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浅谈礼貌原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文化教育浅谈礼貌原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唐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70)摘要:礼貌原则是每个社会和个体所广泛使用的交际手段,但是不同的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所衍生的礼貌原则的内涵、方略及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书哪里进行。简要回顾了中外学者对礼貌原则的研究过程,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比较中西方礼貌的差异,揭示出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在本质上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出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没有获得文化认同。因而文化认同原则是促使跨文化交际成功的语用原则。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认同原则概述礼貌是各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规约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约束作用,因而礼貌原则受到各个文化的重视。但不同文化所衍生的礼貌原则其来源,内涵,方略等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常常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对礼貌原则的阐述自古有之,在总结中外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比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在来源,概念,内涵,策略,准则等方面的差异。1中外学者关于礼貌问题的语用研究中国最早对礼貌的研究始于对“面子”的研究。“面子”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概念,后由中国语言学家介绍到西方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美国学者ErvingGoffman曾经从戏剧的角度,将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他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交际中的重要因素”。1978年,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发表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的文章,对礼貌、面子等问题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探讨,将面子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奴隶制度下的秩序。孔子认为,只有在“礼”制下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礼”,的观念在当时对维护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逐渐的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现代的礼貌虽然不再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法则,而是作为不分差别的行为规范,但是作为现代社会行为规范的“礼貌”仍是“礼”影响下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礼”的一种衍生和扩展。中国社会的“礼”在西方是不存在的。在西方基督教和古代哲学的影响下,西方人非常重视用语言来体现个体,其礼貌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2.2礼貌策略的差异。在许多场合下,对于同一情景,东西方人所采用的礼貌策略也不相同。贾玉新在《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有如下总结:在中国社会,人们在打扰别人时常采用“指示性”语言行为以示礼貌。如在汉语中,人们常用“请问”、、驾”等“指示性”语言来问路,而在类似情景中,西方人惯用类似“Excuseme”的“抱歉”性言语行为表示礼貌,以尽量减少对别人的损失。另外,在致谢语方面,东西方人采用的策略也不相同,西方人说“谢谢”比东方人普遍的多。陈建民在《现代汉语礼俗词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一书中列举了以下三种情形一般不需要致谢:第一,夫妻或亲属之间不用象在西方是罕见的。汉文化中,传统称呼对别人讲究“敬”,对自己要“谦”,平辈之间也要互敬互爱。例如,儿女对父亲称为“爸爸”,表示尊敬的时候称“敬爱/亲爱的爸爸”,向第三者介绍时称“方父”等。很难想象在中国人们像美国人那样直呼其父母长辈的名字。2.5礼貌话题选择的差异。东西方人对礼貌话题的选择也不尽相同,譬如,隐私在西方受到很高的重视,往往在东方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行为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是侵犯了一个人的隐私。对他人表示关心和热情对中国人来言是礼貌的行为,人们初次见面也会互相询问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等,但对西方人来说,这无异于侵犯他们的隐私,更谈不上礼貌了。3结语总之,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交际手段。不同的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同时也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等。若不能充分认识这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没有取得文化的认同,很容易产生误会。只有人们充分认识了礼貌及礼貌原则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差异,在文化认同的语用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尽可能的减少语用失误,以达到更好更和谐的交际效果。面子并把礼貌策略分为四个:直接性策略(record“谢谢”,越亲近的人越不讲客套,这是我们的文化参考文献strategy),正面礼貌策略(positivepolitenessstrategy),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politenessstrategy)、间接性策略(implicatingrecordstrategy)和间接性放弃实施威胁面子行为策略(refrainingfromtheact)。英国著名学家Leech对礼貌和面子问题进行了重新的归纳和分类,提出了六条礼貌原则:策略准则传统,否则,会认为装腔作势,甚至可能是关系紧张的表现。第二,受到表扬或赞美时,一般不说“谢谢”,以免给人不谦虚的感觉,因为用“谢谢”等于默认别人对自己的赞美。第三,属于工作职责范围,即公对公,只要不涉及个人情意,即使别人替自己办事也无须致谢,然而以上三种情形对西方人来说都是理[1]Gu,Yueguo.“PolitenessPhenomenainModernChinese”JournalofPragmatics.134(1990):33-35.[2]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NewYork:Longman,1983.[3]Levinson,S.C.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UP,1983.(Tact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maxim)、赞扬准所当然要致谢的。2.3对礼貌准则的选择差异。[4]Thomas.J.MeaninginInteractiontoPragmat-则(Approbationmaxim)、谦虚准则(Modestymax-im)、赞同准则(Agreement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随着语用学的引入,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顾曰国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以汉文化为背景,归纳出了著名的五个礼貌准则“自卑与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脸”“面子”与求同准则、“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五个准则相互渗透,互为制约,其中贬己尊人是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色。L.R.Mao在比较了英汉两种文Leech所总结的礼貌准则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在东西方文化中普遍适用,但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对礼貌准则的选择也会因文化而异。对西方来讲“策,略准则”是人们交际时最常用的准则。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西方社会来说,个人利益、个人权利、隐私等等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人们之间,哪怕是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实施“指示性”言语行为时,人们必须遵循“策略准则”以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然而从中国的传统来看,人们的行为是受社会期望所制约的。正所谓“上下ics.NewYork:Longman,1995.Scollon.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Oxford:Blackwell,1995.[5]高航.礼貌现象研究与评价[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2):66-69.[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93-195.[7]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25-227.[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化差异后,指出:东西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有义”、、、、社,2000:240-241.社会同一性(idealsocialidentity);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性(idealindividualau-tonomy),这正是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的本质特征。2礼貌原则在中西方的文化中的差异2.1“礼貌”来源的不同。在中国“礼貌”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有礼的样子”。现代的“礼貌”来源于古代语的“礼”。“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礼》、《礼仪》、《礼记》总称“三礼”,是先秦以前的典章制度的精华。伟大思想家孔子提倡要重修“礼”制,这个“礼”不是指礼貌,而是指外有别”。因此,人们在实施“指示”行为时,通常无需“委婉”、、,只要直接指示(一般惯用祈使句)即可。2.4礼貌行为的分布差异。在礼貌行为的分布中最能体现“礼貌”行为是对人们的“称呼”。中国社会的称呼系统远比西方复杂,中国较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这表现出一种权势倾向,而西方倾向于对等式,充分的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种平等社会关系的标志。中国人习惯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来称呼家人、亲属(如大哥,二姐,大妈)甚至用其来称呼朋友和陌生人,而这种现-231-[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3-71.[10]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89-293.[11]梅德明.现代语言学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65-67.[12]徐盛桓.礼貌原则新拟[J].黑龙江大学学报,1992,(2):1-7.[13]玲麟.礼貌原则的文化透视与对比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5,(3):50-52.
本文标题:浅谈礼貌原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7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