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
1汕头市金山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题说明:本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2×24=48分)1.“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而田之所入,豪民得其半,耕者亦得其半”。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土地的何种经营方式A.自耕农经营B.田庄式经营C.租佃制经营D.官民合营2.《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A.春秋时期青铜器制造业发达B.春秋时期铁制农具使用C.春秋时期畜牧业发达D.春秋时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3.日升昌票号由山西商人创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地,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山西票号商人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至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这最能说明AB.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CD.商业竞争的加剧4.“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以下是对这句话的概括,其中恰当的是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B.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D.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5.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入西方呢。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A.甲B.乙C.丙D.丁6.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7.“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下列哪两个国家A.葡萄牙与西班牙B.英国与西班牙C.英国与荷兰D.英国与法国8.下表为美国钢铁业统计表年份187019002企业总数(个)808669工人总数(个)78000272000产量(吨)320000029500000投资额(美元)121000000590000000表中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A.行业竞争激烈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9.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晚清政府的自救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10.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新中国过渡时期实施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都A.恢复和扩大了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秩序B.是两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成熟的基本标志C.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D.是两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策略11.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1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向主要表现在①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②股票分散化③完善福利制度④推行计划经济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④13.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要在三四年内使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揭示了他改革失败的原因是A.作风专制B.局部改良C.脱离实际D.理论保守14.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5.1958年的《红旗》杂志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政府A.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16.《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废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历史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3C.该农民对“自留地”有使用权D.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17.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8.据右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以粗实线表示)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时间,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A.结束“两个凡是”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C.提出“一国两制”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世纪3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展开的关税战、倾销战激烈而残酷。这种局面在二战后才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主要得益于A.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B.社会主义经济取代了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D.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21.2009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组委会主席张雪倩曾表示:“APEC的21个成员占了全球贸易总量的54%,还包括了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这可以说明A.APEC和WTO相互依存,相互促进B.APEC经济一体化必将实现政治一体化C.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D.APEC是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22.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说道:“美国以及盟国已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美国、日、欧矛盾加剧C.由意识形态对立转向经济实力抗衡D.第三世界联合反霸加强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24.有研究显示,2001年全球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建立独资与合资企业、4战略联盟等形式,几乎渗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产业领域和部门。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A.贸易保护主义现象B.区域集团化趋势C.全球化趋势D.多极化现象二、非选择题(19+17+16=52分)25.(1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夏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材料三1910年,张謇说,根据《海关贸易关册》统计,中国进口商品中以棉货为最多,最高时值银1.8亿两,其次是铁货,值银4600余万两。因此,中国“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张謇十分重视农业的改革,他向朝廷奏请开办农会时说:“臣窃上溯三代,旁考四洲,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输产之功。”现在世界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以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钜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以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此尤其显著者,加以自今而后,经济潮流横溢大地,中外合资经营之事,必日益增多。我无法律为之防,其危险将视无可得资为尤甚,故农林工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法。——《实业之梦——张謇传》回答问题:(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1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经济在近代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关于“实业救国”的主要主张。(4分)(4)张謇“实业救国”的主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2分)这种主张在实践中为何受挫?(4分)26.(1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5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卷四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列宁选集》卷四材料五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回答问题:(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5分)(2)结合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2分)(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2分)(4)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4分)(5)通过分析材料五,你如何看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4分)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的20多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
本文标题:汕头市金山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8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