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拉美现代化进程研究第八讲.
20世纪30~80年代拉美政治的发展(一)——民众主义(Populismo)时期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出现民众主义这一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19世纪60年代俄国出现的民众主义(民粹主义)就是古老的农村面临着资本主义化下的一种非资本主义的选择。19世纪后期美国的民众主义,即平民党运动,也是农业对工业、传统对现代、被遗忘的乡村对蓬勃发展的城市的反抗运动。20世纪30年代以后拉美也出先了民众主义浪潮。1、早期民众主义。出现于20世纪比较繁华的拉美国家。2、经典民众主义。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环境下兴起。其代表是墨西哥的拉萨罗·卡德纳斯、巴西的热图利奥·瓦加斯、阿根廷的胡安·多明各·庇隆、厄瓜多尔的何塞·马里亚·贝拉斯科·伊瓦拉、秘鲁维克托·阿亚·德拉托雷于1924年创建的阿普拉党(APRA)、玻利维亚的维克托·帕兹·埃斯登索罗等。3、新民众主义。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代化理论认为:城市化、工业化和教育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大众参与的爆炸性扩大,破坏了传统的政治权威,阻止了新的制度化的体制的逐渐建立,并因此导致了不稳定的统治类型的产生,其中就包括民众主义。依附理论认为,外围国家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和社会混乱,阻止了能够建立稳定统治的上层阶级的出现,加上大众阶层的结构性的异质性和分裂性,这一“政治真空”导致了充满紧张关系的、暂时的阶级联盟的形成,这一联盟的维系依赖于一个个人魅力型的领袖,这就导致了民众主义的出现。依附论学者:民众主义是拉美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爆发后经济发展从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向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政治运动和政策计划。民众主义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进口替代的早期阶段为民众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基础。一方面,工业资产阶级为了扩大国内消费品市场,适当增加了工人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工业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弱小,为了对抗传统的寡头势力(坚持初级产品出口模式的大地主和出口商),也被迫与工人结成联盟。于是,在拉美形成了一个工业资本家和劳工联合的民众主义联盟。西方政治学家:民众主义是一种政治策略,一个个人化的领导人以这种策略争取和行使政府权力。这一概念的核心是政治动员和政治控制,而不是社会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他们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定义民众主义,将再分配的目标看作民众主义的核心,他们将民众主义理解为一种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强调经济增长和收入的再分配,忽视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的危险,忽视外部制约因素和经济机制对于政府不遵守市场规律的政策的反作用。民众主义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这些政治目标是:1、在有组织的劳工和中下层集团中赢得支持2、从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界得到辅助性的支持3、在政治上孤立农业寡头、外国企业和大规模的国内工业的精英。20世纪拉美的民众主义既表现为一种政治运动,又表现为一种政府政策,还表现为一种政府形式。政治运动——国家的多数人参加政党或者社会组织,并通过这些政党和组织,在有个人魅力的人物的领导下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政府政策——民众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战略与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密切相关政府形式——介于民主和独裁之间,组织结构或紧密或松散寡头威权主义民众威权主义政治方面:制度化的强有力的总统制职团主义结构的官方党一党民主制职团主义于19世纪中叶出现在欧洲,20世纪初传入拉美,尤其在二三十年代,职团主义成为当时影响拉美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政治理论。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拉美工业化的推进,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中产阶级也作为一支新生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甚至农民的觉悟也在提升。各国当权者力图将现代化进程引上一条有序的道路,以避免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经常遇到的那种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不合拍的问题。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不同的是,职团主义希望在国家和政治精英领导下,把工商界与工人阶级都纳入政治发展进程之中,使劳方和资方处在一种和谐的关系之中。可见,30年代后拉美的职团主义政权追求的目标是如何在加速发展工业的同时,使工会、农民组织、学生组织、工商界团体、各种利益集团和其他一些政治力量牢牢地控制在国家机器之下,以便为现代化进程创造一种稳定、和谐和有序的环境。经济方面:①土地改革。政府没收本国和外国人拥有的大地产,分配给农民。其任内共分配土地2000万公顷。同时设立国家农贷银行帮助农民,并鼓励和扶持农民组织合作农场。②实行国有化。1937年把为外国垄断资本控制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1938年宣布把属于英、美、荷的17家石油公司收归国有,政府在10年内还清它们在墨西哥的资产。③鼓励工会的发展,修订全国劳工法,把分散的劳工组织合并成墨西哥劳工联合会。④教育改革。1934年12月开始在全国推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扩大和普及教育,并专设印第安人事务司,加强印第安人教育事业的发展。⑤巩固民主政体,打击军事寡头势力。1938年3月把执政的国民革命党改组为墨西哥革命党,容纳工会、农民和其他群众组织参加。庇隆认为:“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是已经过时了的制度。资本主义通过资本剥削人,而社会主义是通过国家剥削人,两者通过不同的制度同样损害人。”“我们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为我国人民带来应得的福利,因此我们决定创立一个第三立场”。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城市性多阶级性广泛性、选举性、大众性魅力领袖主导性※政治煽动性、※组织不稳定性、※经济不负责任※过度慷慨的再分配民众主义职团主义威权主义民族主义民众威权主义1、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拉美国家普遍性地出现了生产衰退、通货膨胀,民众主义积累模式的内在矛盾明显暴露。2、在资源渐趋紧缺的同时,来自不同社会集团(移民、农民)要求参与和再分配的压力却增加了。在许多国家,资本积累和收入分配政策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了民众主义联盟的解体。左派指责民众主义者是“以改革借口诱骗工人离开革命道路的庸医”右派集团指责民众主义者是煽动家,导致了民众的过高期望和通货膨胀1、民众与政治参与。2、民众主义与社会。3、民众主义与经济发展4、民族主义的双重作用。1、从政治上看。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在农村土地寡头制仍占据统治地位的背景下启动与展开的,因而,现代化必然要求冲破寡头对政治的垄断权,建立现代政治制度。所以,拉美的民众主义运动对于推动拉美民主政治的建设是有贡献的,这主要表现为,民众主义者为了扩大选举权和保证自由、公正选举的进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民众主义者对公正、广泛的选举的推动并不必然意味着他们是民主主义者。事实上,许多民众主义者建立了威权统治。这种看上去矛盾的现象恰恰反映了拉美作为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积累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秩序与参与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这种现象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2、从经济上看。一方面,进口替代工业化是30年代大危机后拉美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在40—60年代,主张国家干预和福利国家的凯恩斯主义即使在发达国家也盛极一时。因此,拉美的民众主义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只不过是顺应了本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要求,并与当时国际流行的政治经济学保持了一致。在当时,这种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民众主义政府采取的强化国家干预、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也对拉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思考:1、如何评价拉美30~60年代的民众主义浪潮?
本文标题:拉美现代化进程研究第八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4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