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1课题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2、技能领域: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3、情感领域: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重点物质分类的方法。难点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板书设计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一、物质的分类方法(一)引入新课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二)新课教学1、物质分类的方法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1)按颜色分类白色:氯化钠、氧化镁无色:硫酸、氧气、醋酸黄绿色:氯气紫黑色:高锰酸钾(2)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液态:硫酸、醋酸气态:氧气、氯气2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讲授:物质的分类*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课题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课型新课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2、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3、情感领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重点物质分类。难点物质分类。3(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能否用实验方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制订表格。未知物质的特性1234567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性加热熔化……分别如表格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再与这7种物质的性质一一对照,以作确定。2、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除了观察、水溶性之处,还可以进行如下实验:加热后是否熔化?加热是否变色?用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方法4(二)新课教学1、常见的物质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2、区别金属与非金属观察:如图2-7所示,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思考有何不同?并填于表格中。小结: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金属非金属金属光泽,大都银白有多种颜色具有延展性没有延展性可锻不具有可锻性硬度通常较大硬度不一致是良好的导电体一般不可以导电是良好的导热体导热性能差密度高密度低熔点高熔点低提问: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考虑采用上述金属的特征。金属的特性与用途:人们通常根据金属的一般属性和每种的独特性质,来选择使用金属。(三)教学反思5课题2.2物质转化的规律课型新授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2、技能领域: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重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板书设计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一、非金属与其化合物的转化1、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2、非金属氧化物+水→酸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2、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3、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6(一)引入新课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二)新课教学1、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演示1:硫的可燃性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演示2:对比实验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根据现象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非金属氧化物+水→酸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P→P2O5→H3PO42、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练习: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Fe+O2――Cu+O2――Mg+O2――小结: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演示3:铁粉和硫磺的实验①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②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③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演示4:生石灰与水的反应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小结: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7课题2.2物质转化的规律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2、技能领域: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重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学准备硫磺,氧气,二氧化碳,铁粉,蒸馏水,试管,烧杯,燃烧匙,火柴等。板书设计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教学反思8(一)引入新课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二)新课教学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演示1:碳与氧化铜的反应*观察现象?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CuO――*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C+CO2――CO+CuO――*铁的冶炼(介绍)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2、实验的现象如何?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演示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1、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2、加热前用湿润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3、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演示3:氢气的性质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2、爆炸试验――说明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观察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H2+CuO――小结: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三)布置作业1、课本P53第二题。2、作业本第2节第二部分。9课题2.2物质转化的规律课型新授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2、技能领域: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3、情感领域: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重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幻灯,、挂图板书设计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一、两条纵线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二、四条横线三、四条斜线四、两条折线教学反思教学过程10(一)引入新课观看视频片段,思考所发生的化学变化。CO2+CaCO3+H2O――Ca(HCO3)2――演示:蛋壳的变化1、将生鸡蛋投入稀盐酸中,观察有何现象?2、2分钟后取出,洗净后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3、10分钟后取出,洗净,又有什么变化?解释原因。(二)新课教学根据图2-17,小结物质转化的规律。1、两条纵线: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碱+盐→新碱+新盐(各举例)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水→酸*酸+盐→新酸+新盐(各举例)2、四条横线:*金属+非金属→盐*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碱+酸→盐+水*盐+盐→新盐+新盐3、四条斜线:*金属氧化物+酸→盐+水*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碱+盐→新碱+新盐*酸+盐→新酸+新盐4、两条折线:*金属+酸→盐+氢气*金属+盐→金属+盐讨论:试设计制备ZnSO4的4种方法。(三)布置作业1、课本P53第三、四题。2、作业本第2节第三部分。11课题2.2物质转化的规律课型实验课时第4课时课题2.3常见的材料课型新课课时第1课时12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学习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2、技能领域: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3、情感领域: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重点钢铁的锈鉵与防锈难点钢铁的锈鉵与防锈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准备三支大试管、生石灰、蒸馏水、三枚铁钉板书设计第3节常见和材料一、金属材料1、合金2、金属锈蚀和防锈教学反思教学过程13(一)引入新课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三大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二)新课教学1、金属材料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由何种金属材料制成的?强调:但在通常所用的金属材料中,很多都是由合金制成的。合金:是由2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也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下面通过实验来比较合金与纯金属有何不同?演示实验:铅、锡、铅锡合金性质比较(1)观察它们的外观;(2)导电性实验;(3)压力实验;(4)熔化试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⑴合金的性质与纯金属相比,你觉得有哪些改变?哪一类更广泛?⑵举例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铁的合金――钢钢:质坚硬,有弹性和延展性,机械性能好,可煅轧、压延、可铸造。可以分为两大类:碳素钢和合金钢。碳素钢:根据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合金钢:根据所加的合金元素分。如不锈钢(含铬、镍元素)、锰钢、硅钢、钨钢等。介绍钢的用途,同时也可简单介绍铁的另两种合金:生铁和熟铁。(三)布置作业1、课本P63练习第一题。2、作业本上第3节第一部分。14课题2.3常见的材料课型实验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认识金属的锈蚀的因素。2、技能领域:通过钢铁锈鉵和防锈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3、情感领域: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重点金属的锈蚀的因素难点金属的锈蚀的因素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教学准备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板书设计第3节常见和材料二、金属锈蚀的因素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三、防锈的措施1、保护膜法2、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教学反思教学过程15(一)引入新课金属露置于空气中易生锈,每年全世界因锈锈蚀而损失的钢铁材料占年产量的1/4。金属为什么会生锈呢?它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二)新课教学探究实验:探索铁生锈的条件?1、提出问题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提供器材: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3、画出实验装置图4、得出的结论5、评价提示: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索决定的因素有哪些。介绍:若用一块纯铁片来进行上述实验,反而不宜发生锈蚀现象。小结:铁生锈,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金属的
本文标题: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0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