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期末考试—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11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题目: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姓名:学号: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应该增加知识储备,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发展创新网络,保持创新体系各组织系统的协调。本文指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撑重点和具有系统性、网络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在思维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教育创新等国家创新体系的初步探索。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人才创新;中国特色0引言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均不断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以此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主要手段。中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以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在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目前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不是单纯的从创新客体向创新主体的转变,而是从整体上考察创新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1]。1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联系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沟通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整合科学知识生产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因此决定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政府、企业、大学与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的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使创新体系各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创新的“合力”。我国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主要体现为,在国家层次上推动持续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组织与制度。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的概念,主要包含了科学发现和创造、技术发明和商业价值实现的一系列活动,即科学创新、技术创新[2]。2建设支撑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3]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必须在大幅度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产学研多种形式结合的新机制。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加强社会公益科研体系建设。发展研究型大学。努力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军民科技的紧密结合,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形成全国优秀科技力量服务国防科技创新、国防科技成果迅速向民用转化的良好格局。此外,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还包括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3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1)系统性。国家创新体系首先强调的系统观念,它不仅涉及到教育科研部门,也涉及到企业、中介服务等许多部门,不仅是市场行为而且是政府行为,是一个真正的科研经济一体化的社会体系。创新的成效以及成败不单单取决于创新相关要素的某方面或某一环节,而是诸种因素综合集成、共同作用的结果,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有效地运行,任何一个部分的薄弱都将影响整体效果。(2)网络性。MS从本质上讲它是在一个国家之内由知识与人力资本的使用者、生产者及转移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创新活动推动网络,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及其在创新过程参与者之间的循环流转与应用,强调各行为主体间的相互关联、协同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创新等各个创新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连贯畅通。(3)多样性。一方面,从内部来讲是指组成要素多、主体多、环节多、内容多。另一方面,从表现来看,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传播、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各主体要素的作用、它们之间的配合、MS的结构、模式、特点、效率也各不相同,从而构成了不同特色的各种各样的国家创新体系[4]。(4)动态性。创新就是由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把这些看成一个整体就称作NIS创新体系就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形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彼此之间互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5)开放性。一方面,在NIS内部各创新主体、各组成要素之间都是开放的,只有技术知识和信息在企业和机构间的流动畅通无阻,才能把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也才能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形成充分反馈、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国际舞台为背景的自组织系统,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就是全球竞技场上的一个团队。政府必须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政策,建立开放的格局,才能保证畅通物质、资金、知识流动渠道,消除各种交流障碍,不断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4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1)思维创新。这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其内涵实质体现在:思想解放、破旧立新,克服“感性思维”、“直线思维”、“惯性思维”、“平面思维”、“固定思维”、“陈旧思维”、“传统思维”等带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四个新”(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之首,就是思维创新。(2)理论创新。从宏观战略和实践指导意义上讲,理论创新比其它创新更为基础和重要。一些研究欧盟开发总体规划的权威人士和专家认为:科学思想转变是对人类有用、有益的思想过程,这是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缩小落后差距的最紧迫的挑战[5]。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创新理论为新世纪治党治国战略提供了方略大策和理论依据。这就是创新理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佐证。(3)技术创新。承认差距、树立信心、找出对策、创出新路,这是我国科技创新迎头赶超国际水准的有效实施途径。正如江泽民所指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大家要充分估量新的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更要珍惜它带来的难得机遇。尽管我们在科技上同世界的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毕竟我们具备了实现科技和发展的基础能力。”[6](4)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江泽民指出:“从根本上讲,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要靠体制来保证”。“要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通过改革,建立起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7]可见,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其它创新的重要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支撑点。因此,这种各方面的体制创新能提高各种创新要素的功能和效率,促进其相互创新的联系性和互动性的良性循环。(5)知识创新和人才教育创新。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是一种特殊的“稀缺资源”。当今时代,已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创新是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动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中,更具有战略性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意义。任何创新的主体都是“以人为本”。因此,人才创新和教育创新是一切创新的灵魂。这才是科教兴国的根本战略指导思想和国家创新体系最本质、最关键的环节。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是经济全球化,首先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一体化,没有跨国型的创新人才和创新知识,经济全球化就断了通路之“桥”和顶梁之“柱”。因此,经济全球化不仅包括有形商品和资本融通,而且更重要还包括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源等无形“稀缺”资源的融通。中国人并不缺乏聪明智慧和创新精神,主要是缺乏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5结语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8]。国家创新体系已经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指导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并步入引领世界的“创新经济体”之列的目标。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是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是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是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参考文献:[1]谢富纪.创新型国家的演化模式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J].上海管理科学,2009(10):85-89.[2]辜胜阻,洪群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思考[J].经济管理,2008(19-20):1-6.[3]王永霞.重点建设支撑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J].2006.2[4]胡筱舟.国家创新体系:渊源、内容和政府的使命[J].科学管理研究,2000,(4):4-6[5]金吾伦.《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8月23日).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7]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在全国技术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5月26日).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8]盛四辈,宋伟,翁磊.系统论视角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4):43-49.
本文标题:期末考试—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2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