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数学教育概论绪言•数学教育学研究数学教与学的目的、内容、规律、方法的一门学科。•数学教育的学科地位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专业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的特点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本课程的基本内容1教学设计(备课、课前)2教学实施(上课、课中)3教学反思(评价、课后)教学设计•在“时间”上有区分:长:比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学)设计短:比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介于两者之间:比如,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本课程更多的关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形式:教案•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学习《课标》——钻研教材(教材分析)——了解学生——确定方法——撰写教案第一步:学习《课标》:有专门的课程第二部:钻研教材(1)教(学)什么?——有哪些内容(2)教(学)到什么程度?——教学目标(3)哪些重要,难教(学)?——教学重、难点(4)教材中如何呈现的?——知识结构、教学素材、教学程序教(学)什么?•有哪些内容?第一层面:教学素材第二层面:知识(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方法等)注意:1、对于“知识”,依据教材的顺序“罗列”(既可以是线性、也可以是结构框图)出来2、教材中的“知识”有的明显,有的需要“提炼”3、“知识”需要“瞻前顾后”4、“知识”需要适当的“细化”•内容之间有何联系?教(学)到什么程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教学是学习者发生预期变化的过程•教学目标: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范例1、2、3•教学目标确定后,具体实行起来必须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分析数学内容的难点,设法克服•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通常教材中的公式,定义,定理,法则,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数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教材中那些对于学生来说不易理解的内容,或者说是那些太抽象、离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教学内容。有些难点是理解上的困难,如:无理数,复数,指数;有些难点是技巧性的,如:因式分解,三角恒等变换等•多种情况下重点与难点是相同的。有时难点不见得是重点,但必须突破难点才有利于重点的解决。还有时,难点与重点无关。•要注意,重点和难点的确定,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师认为易学好懂的地方,学生不一定感到好学。哪些重要,难教(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数学学习阶段的难点•算术到代数的过渡•代数到几何的过渡•常量到变量的过渡•有限到无限的过渡•必然到或然的过渡教材中如何呈现的?——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教材是如何呈现这些内容的?(1)知识借助哪些素材和形式呈现?(2)素材和形式起什么作用?(3)例题如何构成,起什么作用?(4)练习题如何构成,起什么作用?(5)相关习题如何构成,起什么作用?第三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预设”学生的学习困难错例分析第四步:确定方法•确定教学思路•思考教学过程•琢磨教学核心问题•明确教(学)的方法……第五步:撰写教案•教案的三要素:1.明确教学目标2.形成设计意图3.制定教学过程•典型教案分析教案的基本框架•课题•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使用•教学过程(核心内容)•板书设计课题的撰写•基于教材的章节•基于课时安排•凸显基本内容教学目标的撰写•教学目标构成1.行为主体: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教学目标规范的写法开头是:“学生应该”,不过通常省略这四个字,但不管是否写这几个字,目标总是针对学生提出的。2.行为动词:说明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达到什么要求。行为的表述应具有可观察的特点,应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描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动作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例如,“写出”、“比较”、“列举”等都是行为动词,在它们后面加上动作的对象,就构成了教学目标中关于行为的表述。3.行为客体:指学生完成行为时的学习结果。条件包括环境、人、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等因素。书写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规范要求(1)明确指定行为主体。教学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有的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或“把学生培养成…”都是不妥的。规范的教学目标的开头应该是“学生应该…”。(2)准确使用行为动词。要用描述学生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的行为动词来教学表述,如:“写出”、“辩认出”、“对比”、“列出”等。(3)恰当细化行为客体。行为客体不要太笼统,比如,“掌握等差数列”、“灵活运用函数性质”。目标领域水平行为动词知识与技能知道/了解/模仿了解,体会,知道,识别,感知,认识,初步了解,初步体会,初步学会,初步理解,求理解/独立操作描述,说明,表达,表述,表示,刻画,解释,推测,想像,理解,归纳,总结,抽象,提取,比较,对比,判定,判断,会求,能,运用,初步应用,初步讨论掌握/应用/迁移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选择,决策,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模仿经历,观察,感知,体验,操作,查阅,借助,模仿,收集,回顾,复习,参与,尝试发现/探索设计,梳理,整理,分析,发现,交流,研究,探索,探究,探求,解决,寻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认同感受,认识,了解,初步体会,体会领悟/内化获得,提高,增强,形成,养成,树立,发挥,发展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区别•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它通常是策略性的,是可观察的、可明确校订、可测量、可评价的,而且还有时间、情景等条件的限制,它是目的具体化•教学目的: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有关,它通常是指某一社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学领域给教师的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大•教学目标和教学教学目的是一般与特殊、普通要求和具体结果的关系教学目标的功能1.指向功能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对教学过程有指引作用,能使教学中的活动有明确的方向2.激励功能一方面,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必将积极地工作,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期待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学习。3.评价功能教学目标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教学目标一经确定,教学就有确定的方向,同时也有了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可按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进展实况进行衡量。4.控制和指导功能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整个教学活动就被置于教学目标的控制和制约之中(也就是应该这样讲),同时也指导着教学活动,使它沿着正确的轨道,朝预定的方向前进(有目标就会知道要朝哪里讲)。教学重难点的撰写•依据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实际•不要凭主观意向•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过程的撰写•五环节是整体框架(1)课题引入(2)新课讲解(3)巩固练习(4)课堂小结(5)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一板清”•既要设计内容,又要设计结构•凸显核心“内容”•注重层次性和逻辑性命题课的教学•基本环节引出定理证明定理讲解定理运用定理•引出两种模式:(1)发现式(2)接受式教学注意:发现式:例子要适当、提问要明确接受式: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有参与性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发现•证明(新教材中有所弱化,用“验证”替代)基本过程:(1)分析证明思路(2)给出证明表述(3)解释数学方法•讲解三个“讲清”:(1)讲清“结构”(2)讲清“条件”(3)讲清“结论”•运用三个层次:(1)基本运用——照着做(2)灵活运用——变式(3)引申延拓——推广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环节(1)忆(2)梳(3)析(4)练(5)测忆:•回忆,就是学生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回忆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题回忆所学的知识。•复习开始时,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回忆时,可先粗后细,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回忆。梳:•“梳”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或一题串一线、联一面,特别是要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梳”的过程是梳理、沟通的过程,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把知识进行泛化的过程。这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析:•对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这一环节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上。如内容较多时,可以分类、分专项进行分析、对比。练:•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练习的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在练习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习,帮助沟通与辩析;设计综合发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测:•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检测、评价与反馈。•复习完成时,可选取数量适当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复习课教学的特征:(1)重复性:不是简单地、原地踏步式的“重复”,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重复”;(2)系统性:知识层面、方法层面数学概念及其教学•数学概念概述•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分析•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法探讨数学概念概述数学概念的意义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叫做“数学概念”。“属性”与“本质属性”;概念及其名称和符号数学概念产生和发展的途径(1)从现实模型直接得来;(2)经过多级抽象概括得来;(3)从数学内部需要产生出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亦称内包,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亦称外包,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例:“△ABC的顶点”内涵是指点的性质和其中任一点同在这个三角形两边之上这个性质;外延是指A、B、C三点的集合。注:(1)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在一定的数学科学体系中来认识的。例如,角的概念在平面几何中和在平面三角中的内涵和外延均不同。(2)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的概念间的关系(概念外延间的同异关系)1、相容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或重合关系)外延完全重合,内涵可以不同。例如:数0是扩大的自然数集中最小的数,又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在数的运算中它又是两个相等数的差等;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以及顶角的平分线的外延都是同一条线段,而内涵也各不相同。注:研究概念间的同一关系,可以对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得到较深刻、较全面的认识。另外,在推理证明中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可以互相代换,使得论证简明。)(BA(2)从属关系如果甲概念的外延真包含乙概念的外延,如下图所示,那么,这两个概念具有从属关系。其中,外延较大的那个概念叫做属概念,外延较小的那个概念叫做种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的关系可以写成BAABABBA注:内涵和外延的反比关系正方形内涵矩形内涵平行四边形内涵四边形内涵正方形外延矩形外延平行四边形外延四边形外延(3)交叉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部分重合,那么这两个概念具有交叉关系或者叫做部分重合关系,如下图。用集合符号表示概念的交叉关系,可设两个概念的外延分别是集合和集合,如果是非空集合而且不是,那么这两个概念具有交叉关系。ABBABA或AB例:(1)整数和整数(2)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4)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间没有任何一部分重合的关系,那么这两个概念具有全异关系,这种关系又叫做“拳异关系”或“排斥关系”。全异关系又分为反对关系和矛盾关系。AB矛盾关系AB反对关系CBABACBABA概念的定义和原始概念把概念的内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给概念下定义。原始概念点、线、面、空间、集合、元素、对应等。数学中常用的几种定义方式(1)属概念加种差的定义方式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平行四边形(
本文标题:数学教育概论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2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