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南省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研究
附件22011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请书申请立项名称:河南省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研究项目主持人:申请单位:平顶山教育学院联系电话:填报日期:河南省教育厅制申请课题情况申请立项名称河南省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研究申请经费(元)预期完成时间年月日主持人情况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职务职称教育研究专长工作单位主要参加者简况姓名性别年龄职务职称工作单位从事职教工作年限项目中的分工王彦超男35系副主任副教授平顶山教育学院11年理论研究研究基础1.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已有的与申请课题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2.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已有的其他研究成果[1]2010年主持《计算机教育中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平顶山社科规划办一等奖。[2]2010年参与(第二名)《E-learning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课题)获平顶山社科规划办一等奖。课题论证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几种不同的衔接与沟通模式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出现了与中等教育分化相对应的高等教育分化,于是形成了当前各国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对独立。但是分化并不意味着相互隔绝,彼此间仍存在着衔接和沟通的渠道,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十分重视学历教育,在中高职衔接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笔者以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虽然体现了内涵衔接的一面,但主要还是重视学制的衔接。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演变,内涵式衔接应该成为我国中高职衔接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经过近年我国很多省份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加强中高职衔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变终结性中等职教为阶段性教育,拉动中等职教发展的改革必然。这个项目的开展对我省职业教育及学校发展的特殊意义,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条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课题的预期目标、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预期目标:形成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建立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推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总结出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如五年一贯制、3+2/3+3、4+2模式、考试模式,等等,形成了一套促进中高职衔接的方法,如目标接轨、课程统筹、学分制的采纳,等等,这有利于我国中高职衔接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框架:第一章中高职学制衔接研究的意义第二章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1.培养目标的衔接2.生源和招生衔接存在的问题3.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4.教学过程和课程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学制衔接模式研究1.一贯制衔接模式2.分段式衔接模式3.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4.中高职衔接的解决思路第四章非学制衔接模式/灵活的衔接模式1.建立了有助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2.推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基本内容:一、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但速度很快,短短的几十年间,中、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招生规模、在校生人数等都发生了飞跃,几乎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中高职之间缺乏便捷有效的通道,制约了中、高职的进一步发展。现有中职升高职以纸笔考试为主,缺乏直接升学的通道。二、学制衔接模式研究中高职衔接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招生制度、学制、教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在研究每一种模式内容的基础上,以学制的衔接为划分依据,综合衔接其他内容,如生源、招生考试政策、专业规定、课程设置、承办机构等,将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衔接模式和非学制衔接模式两种,在此,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衔接。学制衔接模式又可分为两种: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分段式衔接模式。前者主要有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后者主要有3+2/3+3模式和4+2模式两种。具体内容如下:1.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代表为五年一贯制模式。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采用这种模式的学校实施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是前三年,即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培养。第二阶段是后两年,即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以专业课为主,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兼顾和补充的。2.分段式衔接模式主要代表为:3+2/3+3模式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毕业生,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二至三年,这种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为3+2或3+3模式。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十X考试方式。3指三门文化基础课:语文、数学、外语;X指专业综合考试。3+2/3+3模式中,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便于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但由于3+2高职班所招收的不仅是中职毕业生,还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差异很大,要同时对这两种不同生源进行授课,十分困难;还由于这种模式往往是由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实施,他们对中、高职阶段的教育目标、任务的理解不一致,要开展实质性衔接也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容易造成重复教学或中职所学专业知识在高职期间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为了使更多的优秀中等职校毕业生有到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教育部要求要采取推荐、考核、考试等措施,扩大中等职校毕业生对口升人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3.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这指的是中职与高职主要不是通过学制进行衔接的,而是通过灵活的教学制度以及一定的教学评估手段(如考试),;对希望接受高职教育的申请人员进行考试或评估,使达到高职教育入学标准(如专业能力等)的人员能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模式。这其实是一种内涵式的衔接模式。4.中高职衔接的解决思路1)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2)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在课程学习上实行弹性学习的制度,允许学生分阶段自主地完成学业。中职阶段修过的主干课程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对口高职专业阶段的学分。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按学分制规定选修灵活组合的模块课程,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3)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三、非学制衔接模式/灵活的衔接模式一、建立了有助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为我国职教发展指引了方向;剔除了不合理的规定,如对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使得中高职衔接有了前提和基础;政策还规定我国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使中高职衔接有了对接的更大的可能性。二、推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了与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衔接,必须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为了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招收了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为将中职毕业生的专业基础转化为真正的专业优势,;高等职业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3.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本论文的资料收集过程中,笔者通过查找和阅读有关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组织形式的资料;搜集了有关中高职衔接模式、国内外发展现状、广东的成功案例、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国家有关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大量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努力把握中高职衔接模式的方向,理念,归纳了一些地区的比较成熟的案例和基本观点。2、案例分析法在论文撰写期间,笔者走访了几所高校和职业学校,比较了广东省、北京市的成功案例,吸取了他们的一些经验。3、问卷调查法现状调查:调查现有的中高职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中高职成功衔接的有效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可行性调查:开发前,首先走访了几所高校和职业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中高职衔接的需求、模式、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归纳。课题论证4.本课题拟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及主要创新点和特色重点:学制衔接模式研究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点:一是搞好“衔接”;二是办好“试点”;三是抓好自考“合格率”重点突破两种学制衔接模式: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分段式衔接模式。前者主要有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后者主要有3+2/3+3模式和4+2模式两种。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中职三年高职两年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招生试点。难点:中高职衔接的解决方案1)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2)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3)非学制衔接模式/灵活的衔接模式创新点和特色:1)一贯制衔接模式的研究和解决方案(“五年一贯制”模式)2)分段式衔接模式研究和解决方案(3+2/3+3模式和4+2模式)3)继续扩大继续学习和深造的途径开展试点:可以先只读中专,中职在读过程中再申请中高职三二分段,只要申请的是试点学校的指定试点专业,学生的成绩、技能水平又能通过学校考核,学生即可实现转班”。4)与中职技能联系起来中职在校生在校期间不妨积极参加省级、全国组织的技能竞赛,如能获得省赛或全国赛一等奖的,即可免试入读高职院校。5.主要参考文献、研究资料及相关科研条件[1]芦京昌.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7).[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3]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05).[4]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5]芦京昌,范敏.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6]赵锋.走出中高职衔接的误区来自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思考(二)[J].上海教育,2006,(09).[7]刘育锋.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25).[8]龙德毅.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02).[9]俞启定.对口招生: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J].教育发展研究,2003,(07).[10]董绿英.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11]“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预期研究成果主要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名称、形式及应用效益项目经费预算时间金额(元)支出项目学校审核意见盖章:校长签字:年月日县(市区)教育局审核意见盖章:负责人签字:年月日省辖市教育局或主管部门审核意见盖章:负责人签字:年月日省专家组评审意见组长签字:年月日省教育厅审定意见负责人签字:年月日附件32011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报汇总表单位(盖章):填表日期:序号项目名称项目主持人项目参与人申报学校完成时间备注联系人:联系电话:注:此表以省辖市、重点扩权县(市)、省直单位或省属学校为单位汇总填写后,提交电子稿,并与《2011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请书》一并上报书面材料。
本文标题:河南省中高职衔接模式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17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