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教案
1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教案课程标准: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认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造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恢复国家经济、抗美援朝及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认识毛泽东等为寻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探讨毛泽东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因和深刻教训。通过学习,能够全面和正确地评价毛泽东的一生。2、过程与方法通过相关材料,加深对毛泽东的认识,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毛泽东实事求是地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进行实际探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毛泽东的革命历程,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与艰辛,培养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尊敬之情,增进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认识在困难和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教学重点:毛泽东不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新探索教学难点:了解毛泽东“左”的错误思想不断发展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毛泽东晚年发生的严重错误,全面而客观地评价毛泽东。教学过程一、立志改造社会投身中国革命1、立志改造社会(1)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韶山是一个偏僻的乡村,毛泽东在那里接受了早期启蒙教育。之后,他离开韶山,进入新式学堂,开始接受近代科学知识。(2)1913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长沙求学时期,毛泽东曾利用暑期出去游学,通过和各阶层人民的交往,了解社会。五年多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开阔了视野,初步接触了社会。1910年毛泽东抄写的立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2、投身中国革命(1)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政治十分关心。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信仰过改良主义,崇拜过康有为、梁启超,也曾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视为楷模。(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受到启迪,看到希望。毛泽东和其他中国先进分子一道,由学习西方转向学习俄国。五四运动时期,他来到北平,努力寻找并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其中,《共产党宣言》等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使他在思想上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3)1920年夏,毛泽东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第二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毛泽东参加了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1、1921—1927年,这段时期毛泽东主要领导工农运动,是其革命思想理论萌芽时期。2(1)中共一大结束后,毛泽东被派回湖南,从事建立中共湖南地方党组织的工作,并开展工人运动。这期间,毛泽东到广州参加了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2)从1925年起,毛泽东主要从事农民问题的研究,通过自己所获得的反映农村大革命的材料,说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他还在广州和武汉举办了两期农民运动讲习所,他的活动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展开。2、1927—1931年,毛泽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胜利的革命道路”。(1)理论创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召开八七会议,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就许多问题作了重要发言,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2)实践: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他果断地放弃了攻打湖南省城长沙的预定计划,率领队伍,改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在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有别于“城市中心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崭新革命道路,给各地的革命斗争树立了榜样。(3)著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战略转移:还在红军三次反围剿期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了党中央的领导权,他们反对和排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使革命力量蒙受巨大损失,并直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2、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力挽狂澜,担负起领导全党摆脱危机的重任。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取消了“左”倾错误领导人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遵义会议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领导小组,负责全军的重大军事行动。3、走向胜利: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红军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逐渐摆脱军事上的被动局面,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四、建立新中国1、1937—1945年,毛泽东领导中共和人民军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毛泽东思想也成熟起来。(1)建立统一战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抓住全民族要求抗战的历史机遇,果断地实行战略转变,与国民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军事上: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抗击日寇,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团结发动各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非常好的战略著作在日本是没有的。日本特资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都优于中国,武器优越于中国,但没有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日本的军队是速决战,中国的战略是持久战,结果,日本被中国的持久战打败了。3——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3)理论上: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的丰富经验,形成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4)思想上:1942年,他领导全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纠正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2、1945—1949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重庆谈判: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毛泽东为争取国内和平,不顾个人安危,亲自率领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重庆,他一边谈判,一边与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经过艰苦努力,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注:全称为《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因签字于10月10日而得名。)。(2)解放战争:但国民党破坏协定,挑起内战,试图抢夺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三年多时间,就打败了几百万国民党军队,推翻腐败的国民党政权。(3)建立新中国: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受尽外国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的基本统一,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的诞生使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1949—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一片残破,国家财政十分困难。毛泽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医治战争创伤,仅用三年左右时间便恢复了国民经济。1949—1952年底,主要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在这一阶段中,毛泽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先后取得西藏和平解放、镇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抗美援朝战争等重大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他还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和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生产等措施,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这一切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基本的条件。(2)毛泽东于1953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依据这条总路线,在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农村,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了集体经济的发展道路,在城市,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到1956年底,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3—1956年底,主要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期。早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就系统地阐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和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基本思想。随着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拉开了帷幕。毛泽东于1953年提出了以“建设改造并举”为特点,“一化三改”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导下,“一五计划”顺利展开、推进,有中国特色(“和平”道路)的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底胜利完成,这标志着中国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956—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正确探索:①经济上:1956年春,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调动一4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1955年底,毛泽东首次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同时在总结“一五计划”期间经验教训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了经济问题,明确提出要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想,以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毛泽东时代经济的特征,就是在“吃饭”与“建设”之间的艰难权衡;对此,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阐述过,从这本小册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两难困境:如果保持高积累,就势必使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如果增加消费基金,则势必导致发展受到影响。当然,其最终的决策是牺牲消费,增加投资。这一决定也影响到了产业结构:就是轻重工业畸重畸轻的问题。因为重工业生产工农业装备,轻工业则生产消费品。②政治上: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别是提出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指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具体阐释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这些思想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重点讨论了政治问题,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特点。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处理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2)失误:①1958年他不顾客观规律,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挫折。②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动乱,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总之,在从1956年到1976年的20多年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努力探索和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使命没有
本文标题: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0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