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免疫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
①第一章免疫学概论32.简述适应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性。33.何谓免疫?举例说明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功能异常的表现。34.简述固有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特征。二、名词解释28.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29.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30.免疫稳定:或称免疫自身稳定,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反应,处于自身耐受状态。31.免疫监视:体内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或异常的有害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这些有害细胞。32.适应性免疫的基本特征有:1)特异性,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性抗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2)多样性,机体可针对环境中多种多样的抗原,分别建立起不同的特异性免疫应答;3)记忆性,当异物抗原再次入侵时,可产生快而强的再次免疫应答效应;4)耐受性,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有保护性的免疫耐受;5)自限性,异物抗原激发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水平可以自我调控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扩大和累及正常组织。33.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对机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当抗原性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自己”或“非己”,并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排除非己的抗原性异物,对自身物质不发生免疫应答而形成免疫耐受。主要发挥如下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2)免疫稳定:或称免疫自身稳定,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反应,处于自身耐受状态。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3)免疫监视:体内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或异常的有害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这些有害细胞。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34.根据作用方式及其特点的不同,机体存在两类免疫:1)先天性免疫或固有性免疫,是个体出生是就具有的天然免疫,可通过遗传获得,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主要针对入侵病原体的天然防御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反应迅速,针对外来异物的范围较广,不针对某个特定异物抗原,也称非特异性免疫。2)适应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生活环境中的多种异物抗原,并在不断刺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异物抗原而产生免疫应答,开始的应答过程比较缓慢,一旦建立清除该抗原的效率很高,特异性很强,也称特异性免疫。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27.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28.简述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二、名词解释24.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25.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26.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27.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免疫中的主要作用:根据功能分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②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有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8.胸腺微环境的组成及其作用:胸腺微环境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组成。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主要参与胸腺细胞阳性和阴性选择;细胞外基质主要介导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相互接触;细胞因子主要调节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的分化发育。第三章抗原60.简述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主要特点。61.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62.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弱是有哪些因素决定的。63.TD-Ag与TI-Ag引起的免疫应答有何特点。64超抗原和常规抗原有何区别。二、名词解释48.抗原决定簇(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49.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过程中需T细胞的协助,既有T细胞决定簇又有B细胞决定簇,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于此。50.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在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51.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协助,而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也无免疫记忆。52.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53.B细胞表位:为构象决定簇或顺序决定簇,一般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可直接与BCR结合,无需加工变性,无需与MHC-Ⅱ类分子结合。54.T细胞表位:为顺序决定簇,需经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处理,并与其MHC-Ⅱ类分子结合后,才能被T细胞识别。55.佐剂: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56.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57.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58.半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性。59.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60.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的主要特点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受体TCRBCRMHC递呈必需不需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性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等61.抗原具备两种特性:1)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2)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有些小分子物质虽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无免疫原③性,称半抗原。62.影响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是指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或未与宿主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物质。抗原与机体之间种系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同种异体间,由于遗传类型不同、组织细胞结构也有差异,也具有免疫原性。凡胚胎时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自身成分也具有免疫原性。2)理化状态:①分子量大小:一般分子量大于10KD免疫原性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②化学性质:一般蛋白质抗原的免疫原性强,核酸和多糖的抗原性弱,脂质一般没有抗原性;③结构的复杂性:苯环氨基酸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④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④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BCR易接近的抗原决定簇免疫原性强。3)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4)免疫方法:免疫抗原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的选择。63.TD-Ag与TI-Ag的主要特性比较TD-AgTI-Ag组成B和T细胞表位重复B细胞表位T细胞辅助必需无需免疫应答体液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体类型多种IgM免疫记忆有无64.超抗原与常规抗原的区别在于: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2)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端能与TCRVβ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3)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4)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第四章免疫球蛋白83.试述Ig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活性。84.简述IgM的特性和功能。85.简述IgG的特性和功能。86.何为单克隆抗体,有何特点?87.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与联系。88.简述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二、名词解释7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73.单克隆抗体:由一个克隆B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74.超变区: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75.Fab段:木瓜蛋白酶使Ig在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近N端处切断,形成两个相同的单价抗原结合片段简称Fab段,一个可结晶的片段简称Fc段。76.抗体的调理作用:IgG、IgM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γR、Fcμ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77.CDR:互补性决定区,免疫球蛋白的超变区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又称互补性决定区。78.基因工程抗体: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抗体,由B细胞获得编码抗体的基因,经体外DNA重组后,转化受体细胞,使其表达特定抗体。79.抗体: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④80.抗体的独特型:同一个体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V区的抗原特异性各不相同,其VH/VL超变区各自具备的独特型抗原决定簇结构。81.Ig类别转换:在B细胞的发生过程中,早期膜上仅表达IgM,成熟后表达IgM和IgD,受Ag激活后,膜上表达和分泌Ig可能转换为IgG或IgA、IgE等其他类别或亚类。82.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单核细胞的Fcγ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释放,导致靶细胞的溶解。83.Ig的基本结构是由四条对称的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单体包括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轻链。重链间及重、轻链间有二硫键相连形成对称结构。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各条肽链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在Ig近N端轻链的1/2和重链的1/4或1/5范围内,其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为剧烈的特定部位称为超变区,除超变区之外的部位氨基酸组成及排列相对保守,通常称为骨架区。Ig近C端在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氨基酸组成在同一物种的同一类Ig中相对稳定,称恒定区。生物学活性:(1)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是由IgV区的氨基酸组成及空间构型所决定。(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①调理作用:IgG、IgM的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γR、FcμR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②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单核细胞的Fcγ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释放,导致靶细胞的溶解。③IgE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④人IgG的Fc段能非特异性与SPA结合。(4)选择性传递:人IgG能借助Fc段选择性与胎盘微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主动穿过胎盘。SIgA可经黏膜上皮细胞进入消化道及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5)具有免疫原性84.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一般不易透出血管,主要分布在血液中。具有较多的抗原结合部位,其激活补体和免疫调理作用较IgG强。是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的Ig,不能通过胎盘,在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中最早合成并分泌。人天然血型抗体为IgM,是造成血型不符输血反应的重要因素。85.IgG的血清含量最高,是唯一能主动穿过胎盘的Ig,对防止新生儿感染具有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作用。可分为4个亚类,即IgG1、IgG2、IgG3、IgG4。IgG1、IgG2、IgG3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是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是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
本文标题:免疫名词解释问答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33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