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教案
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教案备课:乔倩倩审核:朱莎莎序号:第1页共6页课题《史记》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备课时间2015年1月12号教学要求和目标1、了解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格式2、学会分析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教学方法交流,讨论教具教学步骤备注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一、句式介绍(一)、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注意判断句与叙述句的区别。1、构成形式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4、主语,谓语。(“兵,凶器。”)5、主语+“是(为)”+谓语。(“安能辩我是雄雌?”)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吾乃梁人也。”“是皆秦之罪也。”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教案备课:乔倩倩审核:朱莎莎序号:第2页共6页者也类2、句式特点一、“者也”句式南冥者,天池也。者也判断句1、表示类属关系。“滕,小国也。”2、表示等同关系。“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3、表示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曹公,豺狼虎也”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夫战,勇气也。”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二、“皆”“乃”句式吾乃常山赵子龙“是皆秦之罪也。三、“为”“是”句式余为伯儵四、“非”“否”“莫”否定判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五、语意判断句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夫执舆者为谁?”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是叙述句。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教案备课:乔倩倩审核:朱莎莎序号:第3页共6页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例如下面的文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蟹六跪而二螯。”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如:(刘媪)已而有产,遂生高祖。《高祖本纪》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鸿门宴》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鸿门宴》4、省略介词①遇彭越(于)昌邑。《高祖本纪》②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刺客列传》(三)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所以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类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有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沛公安在?2.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唯马首是瞻。今周与四周服事君王,将惟命是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大王来何操?《项羽本纪》3.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教案备课:乔倩倩审核:朱莎莎序号:第4页共6页之也”。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秦始皇本纪》则人莫之敢犯也。《韩非子·内储说上》4.介词宾语前置。特别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秦始皇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空。《项羽本纪》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淮阴侯列传》(四)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叫被动句。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1.动词本身表被动,这种要依据上下文意来判断。如:公子纠死,管仲囚焉。(《管仲列传》)兵挫地削。(《屈原列传》)2.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3.用“为”或“为……所……”表示被动。如: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孔子世家》)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4.用“见”“见……于……”表示被动。如:是以见放。(《屈原列传》)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管仲列传》)5.用介词“被”表示被动。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五)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分析:此句中的“于庭”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步”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在庭院中散步”。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教案备课:乔倩倩审核:朱莎莎序号:第5页共6页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六)、“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种形式。1、“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2、“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③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3、“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4、“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5、“中心语+数(量)词。例如: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②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二、练习说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1.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判断句)2.封以万户邑。(省略宾语“之”)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宾语前置“在安”)4.大丈夫不能自食。(宾语前置“食自”)5.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为:表被动)6.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为……所……:表被动)7.以赐公。(省略宾语“之”)8.何以加之。(宾语前置“以何”)9.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动词:表被动)1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动词本身,为:表被动)11.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状语后置)12.父母宗祖皆为戮没。(为:表被动)13.告信欲反状于吕后(状语后置)连云港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教案备课:乔倩倩审核:朱莎莎序号:第6页共6页14.是岁,元狩四年也。(判断句)15.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与自”)16.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户。(省略介词“以”)17.使人人自为战。(宾语前置“为自”)18.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有何功”)19.屈原既绌。(动词本身表被动)20.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见:表被动)21.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也(状语后置)22.闻汉购我头千金。(省略介词“以”)2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见:表被动)24.其先刘媪尝息于大泽之陂(状语后置)2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见:表被动)26.管仲既用,任政于齐。(动词:表被动)27.和而歌于市中(状语后置)28.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29.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30.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判断句)31.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2.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判断句)33.是以见放。(宾语前置“以是”)34.坚营勿与战。(省略宾语“之”)3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判断句)3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37.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38.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宾语前置)39.晋鄙嚄唶宿将(判断句)40.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4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判断句)42.吾视沛公大人长者。(省略谓语“为”)43.不然,籍何以生此。(宾语前置)44.不以为言。(省略宾语“之”)45.乘势起陇亩之中。(省略介词“于”)46.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以何”)47.窥以重利。(省略宾语“之”)48.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被动)49.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于:表被动)50.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状语后置)
本文标题: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75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