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概论第一章教案2016.3.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详细教案)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告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本课程的学习方法、本课程的逻辑结构(10分钟)。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一门新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首先,我们来谈谈学习的意义。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国家的建设需要这些被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理论做指导。大家可知道,现代有许多西方学者都在研究中国,研究这些理论的创立者。世界将毛泽东、邓小平誉为20世纪的两大伟人,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崇拜者。这些伟人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英雄,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有了自己的英雄而不去尊重和拥戴他,那就是个堕落的民族”。作为当代大学生,如果不了解我们伟人的事迹、不了解他们的思想理论的内容,岂不感到惭愧吗?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通过学习,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不仅如此,我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学习伟人们非凡的精神意志、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其次,我们来谈谈学习的方法。怎样才能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呢?我们认为,一是可以将学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相结合。本课程所阐述的各种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解决当时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因此,了解历史尤其是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理论;同样,学习本课程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及其规律,从而正确认识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切实把握中国的今天,满怀信心地迎接中国的明天;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课程所包含的理论都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而客观事实总是处在不停地变动之中,学习本课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要联系当时的实际,也要联系现在的实际,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使之成为我们今天以及今后学习、工作乃至生活的向导;三是要将学习本课程与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理论的内容,还有学习伟人们的革命风范、崇高品德、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学习他们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学习他们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意志;学习他们为党和人民的奉献精神,以此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本课程的逻辑结构。大家可以参考教材的目录。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整个课程可以分为十二章。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内容,该章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开篇,是本课程的总论。【导入新课】1999年秋天,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千年伟人”的评选活动,最后结果是马克思排在第一位。马克思以他特有的人格、知识、预见和思想逻辑力赢得了世界。那么,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马克思是哪国人吗?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什么时候、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吗?【教师归纳】马克思是德国人;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而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则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然而,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国外(西方),怎样才能使诞生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指导中国革命、解决中国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章的内容。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80分钟)【视频】《创新之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片段(11分53秒)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和中国的发展。那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中国化的呢?(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10分钟)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件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艰难事业,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之日起,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并非那么简单容易,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自发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不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也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1917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是个体性的认识。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并且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被确立为其指导思想,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却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特殊课题。以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恽代英、蔡和森、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部分早期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他们在1927年以前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实践当中去的思想。其中,李大钊讲得最早。李大钊在1919年就说过,“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不可“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他认为,“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我们“应该细细的研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可以说,李大钊等人最早认识到了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但这只是少数人的认识,而且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从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到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正式提出。从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红军长征胜利到延安以后,有了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毛泽东开始静下心里来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发展史、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书籍,撰写了大量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中国化和民族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同时,抗日战争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1938年,在延安召开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延安整风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经过延安整风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共产党全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1945年5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刘少奇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进一步阐述,报告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出色地成功地进行了这件特殊困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这是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正式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同时,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自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并形成全党的共识以后,中国共产党就在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一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在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两次历史性飞跃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到了发展。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四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那么,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15分钟)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其结果只能是失败。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以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是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而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尤其是对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过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反之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则只能导致革命的失败。正是通过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深刻总结,毛泽东才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知识链接】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第一次胜利是指从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北伐战争胜利后,共产党员曾经一度发展到近6万人;第一次失败是指到1927年,国民党右派
本文标题:概论第一章教案2016.3.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2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