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生儿败血症病因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未成熟,免疫功能较差,极易发生感染,发生感染后很难局限而导致全身广泛炎性反应,病情进展较快。常见病原体为细菌,但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等其他病原体。临床表现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多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此。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症状。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发生:1.黄疸:有时可为败血症惟一表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黄疸迅速加深、或黄疸退而复现,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2.肝脾肿大:出现较晚,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3.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紫癜、针眼处流血不止、呕血、便血、肺出血、严重时发生DIC。4.休克:面色苍灰,皮肤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5.其他:呼吸窘迫、呼吸暂停、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6.可合并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检查1.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细胞比例增加,血小板计数增加。2.细菌培养(1)血培养;(2)脑脊液培养;(3)尿培养;(4)其他分泌物培养。因新生儿抵抗力低下以及培养技术等原因,培养阴性结果也不能除外败血症。3.C反应蛋白测定细菌感染后,C反应蛋白6~8小时即上升,当感染被控制后短期内即可下降,因此还有助于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诊断根据病史中有高危因素(如母亲产前和产时有发热、血白细胞增高或产期胎膜早破等)、临床症状体征、外周血象改变、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等可考虑本病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菌或病原菌抗原的检出。治疗1.抗生素治疗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用药原则:早用药,合理用药,联合用药,静脉给药。疗程足,注意药物毒副作用。2.处理严重并发症监测血氧和血气,及时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及时纠正休克,积极处理脑水肿和DIC。3.清除感染灶。4.支持疗法注意保温,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5.免疫疗法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1.常见护理诊断(1)体温异常,低于或高于正常体温与感染有关。(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拒乳、吸吮无力,摄入量不足有关。(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脐炎、脓疱疮有关。(4)潜在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与细菌通过血脑屏障有关。2.护理措施(1)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当体温过高时,可调节环境温度,打开包被等物理方法或多喂水来降低体温,新生儿不宜用药物、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体温不升时,及时给予保暖措施;降温后,30min复测体温一次,并记录。(2)保证营养供给所以喂养时要细心,少量、多次给予哺乳,保证机体的需要。吸吮无力者,可鼻饲喂养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营养。(3)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病原菌未明前,可选择氨苄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病原菌明确后根据药敏选择用药。(4)清除局部感染灶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每4h监测T、P、R、BP的变化,如出现面色发灰、哭声低弱、尖叫、呕吐频繁等症状时,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做好抢救准备。(6)健康教育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减轻家长的恐惧及焦虑,讲解与败血症发生有关的护理知识、抗生素治疗过程长的原因,取得家长合作。
本文标题:新生儿败血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30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