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2014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基因的显性效应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2.依恋答: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1.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2.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3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4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5.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6.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8.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时,叫做顺应。10.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2、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虞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3、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的形成是指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4、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是指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饿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即前面教学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基础。5、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1.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2.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在一个为期7天的消退过程中,每天做3次消退试验,每后一次试验的唾液分泌量都少于前一次的,从而表现出消退。但是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天时,却可以发现每后一天的第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弹现象就是自发恢复。3.分化:分化就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作出精确的反应。4.条件剌激的泛化: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5.效果律:效果率是指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6.强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7.惩罚:是指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8.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9.替代学习:是指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的。10.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1.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2.视觉意象:是指当你闭上眼睛而在头脑中浮现出来的形象。5.组织:是指把一个大的信息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也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6.模式:是指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9.序列行动:是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10.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1.个体差异离均摊差定义的数学表达:个体差异离均差定义为个体对群体平均值的距离,它的数学表达为:个体差异=Xi—X2.测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事物的属性指派数字。3.标准分数:是以平均值为起点,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4.标准差:为计算标准差,我们使原尺分数的平均值变成0,这就使不同的测验的原尺分数有了统一的测量起点,于是可以开始比较了;用标准差S作为测量单位,这就把度量单位统一起来了,这就实现了比较;引进正态分布概念后,比较的结果在实际含义上将表现为总体中的有多少个个体在特定个体的左面或右面,从而确定该个体的水平相对地是高还是低,多高或多2低;利用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在不同单位的分数之间做比较;(5)标准差还能测量两个群体在某项特质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同样大。5.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算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内容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把握先行教学的项目,则后继学习则无从谈起。1、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2、社会化: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即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3、命题及其成分:表现为句子的思想观念被认知心理学成为命题,一个命题有两个成分:论点和联系5、分数的信度与效度:分数的信度是指所测得的分数可靠不可靠,其主要的一种标志就是两次测验的分数相一致,或者一致的程度高。效度是指测验是否测到了意欲测量的特质,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到了意欲测量的特质。6、正强化:正强化指学习者行为的结局是出现某个满意子,从而加大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8、产生式系统:当前一产生式的行动结果构成了后一产生式的条件,从而引发后一产生式的行动时,这两个产生式就构成一个产生式系统,表现为前一产生式中表述行动的部分与后一产生式中表述条件的部分相重叠。10、命题的抽象性:是指导我们在听、读文句时,一般总是把握其中的意思,而不是去抓住文句的字词排列顺序。21、命题网络的形成: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命题网络的形成,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22、视觉意象: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成。23、陈述性知识: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24、精制:精制也称“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26、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彼此区别,有相互支持。28、概念:在以词语为中介的学习中,一个概念可以看作一个模式,其实概念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对万物进行分类和归组。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或其中的一个成员。36、行为指示子:行为指示子陈述可以“理解”、“欣赏”的种种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本身不是C类的教学目标,而是供我们判断是否达成此类教学目标的线索或表征。37、A——类教学内容的致命基础性:若不充分把握这些项目,则后续学习无从谈起。比如不认识起码数量的字,则阅读从何谈起?若不会乘法,则除法怎么学?38、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则是指教学目标应该用学生的终端行为来陈述。39、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40、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的社会化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2.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标志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做了许多实验研究,积累了大量关于动物和人的学习材料,提出了一些学习心理的定律.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4.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是个体在成长期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不断扩大、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过程。5.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已有的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②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6.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7.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8.皮亚杰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和适应。9.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①3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记忆)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性)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运算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守恒)④形式运算阶段(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10.道德观:道德观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道德活动、道德关系的看法和态度。它是在道德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发展较晚。11.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五六岁)是前道德判断时期②第二阶段(七八岁)是他律道德发展时期③第三阶段(九岁以后)是自律道德发展时期。12.美国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理论:把道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种水平。13.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14.学习的概念:①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②狭义,学生的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15.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其本身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它和科学家探索尚未发现的客观真理的认识活动是不同的。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任务的。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的知识经验,用前人的知识经验武装自己,所以不可能事事从头实践,重复原有的研究路线去掌握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服从于学习目的的。④学生的学习不仅同人类发展中历史经验的形成过程和科学家探索客观真理过程有区别,而且和一般条件下人们进行学习也是不同的。16.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他的观点被称为“尝试错误说”,简称“试误说”。他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17.桑代克的情境与反应相联结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其中练习律和效果律是“学习的主律”。18.准备律的含义:当某一情境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当某情境与某反应不准备联结时,要求联结就引起烦恼。19.如何看待和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西方第一位从事动物学习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并提出一系列学习定律,成为西方最早的、最系统的学习理论。这对后来学习联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学术上的历史功绩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20.学习的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性条件反射):1902年,巴甫洛夫在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的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21.学习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体系。22.经典性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引起反应的过程,写成公式是S→R23.操作性条件反射:先作某种操作反应,再得到强化的过程。写成公式是R→S24.斯金纳提出: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①应答性行为,通过建立经典式条件反射的方式习得②操作性行为,通过操作式条件反射获得。25.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创立于德国柏林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的模式。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我们的感官面前时,内心就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
本文标题:2014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29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