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本科导师制下科研团队的创新文化建设
本科导师制下科研团队的创新文化建设陈彦,杨智坚,马文娟,朱笑,邹君惠,于博*(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省广州市工业大道中253号邮编:510280)[摘要]目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首要任务之一,而高校学生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高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团队的因材施教,团队的构建离不开拔尖人才的各尽所长。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产生无不需要创新人才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优良的团队文化来推动。本文旨在阐述以“各尽所长、培养个体、迈向国际”作为核心的团队文化的构建,并针对目前本科生科研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关键词]创新人才;文化构建;团队创造力;团队绩效AbstractNowadays,asoneofnationalpriority,humancapacitybuildingincollegecannotlivewithouttheindividualizedmethodofinstruction,whichcanbringouttheirbestintheteam.ThroughoutthehistoryofTechnologyDevelopment,jointeffortsoftalentsareneededinanyscientificachievementsaswellastheexcellentteamculture.Thisarticlewouldhaveabriefoverviewinhowtobuildanexcellentteamcultureinaninnovativeresearchteam.Togivesomeadvicefortheculturalbuildingofacollegeresearchteam,weattempttocombinethreeprinciplestogethertoclaimoutourteamculture:Useindividualadvantages,teachinaccordanceofaptitudeandascendtheinternationalstage.[Keywords]humancapacitybuilding;teamculture;teamcreativity;teamcontribution纵观世界的发展历程,科学技术决定社会地位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大学教育是人才教育的核心之一。其中,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名师、实验室、科研、学术氛围被认为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1】。就目前看来,国内高等教育的模式还比较单一,教育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培养模式一元化。在这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目前教育体制下所产生的创新性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拔尖人才的培养,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2】,一种卓越的团队文化能够给予这些问题以解决方案,因为团队文化有导向性、凝聚力和激励作用。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科研团队的建设核心放在团队创新文化建设。一、创新型人才的本质和特征创新型人才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虽有不同,但都拥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劳动者的特质。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新论》中就什么是创新型人才进行了论述。总结起来就是四个方面:独立性,探索性,敏锐性,专注性。所谓独立性,就是创新性人才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以及独立的人格。独立性是创新的前提。要时刻保持个体思维、观点的独立性,在自由的思想空间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性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品质,是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勇于提出质疑,做出假设,时刻保持好奇心,探求科研动态,发现潜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在具有探索精神的指引下,敏锐的思维及洞察力是拔尖创新性人才的独特能力。科研创造需要敏锐的思维作导向,科技革新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突破点,直击科学的巅峰。在拥有了独立的思维,探索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后,还需要专注的精神做支柱,贯穿科研创新全程。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难有一颗专注的心专注于科研,因此就要求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专注于科研的精神,才能去伪存真,踏实求真,求高,求新。二、科研团队的创新文化构建20世纪前,科研还是以个人为研究单位【3】。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首次开设了创造工程科目【4】,培养学生创新科研,培养卓越科研团队。各类创新人才通过课外实验团队,各尽所长,发挥创新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卓越创新人才的队伍。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创新人才引领团队创造卓越绩效,卓越团队引导人才发展方向,成就拔尖综合人才。1871年卡文迪什实验室创立以来因其浓厚的学术气氛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午后咖啡漫谈会”、“学术讨论俱乐部”等【3】定期开展的讨论会更造就了平等交流,力求创新的氛围。正是在这样一种创新文化中,卡文迪什实验室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并成为科学巨匠的摇篮【5】:在这里诞生了出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26个爵士、4个皇家学会主席、6个大英科学促进会主席。由此可见,科研团队的文化构建无论对科研还是对个人都显得尤为重要。(一)因材施教,各尽所长卓越的科研团队无疑需要优秀的创新人才。然而,在同一个团队中,成员间能力各异,水平参差。一支卓越的科研团队是名师、实验室、科研、学术氛围的有机结合,是创新人才发挥自我个性与实力的自由平台。在团队中因材施教,就是导师,创新人才,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的培养体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探索科研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科研实验方案,最后完成科研任务。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受教,转变为教师辅助下的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独特的思维在自由的环境下才能茁壮成长【6】,在独创的思维模式指导下,学生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应用所学解决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由此形成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模式以及浓郁的学术氛围。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下,才能培养出具有拥有专长的个性化创新性人才。(二)团队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成就卓越团队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各教育机构都在积极寻求卓越有效的教育改革,各种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及体系如雨后春笋般争相提出。然而,中国现阶段本科生教学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是“讲课——听课——作业——考试”【7】。虽然目前有些院校本科生阶段尝试实行导师制,但其科研方向完全由导师选题,导师成为“导师——学生”团队模式的主导,这使得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有所欠缺【7】。所以,制度和体系的改革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原有的以导师为主导的团队模式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校在总结历届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一项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制度,即本科生导师制【8】。这是一种教育制度上的全新理念——团队培养创新人才,人才成就卓越团队。具体实施过程是:本科生从入校一个学期后,即可根据学校推荐的课题及导师,自行选择感兴趣并擅长的方向,联系导师。通过导师面试后,被录取的学生便可加入导师团队,参与本科期间的科研项目。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查阅文献、书籍,选题,设计实验方案。在全过程中,导师由原来的主导地位转变为参与指导的角色,而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发现在旧的团队指导模式下,学生存在创新能力差、自主性低、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开展了以文献汇报、科研实验为载体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每周1-2次的文献汇报中,学生自主选题,面向导师及小组其他成员做全英文展示。汇报结束后,解答导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在这样一个相互提问及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主动进行学习。在科研实验中,3-4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利用在文献汇报中发现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向导师及其他小组进行展示。导师在实验设计中指导实验命题方向的把握。在与不同小组和导师的讨论中进行试验修改。确定试验方案后,小组成员依据各自擅长方面,拥有各自的角色定位。从而在实验中发挥所长、互补优势,并与导师一起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构成一支兼具实力、创造力、卓越绩效及浓郁文化科研氛围的卓越科研团队。对比“讲课——听课——作业——考试”的教学模式和导师主导的团队模式,本科生导师制的团队模式更具创造性和优越性。正是依靠这种模式,我们让团队成为发挥学生个性与专长的平台,学生成为卓越团队的中坚力量。团队和团队成员共同发展。以某高校为例,在这种培养模式下,一个3人的本科生小组仅在2013年2月到2014年5月期间就参与发表了共计4篇中文论文【9-12】和1篇英文论文【13】。(三)从小团队迈向科研领队,从国内迈向国际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要兼备国际视野、国际竞争意识和竞争力【14】。要立足国内国际发展趋势,积极与国际接轨,提高自我,提升自我及团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MIT的林肯实验室正是通过吸引各类访问学者,让他们的新观点、新思路不断提升实验室的科研能力【3】。因此,团队成员拥有英语表达、阅读及写作能力是普通科研团队向国际化卓越科研团队转变的第一步。然而,仅仅拥有英语应用能力是不够的。我们发现在导师主导的旧团队模式下,学生在科研中应用英语,仅仅只是为了掌握英语能力或查阅英文文献,而非把这种能力转化为与国内国际团队交流的桥梁。本科导师制的实行,使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研究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各年级优秀人才积极与国内外顶尖团队交流。只有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科研团队才能收获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前文所述的3人小组研究结果正是这种多学科、多单位、国际化合作的例证【13】。该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参考他们提出的意见,最总促成研究成果的发表。三、创新文化铸造创新科研团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优秀团队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促进优秀团队。由此可见,在以“各尽所长、培养个体、迈向国际”作为核心的团队文化的促使下,团队中每个体创新卓越,由优秀个体组成的科研团队也必将出类拔萃。参考文献[1]钟秉林,董奇,葛岳静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9,(11);22-24.[2]郝维奇.科研团队文化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3]张玲玲.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4]郭毅夫,匡令芝.美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及启示田.世界教育信息,2007,(4):38-39.[5]王磊.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6]张辉,焦岚,李颖.创新型人才的剖析和塑造.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6);133-137.[7]李东,王晖.简析研究生教学模式.江苏高教,1998,(6):63-64.[8]黄云,赵万菊,李庆等.运用系统论方法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国农业教育,2004,(5);49-50.[9]于博,阎禹廷,李鹤.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的高等教育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3,01:9-10.[10]于博,李鹤,阎禹廷,李松建.双排缝合锚钉治疗老年陈旧性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05:475-476.[11]陈彦,阎禹廷,李鹤,李松建,于博.儿童肱骨内上髁撕脱骨折的超声与MR的比较分析1例[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02:115-125.[12]阎禹廷,李鹤,袁月,李松建,陈彦.实时超声在介导评估可注射CS/nHAC骨支架材料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02:162-166.[13]YanChen,YutingYan,XiaomingLi,etal.AplicationofultrasoundonmonitoringtheevolutionofthecollagenfiberreinforcednHAC/CScomositiesinvivo[J].BioMedresearchinternational,2014,04:418302
本文标题:本科导师制下科研团队的创新文化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3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