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浅谈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权力腐败的产生及其遏制
1浅谈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权力腐败的产生及其遏制【摘要】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权力腐败比较严重。其产生根源主要有权力难以监控、现行薪酬制度不能满足公职人员经济利益和心理需求、社会价值观念发生畸变、掌权者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特殊利益集团等。我国遏制公共权力腐败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用法规明确各种公共权力的使用条件、方式和责任、建立平时工作年终述职网上全面公开制度、完善公共权力控制制度、建立与岗位重要性相对称的薪酬制度和惩戒制度、依法严惩公共权力腐败分子、完善现行监督制度、特别强化新闻舆论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树立崇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社会风气等。【关键词】权力;腐败;现代化;公职人员;制度1956年“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开始转变经济体制,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公共权力腐败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且有蔓延之势。这应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和高度的关注。一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权力腐败的发展势头及危害(一)涵义21.概念所谓公共权力腐败,也叫权力腐败,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为了谋取私利,违反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程序,滥用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公共权力,进行贪污贿赂、渎职舞弊、贪赃枉法等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权力腐败是各种腐败的根源与核心,是权力商品化的结果。其表现主要是通过追求法律和制度以外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殊待遇来满足个人的私欲。2.表现形式(1)化公为私。如贪污、挪用公款、公车私用、公款私报、公款吃喝、公款私游等。(2)以权易利。即公职人员在法定许可的条件下,为管理相对人尽职责但同时收受其“意思”的行为;或者是法定条件不许可但为管理相对人非法批准从而收受其“意思”的行为。(3)公权放弃。即渎职失职行为。所有这三个方面,归纳起来就是由于利益的驱使,使掌握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把国家和人民赋予自己的公共权力变成交易谋利的工具,因而不是专注于公权如何合理运用,而是专注于公权行使后自己能得到多少利益,从而间接地妨碍了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二)发展势头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社会就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开始了真正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也随之变动,大量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公共权力腐败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而且呈现出不断滋长蔓延乃至愈演愈烈的发展势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腐败人员在层级和数量上均呈上升趋势自1978年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因牵涉腐败和其他经济犯罪而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超过300万人,受到法律制裁的公职人员超过40万人。这一方面反3映出转型期中国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涉足腐败的公职人员在层级和数量上都在上升的事实。可以说,在公职人员中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腐败,更为严重的是腐败现象已经从基层干部蔓延到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从经济管理部门蔓延到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以及军队、武警等政权的要害部门,腐败现象这种发展势头令人担忧。2.腐败案件增长势头有增无减综合中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部门的分析,腐败案件保持增长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腐败案件总体数量增长速度惊人。被查处的贪污贿赂等腐败案件平均每年以22%的速度增长,甚至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已进入了公共权力腐败的高发期和多发期。第二,大案要案呈上升趋势,违法违纪金额在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特大案件不断增加。第三,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涉足腐败案件的比例增大。第四,法人犯罪、集团性违法违纪案件上升,窝案串案增多。第五,顶风作案问题突出。3.各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行业性、部门性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官方行为。它是一些地方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垄断性权力和资源进行创收以改善内部职工福利待遇的行为,它实际上是在行政行为掩护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济行为。这种行业性不正之风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涉足其中的行业、部门愈来愈多,它已经从公共服务行业公用事业部门扩散到党政实权部门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部门;二是将履行本部门职能和行使自身权力的行政或司法行为同为本单位创收的经济行为通过各种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权吃权的局面。4.腐化堕落的干部数量在增加对外开放以来,受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一些干部道德堕落,生活腐化,嫖娼养情妇,参与甚至组织赌博,勾结利用黑社会恶势力为非作歹,被群众称为五毒俱全的干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五毒俱全的干部数量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呈上升趋势。4(三)严重危害1.微观方面(1)“官本位”成为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的主流。公共权力的腐败会促使权力逐步被私有化、商品化、资本化。在这种情势下,掌权者为攫取更多的物质利益而拼命地积攒权力,尽量使自己的官职越来越高;在野者则视入仕为官是发家致富的捷径,挖空心思,投机钻营,为谋一官半职,不惜一切代价。“官本位”自然就成为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主流。(2)引起社会资源的浪费。公共权力的腐败会促使人们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不是通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增加利润,而是把大量的人、财、物力用于争取政府的种种优惠上,这些活动都耗费了大量稀缺的社会资源,降低了全社会的经济福利。(3)引发国家机关的低效率倾向。公共权力的腐败会促使公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不是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而是随便拖延办事,以迫给企业和个人向他们主动进贡。同时刺激他们努力多设关卡,从而得到企业或个人送给他们的更多的疏通成本。这些都给社会带来无形的效率损失。2.宏观方面邓小平同志很早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当前,公共权力腐败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精神文化等方面:(1)在政治上,公共权力腐败破坏国家的政治稳定,破坏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腐败扭曲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威,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进而导致人们对政府的法律、制度、政策的权威性、公平性、公正性失去信心,产生逆反心理,最后成为政治局势不稳定和社会动乱的诱因。(2)在经济上,腐败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最后导致国家对经济管理的失控。5(3)在精神文化上,腐败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党性修养、道德约束、纪律观念受到破坏,使公职人员玩物丧志、不求上进、道德沦丧、思想滑坡,使人民群众萌发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最后导致整个社会风气恶化、道德水准下降。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权力腐败的产生根源(一)权力难以监控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爱滥用权力,直到有限制的地方为止,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在我国现阶段,国家对公职人员使用权力进行的监控非常薄弱,对领导干部使用权力进行的监控更是形同虚设。1.自上而下的干部选任制度造成掌权者只要应付好上级即可我国目前实行的领导干部由上级提名推荐任命的、旨在强化上级对下级领导和控制的领导体制,造成国家公职人员首先在搞好与上级的关系方面做大量“工作”,主要精力放在和上级领导联络感情和找关系找靠山上,而不是放在如何管理好本地方和本部门工作上,自己使用权力主要接受上级的监督和控制。而目前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听汇报,在下级陪同下检查工作,这种方式很难了解全部真实情况,一些地方甚至还弄虚作假欺骗上级部门。尽管群众知道真实情况,但因无权决定领导干部升降去留,从而形成“有权者不知情,知情者没有权”的局面。2.监督机关的工作受同级党委领导削弱了其监督力度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各级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都接受各级党委的领导。虽然依据宪法,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同级政府、法院、检察院由其产生,受其监督。但在实践中,公检法工作是由党委政法委直接领导的,许多重大问题是由党委政法委作出,许多行政决策是由党政领导共同作出并由党政机关联合发文。对党政领导个人使用权力然后以党委政法委名义联合发文做出的这些决策,人大无权过问,而要通过人事任免权和罢免权来追究责6任又困难重重;至于公检法、纪检、监察等监督机关,由于其隶属于同级党委或政府,人财物受同级党委或政府控制,工作上受同级党委或政府领导,因而其监督力度十分有限,监督职能流于形式。3.过分强调一把手的权力和责任增大权力监控的难度在单位过分强化调一把手的权力,加强请示报告制度,加强一把手对一般工作人员的监督和控制,是会减少后者从事腐败的可能性,但随着权力进一步向一把手集中,对一把手个人使用权力进行监控的难度却越来越大。因为此时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本单位具体办事人员参与权力运作的机会就减少,对一把手的天然的工作制约也就相应的减少,来自单位内部的监督都趋于消亡,外部监督更是无从实现,因而对一把手使用权力的监控也就难度越大。4.新闻媒体受党政机关领导其监督功能受限首先,在我国,新闻媒体隶属于党政机关,对主管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不能行使舆论监督权,只是上级对下级实施监督的一种工具。其次,新闻舆论监督常受到地域限制。一些地方为逃避新闻舆论监督,常常对本地以外的新闻记者进行的批评性报道的采访活动作出种种限制规定,以防捅娄子和添乱子。再次,新闻媒体进行腐败案件的报道事先要经过反腐败机关的审查批准,不能自行开展调查性报道和进行曝光。新闻舆论应有监督作用减弱。5.群众监督力量微弱(1)各级领导干部声誉如何、政绩如何,人民群众最清楚了解。尽管现在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求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但群众的意见要经有关部门过滤筛选,原汁原味少,群众意见的真实性打了折扣。而且在群众意见与领导意见相左时,经常是按领导的意见办理。(2)由于单位群众的去留升降的决定权掌握在单位领导手中,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单位领导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如何给单位领导一个好的印象,因而平时他们会努力去讨好领导,而不会轻易去监督领导的所作所为,更不会为此去斗争。(二)现行薪酬制度不能满足公职人员经济利益和心理需求71.国家不允许公务人员经商或从事营利性兼职导致其经济地位相对下降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原有的利益格局被逐渐打破,许多具有独立经济地位的利益主体开始形成,如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这一部分人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使其收入迅速增长。而国家机关公务人员的薪酬却增长的很慢。同时,由于公职的特殊性,国家不允许公务人员经商或从事营利性兼职,这就使得他们几乎没有合法的途径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增加经济收入,几乎没有合法的途径自己克服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这样,面对琳琅满目的高档商品,面对舒适的生活,国家公务人员明显感到经济地位却相对下降了,明显感到贫困和拮据。在这种现实生活与心理状态下,强烈的失落感、不公平感和相对的剥夺感在干部阶层中广泛产生,国家公务人员对物质利益的渴求必然日益强化。对他们来说,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收取”一些费用,乃是一种自发的非正规“自我补偿”行为;尤其是面对那些靠政策优惠或政策漏洞、“不三不四发大财”的服务对象,简直就有一些“讨回公道”的含义。这样各种原本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被行为人自己在心理上赋予了某种合理性和正义性,成为在非常时期“堤内损失堤外补”、“以不合理对抗不合理”的越轨行为的心理依据。2.国家无力及时增加公职人员的薪俸导致其工作心理不平衡在我国,公职人员从事的是一项需要较高智力,负有重要社会责任的管理工作。国家公职人员获得公职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与训练,因而他们所受的教育、所具备的能力属于较高的阶层,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公正的社会物质利益分配原则,他们的
本文标题:浅谈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公共权力腐败的产生及其遏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5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