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留园分析——2011级园林四班朱雯雯一概况介绍——走进留园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现在占地约3.3公顷,是清代园林建筑的典型。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和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并列全国四大名园。现园分东、中、西、北四部分,景观主题各有特色,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中部是山水写意园;西部林木幽深,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呈田园风貌。留园平面图1-大门;2-古木交柯;3-绿阴轩;4-明瑟楼;5-涵碧山房;6-活泼泼地;7-闻木樨香轩;8-可亭;9-远翠图;10-汲古得绠处;11-清风池馆;12-西楼;13-曲溪楼;14-濠濮亭;15-小蓬莱;16-五峰仙馆;17-鹤所;18-石林小屋;19-揖峰轩;20-还我读书处;21-林泉耆硕之馆;22-加晴喜雨快雪之亭;23-岫云峰;24-冠云峰;25-瑞云峰;26-烷云池;27-冠云楼;28-伫云庵留园东北中西分区二历史沿革——品味岁月的雕琢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遭贬归隐后,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益治园圃,建成东园,同时又造西园,故址即今戒幢律寺。东园由名师堆叠假山后又购得“花石纲”遗物湖石瑞云峰,叠于园中。一时苏州文人相邀往观,呼朋啸饮,谈笑移日,尽得山水园池之乐。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园林委吴县人刘恕购得。刘恕乃姑苏东山人氏,曾任广西右江兵备道、柳州庆远两府事,后因水土不服告病回乡。他在东园旧址上重建园林,堂宇轩豁,廊庑周桓,以他自己的话说,“拮据五年,粗有就绪,以其中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庄”,寒取自园内景色竹色清寒,波光澄碧。经数年修葺和扩建,易名“寒碧庄”,也称“花步小筑”,或俗称“刘园”。刘恕中年归隐,曾聚湖石十二峰于园内,延人绘写题记,极一时之胜;又撰多部园艺著作,将自作小品文章及古人名书法帖勒石嵌砌在园内廊壁,共有书条石三百万方,更添园中的书卷气息。同治十二年(1873),湖北布政使盛康购得此园,经扩地修葺经营,设龙溪盛氏义庄,园广四十余亩,因袭刘园之谐音改名“留园”。取名有双重含义:一则刘园之名久传,“留”与“刘”同音;二则兵荒马乱之时,吴中名园俱遭祸患惟留园“独善其身”,意为长留天地间。俞樾曾往园中游览,作《留园记》、《盛氏留园义庄记》、《冠云峰赞》等。还有众多文人雅士也在园内留下许多诗文绘画。民国时期,留园曾为侵华日军驻扎,园林被糟蹋,家具陈设也被劫掠一空。1953年,苏州市政府修复了留园。三布局1入口——柳暗花明又一景当年园主人和内眷可从内宅入园,而一般游客不能穿越内宅,故此另设园门于当街,从两个跨院之间的备弄入园。备弄的巷道长达五十多米,于高墙之间,匠师们采取了收、放、收的序列渐进变换的办法,虚实交替、收放自如,形成巧妙的空间序列;再步步深入,以达到欲扬先抑之目的。一进园门便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前厅,从厅的东侧进入狭长的曲尺形走道,再进一个面向天井敞厅,最后以一个半开敞的小空间结束。而后至古柏与女贞并生的“古木交柯”,同时利用“花步小筑”的空间互相渗透——以六扇形状各异的漏窗,隐约窥见中区的山池楼阁,折而西至“绿荫轩”,轩名取明代高启《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轩西有青枫,婀娜多姿,东边原有老榉一棵,因在树阴下,故名。北望中区之景,豁然开朗,则已置身园中了。留园之长廊为建筑艺术精华。园内有直廊、回廊、曲廊、爬山廊等700多米,环园而建,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循廊前行,登高临水,穿堂渡桥,可游遍全园。长廊不仅可为游人遮阳避雨,还有分隔空间的作用,以增加景观层次。自园门至中部的一段曲廊,长50多米,由窄变宽,由暗转明,处理极佳,不仅避免了在高墙之间委曲穿行的局促感,还是游人心情由敛至放,由惑转朗。2中部——华丽的水景梦幻般的仙境中部的东南面开凿水池、西北堆筑假山,形成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两面为山体,东、南两面为建筑的布局,这是留园中一个较大的山水景区。临池的假山用太湖石间以黄石堆筑为土石山,一条溪涧破山腹而出彷佛活水的源头。涧上横跨石板桥以沟通山径,从山后透过涧岸的山石隐约窥见池岸的建筑物从而构成一景,假山上桂树丛生、古木参天,山径随势蜿蜒起伏,人行其中颇有置身山野,目不暇接的感受。明瑟楼曲溪楼小蓬莱可亭明瑟楼取郦道元《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意而名。此处池水清澈明净,楼边古树庇荫,环境清雅明净。明瑟楼虽为体量高大的两层楼建筑,却造型精巧。其底层因像古代画舫前舱,故以杜甫《南邻》诗中“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之意命名为“怡杭”。楼南有一湖石假山,上二楼的石阶隐于其中,峰回路转构思奇妙,其中一湖石上刻有“一梯云”三字,取“上楼僧踏一梯云”之意。涵碧山房“涵碧山房”,名取朱熹诗中“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形似船厅的形象。位于留园中部南面,为中部主要建筑。其南北均无墙,各置18扇木棱落地长窗。厅内园作梁架,朴素高敞。厅北临水有石砌露台,旧时池中广植荷花。涵碧山房东与明瑟楼相接,两者形成高低、虚实对比,有参差错落之美。从池对岸望去,涵碧山房与明瑟楼犹如画舫,明瑟楼如前舱,涵碧山房如中舱,形神兼备。涵碧山房虽说是清中期建筑,但在外观与结构上保持着明代园林建筑质朴自然的风格。它与明瑟楼构成的“画舫”形式,不仅是江南园林建筑的孤例,也成为留园的标志性景观。(相互借景)小蓬莱传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所以秦始皇在皇宫仿造三座仙山,此后成为造园常法,即所谓的“一池三岛”(拙政园)。小蓬莱取名仙山中一座,坐落水中。其功用是双重的:造景和赏景。桥岛划分水面形成旷、幽两种不同的水面,四面景色如画轴舒展:西北两侧山峦起伏,有如自然风光;东南两楼馆轩廊相互交错,生活气息浓郁。遥望蓬莱,令人浮想联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难道真为仙人所居?可亭北山上建有六方形小亭“可亭”作为景的点缀,同时也是一处居高临下的驻足场景。可亭四周植有梅花,最适合踏雪赏梅。可亭与南面的明瑟楼、涵碧山房,居水池南北相对而立,隔水相望,成三角形视角。从建筑体量大小、地理位置高低、建筑形态之轻重等来看,都堪称一种绝佳的对景。从可亭往南看,当清风徐来清水泛起涟漪,对面的明瑟楼和涵碧山房便宛如随波摇曳的柏舟。这在江南宅园中为最常见的“南厅北山、隔山相望”的模式。“涵碧山房”之前临池为宽敞的月台,后为小庭院,植牡丹、绣球等花木。西侧循爬山游廊随西墙北上,折而东沿北墙连接于区西北角上的“远翠阁”,再与东区的游廊连接,构成贯穿于全园的一条迂回曲折而漫长的外围廊道游览线。清风池馆西楼曲溪楼池东岸的建筑平面略成曲尺形转折而南,立面组合的构图形象极为精美:“清风池馆”名取《诗经》中“吉甫作颂,穆如清风”。楼外池外,清风徐来,极为舒适。西墙全部开敞,凭栏可观赏中部山水之全景。“西楼”与“曲溪楼”取《尔雅》中“山上卖无所通者曰谿”,又取《山水经》中“川曰谿”,曲谿即山溪。晋王羲之东亭盛会,列为文人一大韵事,园林中以曲谿会意流觞曲水,以寄景寓情,其皆重楼叠出,它们的较为敦实的墙面与清风池馆恰成虚实对比。楼的南侧有廊屋连接古木交柯,廊墙上开连续的漏窗。自室内观之,透出室外山池之景有若连续的小品画幅;自屋外观之,则漏窗的空图案又成为墙面上连续而有节奏的装饰。这一组高低错落有致、虚实相间的建筑群形象造型优美、比列匀称、色彩素雅明快,再配以斜出的古树枝和驳岸的山石,构成一幅十分生动的画面,与池中倒影上下辉映。登闻木樨香轩,可环视留园中部。东面曲溪楼、清风池馆、汲古得绠处及远翠阁等参差前后、高下呼应,掩映于古木奇石之间。南面廊屋花墙,水阁联续,明瑟楼微凸水面,涵碧山房之凉台再突水面,层层布局,略作环抱之势。楼前清水一池,倒影历历在目。远翠阁处东北角,隔花墙为东部最好借景,小蓬莱宛在水中央,濠濮亭列其旁。如此对比,易显山之钧、楼之高。举首西望,秋时枫林如醉,衬托于云墙之后,其下高低起伏若波然,最令人依恋。楼体高低起伏,色彩素雅,与水面相映,形体更显优美活泼。中部入口一道粉墙上,依次置有六个图案各异的漏窗,花纹简洁,寓意吉祥,给人明快秀雅之感。漏窗又将园中景色遮掩,但透过漏窗,青山绿水、朱栏戗角,隐约可见。远翠阁东侧的粉墙上也有漏窗数个,夏秋之时,东面石榴、桂花常有花朵从窗格探入墙西,而西面山水乔木通过漏窗带来山林气息。园内的空窗、洞门都精心构置。如曲溪楼下西向的两个空窗和一个洞门,将墙外的飞甍绣栏、小桥曲水、古树文石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石林小院的空窗,使小天井里的景物成为立体之画。洞天一碧小亭南墙上的八角形空窗,则将晚翠峰与亭南石峰联系起来。3东部——大气磅礴匠心独运留园东部以建筑为主,列大型厅堂,参置轩斋,间列立峰斧劈。光绪年间,盛氏在东部修建的五峰仙馆和林泉耆硕之馆,反映了近代显贵追求奢华的倾向。东区的西部仅占全园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却是园内建筑物集中、建筑密度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的规划,利用灵活多变的院落空间创造出一个安静恬适,彷佛深邃无穷的园林建筑环境,满足了园主人以文会友、多样性的园居生活的功能要求。建筑物一共五幢,其余均为各式游廊。正厅“五峰仙馆”是接待宾客的地方,“还我读书处”名取陶潜《读山海经诗》中“既耕亦已种,时还我读书”。“揖峰轩”名取朱熹《游百丈山记》中“前揖庐山,一峰独秀。”“鹤所”和“石林小屋”则是一般的游赏建筑。这五幢建筑物又分别结合游廊、墙垣再分划为三个小区,五峰仙馆,鹤所一区与还我读书处一区采取有轴线但非对称均齐的布局,揖峰轩、石林小屋一区采取既无中轴线又非对称均齐的自由布局。曲折回环的游廊占着建筑的极大比重,对于多变空间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一幢建筑物到另一幢建筑物都很近但却要经过多次转折的曲廊盘桓,在有限的地段范围内能够予以无限之感。由建筑实体围合而成的院落有12个之多,其中的4个为庭院、8个为小天井。五峰仙馆面阔五间,硬山造,屋宇高深宏敞,装修富丽精美,陈设古雅齐整,广达280平方米,有“江南第一厅堂”之誉。因旧时厅内梁柱均未楠木,故俗称“楠木厅”。厅后部一排精美的沙隔、挂落、飞罩,将厅堂分隔南北两部分。南部宽敞明亮,旧时为宴饮会客之处,故布置十分讲究,家具用材均选名贵楠木及具有天然图案的樱木,并严格按制陈设。北部稍显狭窄,专为女眷而辟,也可作为退步,供下人在此听候。正中银杏木屏风刻古人所书《兰亭序》,屏风左右各置一楠木高几,供四季花木盆景。各式家具高低错落,方圆相间,富于变化而又和谐。24扇纱隔的夹堂板、裙板上,精雕细刻。纱隔上半部为大幅丝绢花鸟画,薄如蝉翼,影影绰绰,给人亦真亦幻之感。五峰仙馆前后两院皆列假山,人坐厅中,仿佛面对丘壑。后部小山前,有清泉一泓,境界至静,惜源头久没。于此左眺远翠阁,则隔院楼台又炯然在目,使人益觉园之宽大。五峰仙馆内有大理石座屏,直径达1.4米,石面纹理色彩构成一幅天然“雨霁图”,明月、清风、野山、飞瀑集于一面,不啻为奇珍之物。林泉耆硕之馆为留园东部的主体建筑,其名书卷气浓郁:“耆”是指60岁以上的老者,“硕”是指有学问名望的人,可见此处不是一般人能来的地方。为鸳鸯厅,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造。厅内天花为一间两翻轩形式,中间以圆光罩、隔扇、屏门板将厅堂分隔成南北两部分。为附会“鸳鸯”之意,南北建构及功能各有特色。南部梁架用圆木,北部梁架为扁方且精雕细刻镂;南部窗框为八角形,北部则是方形花格;南部向阳明亮,供冬春活动之用;北部背阴凉爽,宜夏秋活动之用。林泉耆硕之馆整体装饰雕梁画栋,全为红木家具,富丽堂皇精细雅致,为古典厅堂建筑之精品。馆南原为盛氏戏厅,于此可遥听丝竹,细品昆曲。其北为冠云峰,坐厅北望,两扇长窗恰似画框,冠云峰正处框中。北望冠云沼和冠云、岫云、朵云三峰,冠云亭、冠云楼尽收眼帘。冠云峰冠云峰是这个庭院的主要景观和中心构图点,后两侧为瑞云峰和岫云峰,林泉耆硕之馆、冠云台、冠云楼、冠云亭、伫云庵围绕冠云峰而建。冠云峰之前是烷云沼,沼形蜿蜒曲折,池中植莲养鱼,池岸用湖石点缀,池上建有秀美的小石桥,巧妙地将与冠云台连接。冠云台对面为冠名亭,为冠云台互为对景,冠云峰立于其中,更显高大巍峨。冠云峰之北为冠云楼,是整个院落的建筑主体,造型狭长优美,成为冠云峰主要背景衬托。横纵对立,明暗对比
本文标题:留园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63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