助生产林地,2、非林地2、森林类型森林分为: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1)、防护林:是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防护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2)、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3)、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4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林木。4)、薪炭林:是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5)、特种用途林:是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采伐。第四节林业法律法规1、《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1985年1月1日起施行。《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年1月29日国务院令第二百七十八号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1)、林权----林权证。国家所有的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个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发放证书,确认所有权或使用权。国务院可以授权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对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造册,发放证书。林权证的作用:林权证是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唯一法律凭证也是林地流转的重要法律依据。只有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等林种及其林地可以依法转包、转让、互换、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2)、森林经营。林木、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发生争议的解决。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发生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额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林地的权属有哪几种形式?一是国家所有,二是集体所有。5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有哪几种形式?林木所有权分为国有、集体、团体、个人四种。3)、占用林地分为三类。一是永久占地,二是临时占地,临时占用林地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并不得在临时占用的林地上修筑永久性建筑物;占用期满后,用地单位必须恢复林业生产条件。三是森林经营单位在所经营的林地范围内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林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修筑其他工程设施,需要将林地转为非林业建设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前款所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是指:(一)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二)贮存种子、苗木、木材的设施;(三)集材道、运材道;(四)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五)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的设施;(六)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基础设施。第二章林业发展方向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2015年4月1日起,实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建设东北生态屏障、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以此为标志,林业由采伐森林向保护培育森林转型,我局结束了长达63年的森林采伐历史。第五节、林业定位从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和需要出发,确定了林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坐标。1、维护生态安全,构建功能优化的生态格局。我省地处国家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等生态功能区基本架构的关6键节点,承担着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职责,在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修复和荒漠化治理,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进程中,林业承载着主力军的重大使命。2、管好生态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自然基础。林业负责的“保护、修复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陆地生态系统覆盖了我省近2/3的国土面积,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保护好存量资源,努力扩大资源增量,夯实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基础,充分发挥林业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的职能作用,既是林业履行职能、守土有责的具体体现,也是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建设美丽吉林的必然要求。3、修复自然生态,提升发展承载能力。我省生态系统类型属于典型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湿地更是地球之“肾”,林业承担着保护、修复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职责,对于全面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现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并针对一些特殊的生态区位、特殊的生态需求,实施重点生态修复工程,使自然系统整体功能得到尽快恢复和增长。4、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林业是规模最大的循环产业,潜力巨大的低碳产业,特别是林业绿色资源富集,是孕育特色种植养殖、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产业的母体产业。充分发挥林业在推动绿色、循环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经济调整优化、实现整体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壮大林业产业规模、提升林业产业素质、增加绿色经济总量,为推动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提供环境资源支撑,林业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强大的吸纳就业、增收富民能力。5、繁荣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是提升软实力、增强综合力的重要基础,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是长白山文化,长白山文化的内7核是森林文化,具有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的先天基因,林业是传承弘扬特色生态文化的主体力量,承担着建设人文林业重要职责,必须在培育繁荣生态文化、打造生态文明核心价值体系进程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第六节、为什么停伐简言之,两个原因。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二是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狩猎文明到农耕文明,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演进过程------过去和未来。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进入工业文明后,伴随着社会的巨大进步,出现了生活过度消费、资源过度消耗、污染过度排放的现象。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全球环境污染危机、全球能源资源危机、极端异常气候变化带来的人类发展倒退、全球生态危机等多重困境。人类未来的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显示:在过去50年中,人类改变生态系统的速度和规模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一时期的同一时段,其结果导致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丧失,而且其中大部分是不可逆转的。要逆转生态系统服务退化的趋势,又要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就必须在政策、机构和实践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中国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付出了较高的生态代价。当前,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生态方面。生态差距是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的差距,生态资本是中国最稀缺的资本,生态危机是中国最突出的危机,生态问题依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产品已成为当今社会最短缺的产品之一。在严峻的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的“挑战”之下,痛定思痛,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经济、轻生态,重近利、轻远谋等经济政策方面的问题,在学习西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中国进入生态文明的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设计过程中,生态文明从“无位”到“有位”,从“副位”到“主位”。从无目标到有目标,从一般目标到核心目标,最终成为贯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的核心支柱。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林业要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是
本文标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03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