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有关经济发展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展文化产业的探讨
有关经济发展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展文化产业的探讨摘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中长期内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资本;以人为本;金融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中长期内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转变和调整,至关重要的是创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化和产业文化化,做到“技术为王”与“内容为王”的有机结合,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向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新型产业体系转化。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从20个世纪下半叶以来,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众多产业中后来居上,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出现了大批实力强劲的大企业,如我们熟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索尼、迪斯尼、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贝塔斯曼、西格拉姆等公司都是以文化媒体为主要经营业务的。美国目前最大的出口产业———文化产业,仅音乐产业一项,已盖过了航天航空工业的物质经济实效;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加拿大文化产业的产值也超过了诸如农业、通讯及信息技术等行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拉动居民消费;有利于扩大就业,带动创业;有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一、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学思考恩格斯有一句经典的名言: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亚当·斯密以来的市场经济理论,在“看不见的手”等十大经济原理中形成现代经济学体系。它成为影响中国大国崛起的发展起点、基础与方向、方法的现代化理论形态与市场经济意识形态主导的经济原理。如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与创新型经济的发展要有创新理论的指导、支持。自主创新的基础首先是理论的自主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现代化走出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与历史道路。中国正处于大国崛起的经济转型敏感期,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问题与方向、实践与创新必须要有相应的现代化发展的经济理论的支撑与基础理论的创新,它是从中国创新与发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又是能够指导中国跟上世界财富中心大转移的能与国际接轨的较为普适的发展理论。纵观全球生产方式演进的国际分工与以国家为单元的现代化经济博弈中,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人类第三次生产力高潮中,世界财富中心正在由物质经济的大工业制造转向非物质经济的大文化创新。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正在以国家为单元的创新内容中转向以非物质为基础的经济,也就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创意经济。在美国每年的技术创新中,有1/7的科技创新是与文化创新相关的综合创新与自主创新,但这1/7的综合创新与自主创新,却占了科技贡献率与知识财富贡献率及全部产值的6/7,可见,代际效益递增的文化创新非物质经济成效对于边际效益递减的物质资本原理的解构,已形成反思经济学、后经济学的非物质经济原理,颠覆了物质经济基础理论。可以这样说,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物质生活,而反思经济学与后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却是非物质经济与文化生活的关联,研究的理论向度也由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线性思维转向以增长方式创新为核心的圆型思维,关注的核心问题不再是“庞大的商品堆积物”与“看不见的手”的“边际递增效应”,而是资源能耗、创新、内容、符号的代际扩张与交易模式、创新模式。这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世界财富中心非物质化大转移中,我们要在反思经济学的创新机制中,走出发达国家为我们布下的承接重化工业国际分工的现代化、城市化误区,走出非物质经济与文化经济、创意经济自主创新的跨越发展之路与全球生产方式演进中的产业升级之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二、强化研究与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是从物质经济到非物质经济的文化资本理论创新体系,有文化、内容、创意,而未形成资本、经济与产业,只能是文化研究,而构不成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从文化到经济,从内容到产业,从创意到资本,才形成了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中国当代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转型期、文化经济发展的跨越期、文化产业创新的成长期,文化产业研究在与实践的融合中形成了原理与理论研究、对策与战略研究、案例与创新研发三大部分。从理论上来说,我们要深入研究21世纪以来的新经济学体系与文化资本原理,应有充分的理论准备与科学基础,要加强对世界财富中心转移中非物质领土主权建设的研究。创新来源于经济学的技术应用与市场开拓,相对于技术发明的市场应用体制、机制与生产体系及产业模式,它的经济学内涵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结合,也就是由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需求而产生的一系列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引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革命。文化创新是以人的创意内容为核心,从先赋资源、后赋资源的文化资源动员到资源规划、管理、交易、服务的内容生产,在知识元素的文化制造中完成有意义的情报的文化咨询与有意味的形式的文化创造,它是文化资源、文化科学、文化技术到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的创意经济、创意科学、创意技术的大融会。而文化产业是用文化创新进行非物质经济生产、制造与交易、传播的知识服务业与用创意经济进行文化服务的内容产业。“创新”不是“创意”,更不是创世之说,而是产业,是实效,是核心技术与核心竟争力,是博弈规则与体制,是国家文化领土与商业领土,是经济增长与能耗降低,是就业扩张与机构减肥,是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是教育创新与知识更新。因而,文化产业创新必须在内容生产上下大功夫,形成符号经济的产业元素与文化资本,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产业规律与市场轨道。否则,只能是文化资源的发掘,审美创造的艺术生产,或知识服务的市场运营,而难以形成文化产业的内容再生产创新要素。此外,文化创新要尽量缩短文化产业链的能耗度,提升文化创意的资本增量。三、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文化走向经济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资源通过相应的介体或载体而进行加工和实现转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文化也就终究只能是文化,这种原生态的文化乃是既不能变为经济本身,又不能推动经济发展的。因此,我们在追求和实现文化经济的过程中,要解决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有效提升与转换的问题。这是一个关键性的程序,这也是一项具体而重要的工作。但它对于我们来说,则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与严格的考验。这种转换与提升的成败,将直接关系着文化对经济的能否生成与促进。在以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劳动价值论始终都是价值理论的主体与核心。它的主要功能是探寻和把握劳动在生产资料向物质产品转换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和如何产生价值的特点与规律的。这无疑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文化资源(原生态文化)向文化资本(社会化经济)实现转换与提升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受到这一特点与规律的驱使和驭制,其区别在于不仅文化资源与非文化资源有着形态与质态上的不同,而且由其生成物所产生的价值和所形成的资本,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资源的不同和资本的差异以及劳动在其由资源向资本实现转换与提升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发挥的作用,自然也就会有所差异和区别了。以往的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正在于它无法更精确、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和考量文化资源在向文化资本实现转换与提升过程中“资”与“值”的因果关系与转换规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劳动作用与劳动价值的广泛辐射与横向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须有所突破和创新。否则,我们就无法自觉、能动而有力有效地实现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与提升。四、强调以人为本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文化资源既由“人”形成和创造,又以“人”为介体和对象。任何形态和质态的文化资源的形成和产生、效能和功用,都是必然和必须要以“人”为载体、介体、本源与对象的。只有“人”,才是本质意义上的文化资源的灵魂与依托。一旦离开“人”,一切文化资源就都不仅不会形成和产生,而且即使是形成了、产生了,也会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因为它既已失去了“人”这个使它发挥作用的对象,那么,它的职能和功用也就自然会随之而归于销铄。人们常说的“对牛弹琴”这句话,其所表达的就正是文化资源在失去“人”这个对象物之后所出现的尴尬。这就是说,一切文化资源都是历代有文化的人所创造的,而当文化资源一旦形成和产生之后,它又只能对“人”,特别是对有文化的人发挥功能、产生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资源形成、产生的“质”与“量”和发挥作用的“大”与“小”,都完全是与“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能力的高与低、强与弱、优与劣呈正比例递进关系的。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而以人为本的核心便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和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创造才能的发挥靠什么?主要是靠文化。因为文化不仅包容着素质、情操与道德,而且还涵蕴着知识、智慧与技能;不但支撑着体制、机制和社会发展的精神格局,而且还驾驭着调控、管理与时代变迁的价值取向。它始终都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矛盾的磨合中发挥增殖效应和产生综合效益的主要途径与典范体现,都是经济构体的要素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也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型制的轴心与精神智能的芯片。知识、智能、道德和不竭的创新精神与强韧的创造能力,永远都是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属性,而承载并运用这一文化内涵与属性而使经济文化化和使文化经济化的“人”,则毋庸置疑地当为在现代社会中从文化走向经济的实现者与原动力。正因为这样,马克思才在其所阐明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科学概念中,既以文化的方法作为实现的途径,又以文化的效能作为追求的目标。诚然,文化资源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构成要素,又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旨要目标。离开文化资源的引导、驱动和支撑,人的本质力量及其对象化的过程和目标也就会在不经意之中变为精神意识的雾界和冰山,以至于陷入无奈的迷茫与消融。五、创新金融机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还需要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大量金融资本的注入。长期以来,国家对文化产业建设整体投入不足,加上人们对文化产业这类第三产业的传统认识,国家现行的有关体制政策一时还难以完全配套到位。比如,银行信贷管理体系在与文化企业这种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对接中就存在不少问题,许多文化企业在项目急需资金时,很难像其他产业那样得到金融机构的及时支持,“求钱无门”,经常错失项目开发良机,或造成资本投入不足,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与市场上的国外产品竞争,企业经营规模难以做大。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目前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打通文化资金和资本市场的通道,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拓宽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迅速成长,形成一批实力强大的文化产业集团,从而加速推出一批世界先进的文化产品。作为全国首家登陆创业板的影视娱乐公司,华谊兄弟打开了一条广阔的融资渠道,为中国文化企业的上市提供了示范。由于文化产业的非物质经济的发展中,财富资本的评估不像物质经济那样容易鉴定与定量,因而政府更应给予更大金融政策的支持与创新、突破。要大力发展服务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中介组织。鼓励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权威评估机构,为交易双方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估服务,解决文化企业抵押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畅通无形资产交易,降低交易费用。出台科学的评估标准和指标,规范相关机构的行为。借鉴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成功经验,拓展现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将文化产业纳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服务范围内,发挥担保
本文标题:有关经济发展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展文化产业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4365 .html