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有丝分裂遗传因子发现
1有丝分裂、遗传因子发现1.现有高茎(T)无芒(B)小麦与矮茎无芒小麦杂交,其后代中高茎无芒:高茎有芒:矮茎无芒:矮茎有芒为3:1:3: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TtBb和ttBbB.TtBb和TtbbC.TtBB和ttBbD.TtBb和ttBB2.现有AaBb与aaBb个体杂交(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其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全部子代中个体的比例为()A.1/8B.1/4C.1/3D.1/23.已知水稻高秆(T)对矮秆(t)为显性,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将一株表现型为高秆、抗病的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株表现型相同的植株,所得后代表现型是高秆:矮秆=3:1,抗病:感病=3:1。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以上后代群体的表现型有4种B.以上后代群体的基因型有9种C.以上两株亲本可以分别通过不同杂交组合获得D.以上两株表现型相同的亲本,基因型不相同4.能够产生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六种基因型的杂交组合是()A.YYRR×yyrrB.YyRr×yyRrC.YyRr×yyrrD.YyRr×Yyrr二、填空题13.下图中,A与B表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从开始到结束;(2)A中cd段表示细胞分裂进入期,染色体变化的主要是;细胞核内DNA含量加倍发生在段,纺锤体出现在段,最易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时期是段;(3)B相当于A中段,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染色体条;B表示细胞的分裂,判断的依据是;(4)B细胞在A中bc和cd段的时期中含有的DNA量之比为,染色单体数目分别是和条。14.下图是植物细胞在显微镜下的有丝分裂图像,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根据在细胞周期中的发生顺序,将其序号排列起来;2(2)细胞③处于期,作出该判断的依据是;(3)细胞①中能被龙胆紫溶液染成紫色的物质是,④中能被染成深色的是,二者形态不同,但均能被龙胆紫染成深色,是因为它们主要由构成;(4)细胞②中央的板状结构叫,该结构的形成与(细胞器)有关;(5)细胞⑤中,移向两极的两组染色体相比,其完全相同;(6)从分子水平看,间期细胞的主要变化是;(7)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是在期,这时期的每一个染色体包括;(8)观察和计数染色体最佳时期是期,着丝点分裂是在期,染色体加倍发生在期。15.番茄中红果、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D控制显性性状,d控制隐性性状,如下图所示,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1)红果、黄果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2)F1红果的基因型是_______,F2红果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P的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___________。(4)F1黄果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是___________,基因型是__________。16.某地开发培育出一种水果,其果皮有紫色的,也有绿色的,果肉有甜的,也有酸的。为了鉴别有关性状的显隐性,用紫色酸果植株分别和绿色甜果植株a、b进行杂交,让一绿色酸果品种自交,结果如下表。请回答:组合序号杂交组合类型F2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一紫酸×绿甜a紫色酸果210绿色酸果208二紫酸×绿甜b紫色酸果0绿色酸果280三绿酸×绿酸其他果765紫色甜果52(1)两对相对性状中,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最可靠的是第_____组。(2)如果用C、c和D、d分别代表该水果的果色和果味的基因,则亲本中紫色酸果、绿色甜果a和绿色甜果b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出上述判断所运用的遗传定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丝分裂、遗传因子发现参考答案1-4BBDB13(l)ej(2)有丝后末(3)动物be或gh4(4)间后末前14(1)143562;(2)细胞③处于中期,依据是:与5相比染色体的行为不同,5图中表示的是染色体分离到两端,那就是细胞分裂的后期,则观看3图中的染色体,更像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汇聚到细胞中央的片段图,故把3放在5的前面进行排序;(3染色质;④中能被染成深色的是染色体;因为它们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4)细胞板;高尔基体;(5)其形态大小完全相同;(6)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7)前期;两条姐妹染色单体;(8)中期;后期;后期15.(1)红果(2)Dd;1DD:2Dd(3)测交(4)黄果;dd16.(1)绿色果皮、酸果;三(2)ccDD;Ccdd;CCdd(3)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本文标题:有丝分裂遗传因子发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9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